亞洲第一位國際扶輪女理事
RID Naomi林鑾鳳的扶輪之路
RID Naomi林鑾鳳的扶輪之路
2025/07/02
閱覽數 7
作者 撰文:台北福星社PP Janus盧玉茹
分享至


成長背景:從基隆走出一條不凡的路
Naomi出生於野柳,家境寬裕,卻因家中已有兩位姊姊而被過繼到母親的妹妹家,在當時貿易繁榮的港口城市基隆長大。雖然經商的養父母家後來遭劇變而家道中落,這些轉變並沒有阻止她向上的心,努力學習得以順利完成大學學業,並形塑出她樂觀堅毅的性格。「如果當時沒被過繼,可能像兩位姐姐一樣只能讀到小學。」
大學時期,她遇見了未來的伴侶PDG Louis,兩人攜手創業,他負責技術研發,她則負責業務拓展及財務。Louis說:「她有過人的記憶力,能記住每一個人。」這成為她在扶輪廣結善緣的重要特質。

被問到是否會因公私難分而產生摩擦,Naomi與PDG Louis展現高度包容及默契。「我們互相尊重,有時一起參加活動,也會區分角色,是代表個人,還是以夫妻檔參與。如果各自代表自己,我們這個寫2張IOU,如果是couple的話就寫一張IOU」,Naomi笑說:「他當總監那年,我是寶眷,他們總監同學會說,大嫂,你要不要跟我們講兩句話,我說大嫂的身分在這個角色是不宜發言啦!如果你說以E/MGA的身分叫我發言,那我就可以發言,我是遵循這樣的原則!他也很尊重我,包括我要做什麼,我只要沒什麼特別的理由,他都不會反對!」
在金錢觀上,PDG Louis也給予高度信任。「她負責財務,我沒意見,只要她有錢、我有飯吃就行。」他隨即流著淚憶起成長時期的艱辛,雖然家境富裕,但父親很小氣,除了學費外,求學過程跟生活都得靠自己,「我每天都得從文化大學走到士林,因為沒錢買車票,那是一條很長的路,也常常要想辦法去解決三餐的問題,學校同學也會製造讓我跟上一頓飯的機會,於是大三起就開始賺錢,幫同學修理收音機等。」就這樣靠自己打工完成學業,因此在能力範圍內願意幫助別人,「就算被騙,我也當作是在行善,自己因幫助了人而高興就好。」他也是以這種心態加入台北城中社,「我就希望能夠幫人家,其實台北城中社是很有錢的扶輪社,社裡把這些錢都拿去做服務。」

Naomi的扶輪歷程起因是對夫婿的愛,「我真的很愛很愛我老公,那時他說台北城中社全是男性,因此想成立一個女性的扶輪社,但CP很難找,有些人答應了又不做,後來就找到我,我老公也支持,就糊里糊塗的栽進來,創社過程中也因招募社友遭遇挑戰,但既然答應了,就當成使命盡力完成它。」社長卸任後跟著被邀請去擔任VAG,從社長到VAG(前身為AS)一路歷練,「我學會打電話邀請出席、安排餐點、親手服務,這些經驗讓上層領導想到我時,我都能勝任。」不到三年資歷,她就擔任AG。其中一次任務是在中正紀念堂臨時被要求擔任中英文司儀,「因為 RIPR 是西班牙人,我擔心語言溝通會有困難,不確定用英文與RIPR對話是否能互相了解。所幸雙方英文都不錯,最後很開心順利完成了這項任務。」她以「遇到不懂就去問」的精神,逐步累積信任與經驗。
總監歷程:10年扶輪資歷的挑戰與成就
她挑戰3480地區首度實行總監民選制度,雖然初次競選未果,卻因此而開始準備,勤跑130個社演講,常常一天要趕好幾個行程,一直到深夜,心裡想著「不過是個服務的總監,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夜半人靜回家路上有時眼淚都忍不住流下來。」終於在2014-15年度成功當選。

邁向國際舞台:RI與和平倡議
有了地區的完整歷練,讓Naomi一躍而上到RI服務,「現在上面交待我做什麼,我都照單全收,所以這幾年來幾個RI的地帶職務我都做過。」她歷經多項RI任命,包括冷門但具挑戰性的「和平倡議計畫」,設計吊帶、紀念徽章作為推廣策略,並看到實際成效。她分享RI近期於伊斯坦堡設立的第七所和平中心,是與她曾合作過的TRF Trustee Martha Peak Helman推動而成。
此外,她亦曾擔任E/MGA(永久基金/巨額捐獻顧問),一年成功協助RRFC募集85筆2.5萬美元以上的冠名捐款,並為此舉辦答謝餐會,鼓勵更多人持續捐款,「這是那年最得意的事情。」

Naomi的扶輪之路,一路走來似乎都是被人推著出來服務,直到被PDG推舉參選RI理事,首先,她須通過全台各扶輪地區推薦與評委會提問制的初選。「競爭相當激烈,據說我跟另一位候選人平票,最後才由評委投票定案。」接著說:「這個也是很辛苦得來的,我應該要好好把事情做好,不要辜負大家的
期待。」
在理事任內,她參與每年四次國際會議,經常需轉換時區與氣候,也遭遇交通與語言挑戰。她印象最深的,是在暴風雪中的土耳其會議 ―― 儘管交通大亂,各國理事仍克服種種因氣候延誤或取消航班的問題仍堅持出席,讓她看到「扶輪的價值」。
以理事的眼光看RI制度嚴謹透明
在一次討論和平議題的會議上,Naomi體驗到RI制度的嚴謹,「會議前理事們還得上網讀positive peace的相關資訊,妳沒讀完電腦都有紀錄就無法談論peace議題,所以說扶輪是個很嚴謹的組織。」Naomi表示:「不要小看RI社長Stephanie在哪兒立了一個和平柱,沒什麼了不起,讀完RI給我們開會前的網路資訊後才瞭解這個和平柱的設立過程及由來十分不容易,而且讀完了通過測試才能參加和平會議。會議上邀請聯合國、還有各個方面環保的專家、衝突預防等方面專家來演講,之後大家可以討論,然後選擇參加相關議題的分組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我深深體會出它的意義。」
至於社友常有的疑慮:「我們繳交給RI的錢會被濫用嗎?」Naomi以理事親身經歷「我被派到非洲去做RI社長代表,中間因為了減少轉機等待時間衍生出預算增加,RI的旅行社會控制預算,超過的部分得自己承擔。」因此,要大家放心:「連RI社長的家人參加年會都需經理事會審核通過。甚至RIPE(社長當選人)出訪費用也曾遭否決,所以我感覺他們在費用的控制上有一定原則。」

私生活中的簡單與快樂
問她平日娛樂為何,Naomi笑說:「現在幾乎都是扶輪的事,忙不完。」她與PDG Louis最大的樂趣是家庭團聚、與孫子互動。「以前還會出國旅遊,現在出國都是為了扶輪,即使看美景,也在想回程報告。」

Naomi以不忮不求的態度看待人生以及扶輪之路,卻以實際行動與高度責任感,走過了從地區到國際的扶輪歷程。儘管身處扶輪最高決策圈,Naomi仍保有一種溫柔的堅定,對每一個被託付的職責,都看成是磨練自己、服務更多人的機會。她不急功近利,總是謙遜地說:「我還有很多要學習。」
她把每一次國際會議當成學習的機會,也把每一次與基層社員的對話視為重要的連結。從一位基隆女孩,到國際扶輪理事,她的故事,不只是關於一段扶輪旅程,更是一分對理想與承諾的實踐。
她讓我們相信:領導,不只是位置,而是一種行動力與影響力的累積。願我們都能像Naomi一樣,在平凡中找到使命,在服務中看見希望,並在眾聲喧嘩中,堅守那顆想為世界多做一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