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專業與台灣扶輪的改革
專訪PDG Kambo康義勝前總監
專訪PDG Kambo康義勝前總監
2025/09/30
閱覽數 79
作者 撰文:台灣扶輪駐地記者 3482地區台北中城網路社PP Dolly杜孟玲
分享至

放牛孩子出頭天!
躺在牛背,奔馳雲林崙背的田野,眺望北之濁水溪,悠遊自在。聰明的牛會準時載他回家,化育隨遇而安的個性,大度大量渾然天成。
父親是佃農,5歲時罹患胃潰瘍,終因大量出血壯年早逝,使得他從小便立下習醫救人的堅定志向。母親帶著7位子女,耕作一塊小田地,困苦地過著台灣最底層的生活,什麼苦都吃過。雖然排行老么,清晨3、4時餵牛是每天的工作。

PDG Kambo體格健碩,求學時期便喜歡各類運動,包括摔角、舉重、柔道、橄欖球、足球、保齡球及高爾夫等。在他北醫獲獎感言「感恩北醫,他的母校」中曾提及:「鑽研醫學之餘,他愛好運動,因此他參加柔道隊,在兩年內晉升黑帶(初段),他當班代,服務同學並籌組雲林同鄉會,服務校內、同鄉,五、六年級他就到同學家的醫院提早見習、實習、跟刀、書寫病歷,以工讀賺取學費。」運動的好習慣,確實提供PDG Kambo充沛的體能與精力,也提供愛交朋友的PDG Kambo最佳的聯誼平台。讓PDG Kambo日後在整合資源,推動扶輪公益更得心應手。
《關懷的力量 —— 康義勝從醫的初心》
於2023年2月11日下午,在台北圓山大飯店敦睦廳舉行PDG Kambo新書發表會。

自行開業後,特別照顧同鄉,凡是到仁康外科醫院看病的同鄉均有優惠。不忘初衷,特別以醫療資源對貧困民眾與地區回饋。參與雲林同鄉會後,積極推動返鄉義診,擔任雲林同鄉會理事長期間,連續多年號召旅北名醫共襄盛舉,多年發動國際扶輪各社及雲林同鄉會理監事捐助雲林若瑟醫院,推行斗六、台西、西螺等早療中心,嘉惠新住民子女。現為台北市雲林同鄉會名譽理事長。多年服務,雲林鄉親感佩在心!
民國91年成立聯康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台灣引進先進醫療保健器材及用品。照顧社區,回饋鄉里等「社會責任」成為他終身奉行不渝的座右銘。民國100年榮獲北醫大100學年度企業經營傑出校友獎!同年,成立安康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以及創辦新北仁康醫院,目前擔任台北/新北仁康及附設護理之家的總院長。

Kambo憶及往事:1977年開業,那時台灣正值經濟起飛,年輕人拚經濟,社會充滿車禍與工傷患者,基隆路車禍尤其多。Kambo認為救年輕人生命很重要,他們都是家裡的支柱。自己開刀不分科,什麼症狀都難不倒他,什麼手術都做,什麼人都救。從腹腔、胸腔、骨折、昏迷救治到氣管切開,皆是現場治療,親自動手處理。
鄰里的好朋友
記得曾有一名年輕病人車禍昏迷40天,他每天細心照顧,終於讓他甦醒。後來他仍持續回診,家庭支柱康復,家庭得以重新上軌道;這樣的生命故事,是他行醫過程中最深的感動。
另一個難忘案例,在他尚未正式開業前就被送來,一名女子因子宮外孕大量出血,護理人員量不到血壓,點滴後肚脹。當時他們所在地沒有執照,靠著仁愛醫院的資源和Kambo自身優異的技術,緊張的情況下,一邊手術並一邊輸血,驚險萬分地把她從鬼門關救回來。這名患者至今仍在通化街開店,常常與他聯繫,每次必然重提往事,再次感謝,而她的街坊鄰居也多為他的病人。
國內外緊急救援的經驗
他曾在機上與國外會場等多次發揮急救能力。一次在菲律賓,有位扶輪月刊主編突發大腸出血,當地醫療無法處理,他緊急安排專機送返台灣,在仁愛醫院及時找出憩室出血點,成功挽救性命。
在飛機上也碰空服員呼叫急尋醫生,也曾碰到乘客嚴重過敏無法呼吸,他立刻使用機上藥品與技術進行處理,成功穩定病人。這些突發事件都證明,醫術需精良,面對生死分秒必爭。
山中救童,成為乾爸
有次在新店山上的土雞城聚會時,一位朋友的兒子跌入養魚池溺水,他立刻展開急救,人工呼吸半小時,終於讓他恢復心跳。送至耕莘醫院後又持續住院觀察兩週,最終康復。這位孩子後來成了他的乾兒子。
醫師角色的轉化與使命

因此他是扶輪台北市第一個醫師帶領企業界做服務,也成為台北市3480地區第一位擔任總監的醫師,為公益勇往直前,齊心幫助許多貧窮的人。從此帶動醫界與企業界的融合,讓專業轉化為服務。公益的事,不需要太多思考,對的事,就勇往直前。
扶輪經歷
43歲加入台北城中社,創社社友、社長、國際扶輪3480地區總監、2010-12年國際扶輪第十屆台灣總會理事長、2016-18年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理事長、2020-21年國際扶輪台灣前總監協會會長、2020-23年扶輪九地帶協調人(台、港、澳)、2024-26年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董事長、2024-27年扶輪領導學院台灣分部主委及理事長。

常年贊助獎助學金,獎勵優秀青年。主動為貧困病患減免收費,更以服務病人的信念,要求同仁給予最好的照護與最高的醫療品質,讓求診者快速復原,儘速回歸家庭或工作崗位。每年結合醫療資源,返鄉作醫療回饋之義診。對於大台北市急慢性醫療照顧,社區健康促進與居家服務,有口皆碑;協助成立民間法治教育基金會,推動年輕人的法治道德教育。投身公益超過50年。
扶輪基金捐獻
永久基金捐獻人、巨額捐獻人Level 3、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捐款人、扶輪領導學院台灣分部院士(Academician)。
漫漫長路,唯有堅持!
改革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條充滿挑戰與堅持的長路。台灣扶輪自2007年以來,歷經多次制度與組織改革,不僅彰顯本土認同,更為國際間的扶輪交流奠定堅實基礎。以下幾項改革,在 PRIP Gary的指示下,PDG Kambo毅然擔起推動大責,帶頭推動,逐步塑造出台灣扶輪的新格局。
2007年起,台灣扶輪一系列深具意義的改革,不僅奠定本土基礎,更鞏固國際地位。以下七項改革,既是歷史轉折,也是未來方向。
改革一:正名運動,建立法定身分
2007-08年,是台灣扶輪重要的一個正名改變元年!擔任「國際扶輪社中華民國總會」副理事長期間,英文名稱由Rotary Inter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 Association改為 Taiwan Rotary Clubs Association;2011年,內政部正式核准中文名稱為「國際扶輪台灣總會」。
這不只是文字上的意義,讓台灣在國際扶輪舞台上能有更清楚的辨識度。「正名不是口號,而是尊嚴的體現。」他強調。當時推動過程並不容易,內部有不同聲音,國際上也有顧慮,但他始終以耐心溝通、堅定立場,最終完成這項歷史性的變革。
2010年12月擔任理事長,延續改革的路。2011年6月,短短上任半年,便召開第十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會中,依據RI登記總會的英文名稱「Taiwan Rotary Clubs Association」,經大會通過,在2011年7月11日通過中文「國際扶輪台灣總會」看似容易,這是經過好幾年的工程,才改過來的。2011年7月同步經內政部核准更改為「國際扶輪台灣總會Taiwan Rotary Clubs Association」。從此,與世界其他各國扶輪組織或扶輪社友進行聯誼時,能夠以精準、明確的法定身分,代表他國扶輪從事國際間的實質國民外交。這些改革雖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卻為台灣扶輪後續的發展鋪下了基礎。
改革二:任期調整,避免權力壟斷
原先理事長任期為三年,並可連任一次。經改革後,修正為兩年任期且不得連任。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僅確保新陳代謝,也避免了長期集權,權力若過度集中,容易導致停滯或內耗。此舉既避免了權力壟斷,也確保了新血的加入,讓更多人才有機會承擔領導責任,維持組織的活力與公平性。
改革三:建立專屬Logo與季刊,提升識別度
正名後,由PDG Kambo親自設計「台灣總會Logo」,並建立制度:每季出版一本季刊,兩年共發行八本。Logo是一個組織的靈魂象徵;季刊則是思想的交流平台。兩者結合,讓台灣扶輪在本土與國際的視覺識別與資訊傳遞上更專業、更有凝聚力。
改革四:出版與資訊革新,邁向數位時代
2015年,依PRIP Gary指示,成立「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委員會」,強化中文出版並建置網站。資訊化是趨勢。從紙本到數位,台灣扶輪不再只依靠單一通訊,而是以網路平台作為全球交流橋梁,讓資訊快速流通、縮短世代距離。
改革五:期刊正名,凝聚本土認同
2016年3月,「扶輪月刊」英文名稱由The Rotarian Monthly改為Taiwan Rotary Monthly。名稱是一種宣示。這次更名,將「台灣」清楚寫進國際語彙,讓全世界看到台灣扶輪的存在,也增強了社友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2015年7月,出版委員會改組為「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改採會員制,PDG Kambo為發起人。協會化代表「專業化與永續化」。透過會員制,不僅強化責任與參與感,也讓組織具備更長遠的獨立運作基礎,避免人事更迭造成運作斷層。
改革七:協會成立與全台整合,打造發聲總部
2016年3月31日,舉行成立大會,推舉Kambo為首任理事長。協會設立九大委員會,廣納7個地區總監、PDG、RRFC等菁英,共同參與決策,打造全台扶輪的「意見中樞」,全台扶輪資源大整合。各地菁英齊聚一堂,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更具聲量,也確保改革跨地區、跨世代地延續下去。
改革是理念、執行與共識的結合
此舉讓組織轉型為會員制協會,具備更大自主性與合法性。協會下設九大委員會,廣納七個地區的總監、前總監和地帶領導人等菁英,共同承擔責任,打造「全台扶輪的發聲總部」。同時將扶輪月刊上架網路,多次修訂網站,力求完美。
PDG Kambo一生從事諸多創舉,專做毫無前例可循的事。完成這麼多的事,只希望在扶輪裡成就台灣的驕傲。深得PRIP Gary 器重,委託他處理台灣事務,PDG Kambo也應章程規定,聘請PRIP Gary擔任榮譽理事長負責國際扶輪部分。兩人相知相惜、相輔相成,PRIP Gary熟悉國際扶輪的架構,願意擔當PDG Kambo在台灣的後盾。期待共同合作為台灣再向前邁開一大步!
2020-23年扶輪九地帶協調人(台、港、澳)

任內對台灣扶輪最大貢獻即為扶輪的擴展。全台有100社,目標一鄉一社,每有50社成一地區,雲嘉一地區,台南一地區。鼓勵、打氣、獎勵金是他基本配備,希望台灣社友達到40,000人,在RC任內共創立新社71 社、社員成長1,672名,更難能可貴的是,成立前每個月親自邀請,一一拜訪,感動PRIP Gary親自陪同南下,結合地方認同理念之士,創社主委也在精神感召之下另創雲嶺社。
扶輪領導學院台灣分部理事長(主委)(2024–27)展望願景
1.改變與挑戰
改變永遠是辛苦、傷神、甚至燒腦的。2025年4月,經內政部核准立案,扶輪領導學院台灣分部正式成為社會團體;同年6月 15日舉辦會員大會暨理監事、職委員就職典禮,對外宣示正式掛牌運作。隨後於2025年 9月送案至地方法院,申請社團法人資格,為學院的長遠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為確保組織永續,理事長(主委)任期規劃為兩年一任,並由北、中、南三大區輪流服務,同時設置二位副理事長(副主委)協助推展會務。
2.財務穩健與榮譽制度
學院雖缺乏經費,仍以財務穩健為目標。效仿扶輪基金之精神,設計扶輪學院捐獻辦法:凡捐款達一百萬元者,封贈為 「院士」(Academician),並頒授象徵榮譽之院士Academician徽章。
截至目前,已成功招募四位院士,顯示學院的理念獲得支持與肯定。
3.課程規劃與推展
為培養更多優秀領導人才,學院將以制度化與規模化方式推展:
每兩個月全台輪流舉辦課程,每次學員上限80人;上半年3次、下半年3次。
進階班:每次學員上限60人;每年2次(上半年1次,下半年1次)。
引導人班、海外班、全國校友會:每年舉辦1次。
更籌劃將於國際扶輪台北年會中,與國際扶輪領導學院共同舉辦早餐會,讓全國校友得以交流、拓展國際視野。
4.國際交流與拓展
學院積極拓展國際連結,今年度國際計畫如下:
2025年11月26-27日: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海外班培訓會,課程全程以繁體中文授課,為期兩日。此舉不僅能強化專業訓練,更能增進與馬來西亞社友的交流。
緊接著參加2025年11月28-30日於馬來西亞雲頂酒店舉行的國際扶輪地帶研習會,透過連續多日的培訓與討論,讓學員拓展視野、收穫滿滿,並將成果帶回台灣分享。
在 2024-27年任期中,學院將持續追求:
1.財務穩定與榮譽制度並行
2.課程規模化、制度化
3.校友凝聚與國際接軌
我們深信,透過全體扶輪人的努力,扶輪領導學院台灣分部必將成為台灣扶輪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當夕陽漸漸西下,訪談結束,恭送PDG Kambo離去時,堅定的背影,依然挺拔。或許,改革的路永遠沒有終點,但正因如此,他的故事才更加動人,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