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扶輪新知
ROTARY WORLD NEWS
ROTARY WORLD NEWS
社長文告
我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國際扶輪青年計畫的力量,是在澳洲的一個星期六早晨。當時,我是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的學生,正站在扶輪青少年領袖獎的活動現場。活動主辦單位給我們出了一個挑戰:我們必須站在一塊大防水布上,在不能踏出去的條件下,想辦法將其對折。
一開始,這項挑戰看似簡單。但當我們開始行動、訂定策略、重新調整時,才發現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個人,而是團隊合作、靈活應變及持續溝通。
扶青社員及扶輪社員在一旁提供指導,但沒有人告訴我們「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我們必須自己做決定。然後,一個非凡的時刻發生了。隨著防水布的面積越來越小,沒有人指示我們,但我們所有人一致決定沒有人可以被落下。
我們有一位隊友是輪椅使用者,這讓我們有機會調整策略,確保他能夠完整參與這場挑戰。我們改變站位、舉起防水布、重新配置位置。我們用時間思考、規劃、採取團隊行動,最終,我們成功一起完成這項挑戰。
當我們慶祝成功時,一位參與者說:「社會的運作方式也是如此 ―― 挑戰總會出現,但我們不能讓任何人被落下,而是應該找到讓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方法。」這句話來自一位年輕人,卻蘊含極為深刻的道理 ―― 這正是我們這次體驗的精髓。
扶輪少年服務團讓年輕人有能力發起創造真實且長遠影響的服務計畫。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培養世界公民,使其返國時視野拓展,領導能力增強。扶輪青少年領袖獎訓練未來領袖,使他們能夠啟發及帶動他人。這一切,都是神奇扶輪,由採取行動的年輕人促成。這些計畫乃是扶輪的核心能力,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持續成長及適應。
然而,這些計畫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年輕領袖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扶輪社員相信他們的潛力。我鼓勵各位贊助扶輪少年服務團、接待青少年交換學生並支持一名扶輪青少年領袖獎參與者。你的參與不僅讓這些計畫得以持續,還能擴大它們的影響力,確保年輕領導人不只是受益於扶輪,更將成為扶輪的積極貢獻者。
對於已經在支持扶輪青少年計畫的你,我由衷感謝。各位的輔導及投入發揮廣大影響力。而對於仍在考慮加入此一行列者,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因為青年領袖不只是扶輪的未來,他們還是扶輪的「現在」。

採取行動的年輕扶輪人 無論我們在國際扶輪服務多久,年輕領袖的能量與嶄新視角總能讓我們獲益良多。因此,我很榮幸能把本月份的社長文告交由一位年輕領袖 —— 維托‧霍文提諾(Vitor Joventino)來撰寫。在他的文章中,他提醒我們團隊合作及包容精神如何成為推動變革的關鍵力量。在閱讀他的訊息時,鼓勵各位思考其中的見解、感受他的熱情,並擁抱新的學習機會。 —— 史蒂芬妮‧歐琦珂 |
![]() |
我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國際扶輪青年計畫的力量,是在澳洲的一個星期六早晨。當時,我是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的學生,正站在扶輪青少年領袖獎的活動現場。活動主辦單位給我們出了一個挑戰:我們必須站在一塊大防水布上,在不能踏出去的條件下,想辦法將其對折。
一開始,這項挑戰看似簡單。但當我們開始行動、訂定策略、重新調整時,才發現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個人,而是團隊合作、靈活應變及持續溝通。
扶青社員及扶輪社員在一旁提供指導,但沒有人告訴我們「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我們必須自己做決定。然後,一個非凡的時刻發生了。隨著防水布的面積越來越小,沒有人指示我們,但我們所有人一致決定沒有人可以被落下。
我們有一位隊友是輪椅使用者,這讓我們有機會調整策略,確保他能夠完整參與這場挑戰。我們改變站位、舉起防水布、重新配置位置。我們用時間思考、規劃、採取團隊行動,最終,我們成功一起完成這項挑戰。
當我們慶祝成功時,一位參與者說:「社會的運作方式也是如此 ―― 挑戰總會出現,但我們不能讓任何人被落下,而是應該找到讓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方法。」這句話來自一位年輕人,卻蘊含極為深刻的道理 ―― 這正是我們這次體驗的精髓。
扶輪少年服務團讓年輕人有能力發起創造真實且長遠影響的服務計畫。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培養世界公民,使其返國時視野拓展,領導能力增強。扶輪青少年領袖獎訓練未來領袖,使他們能夠啟發及帶動他人。這一切,都是神奇扶輪,由採取行動的年輕人促成。這些計畫乃是扶輪的核心能力,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持續成長及適應。
然而,這些計畫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年輕領袖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扶輪社員相信他們的潛力。我鼓勵各位贊助扶輪少年服務團、接待青少年交換學生並支持一名扶輪青少年領袖獎參與者。你的參與不僅讓這些計畫得以持續,還能擴大它們的影響力,確保年輕領導人不只是受益於扶輪,更將成為扶輪的積極貢獻者。
對於已經在支持扶輪青少年計畫的你,我由衷感謝。各位的輔導及投入發揮廣大影響力。而對於仍在考慮加入此一行列者,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因為青年領袖不只是扶輪的未來,他們還是扶輪的「現在」。

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會主委文告


在我們根除小兒麻痺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懷疑及不確定的時刻,但我們必須保持堅定,最重要的是,懷抱希望,始終聚焦於目標。正如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危機時刻所說:「我們不能回頭看 —— 我們沒有權利回頭看 —— 我們只能望向前方。」
在扶輪,我們總是迎難而上,沒有挑戰是無法克服的。1988年,我們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共同發起全球根除小兒麻痺倡議。當時,全球每年估計有35萬個小兒麻痺病例,遍布125個國家。自那時起,全球根除小兒麻痺倡議 —— 其中還包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蓋茲基金會,以及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 —— 便一直與世界各國政府合作。在各方攜手努力之下,將野生小兒麻痺病毒病例減少了99.9%。
這段旅程並非沒有挑戰。今日在阿富汗,疫苗接種人員被禁止進行挨家挨戶的免疫接種活動;在巴基斯坦,衝突、恐怖主義,及人口流動,阻礙某些區域的兒童獲得疫苗接種的
機會。
今年稍早,美國宣布計畫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凍結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資金,並限制與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合作。這些發展對我們的小兒麻痺根除行動以及其他扶輪全球合作關係及計畫都會構成阻礙。
然而,我們總能迎難而上,就如同過去所做的那樣。在印度,我們便這麼做過,在該國於2014年正式宣布為無小兒麻痺國家之前,曾面對病例大幅激增。在奈及利亞,我們也同樣遭遇阻礙,但在2020年,奈及利亞以及整個非洲區的47個國家,獲得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證為無小兒麻痺。
2025年,我們再次迎接挑戰。國際扶輪正在幕後努力,與各國政府、國際機構及合作夥伴攜手,積極應對挑戰、管理突發狀況、並探索新的資金來源。作為非政治組織,我們始終專注於務實的解決方案,同時繼續服務社區,守護全球公共衛生。
我與妻子蓋伊(Gay)曾在印度、奈及利亞,及巴基斯坦為兒童接種疫苗,親眼見證當地需求的迫切。我凝視這些孩子的雙眼,從中看到我們正在努力守護的未來,也深刻感受到我們所承擔的使命。
儘管改變的風向變幻莫測,但只要有各位的協助,國際扶輪根除小兒麻痺的承諾將堅定不移,直至使命完成。


迎難而上

在我們根除小兒麻痺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懷疑及不確定的時刻,但我們必須保持堅定,最重要的是,懷抱希望,始終聚焦於目標。正如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危機時刻所說:「我們不能回頭看 —— 我們沒有權利回頭看 —— 我們只能望向前方。」
在扶輪,我們總是迎難而上,沒有挑戰是無法克服的。1988年,我們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共同發起全球根除小兒麻痺倡議。當時,全球每年估計有35萬個小兒麻痺病例,遍布125個國家。自那時起,全球根除小兒麻痺倡議 —— 其中還包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蓋茲基金會,以及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 —— 便一直與世界各國政府合作。在各方攜手努力之下,將野生小兒麻痺病毒病例減少了99.9%。
這段旅程並非沒有挑戰。今日在阿富汗,疫苗接種人員被禁止進行挨家挨戶的免疫接種活動;在巴基斯坦,衝突、恐怖主義,及人口流動,阻礙某些區域的兒童獲得疫苗接種的
機會。
今年稍早,美國宣布計畫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凍結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資金,並限制與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合作。這些發展對我們的小兒麻痺根除行動以及其他扶輪全球合作關係及計畫都會構成阻礙。
然而,我們總能迎難而上,就如同過去所做的那樣。在印度,我們便這麼做過,在該國於2014年正式宣布為無小兒麻痺國家之前,曾面對病例大幅激增。在奈及利亞,我們也同樣遭遇阻礙,但在2020年,奈及利亞以及整個非洲區的47個國家,獲得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證為無小兒麻痺。
2025年,我們再次迎接挑戰。國際扶輪正在幕後努力,與各國政府、國際機構及合作夥伴攜手,積極應對挑戰、管理突發狀況、並探索新的資金來源。作為非政治組織,我們始終專注於務實的解決方案,同時繼續服務社區,守護全球公共衛生。
我與妻子蓋伊(Gay)曾在印度、奈及利亞,及巴基斯坦為兒童接種疫苗,親眼見證當地需求的迫切。我凝視這些孩子的雙眼,從中看到我們正在努力守護的未來,也深刻感受到我們所承擔的使命。
儘管改變的風向變幻莫測,但只要有各位的協助,國際扶輪根除小兒麻痺的承諾將堅定不移,直至使命完成。

2025國際年會 —— 你的最愛


投票結果揭曉:計畫參加卡加立國際扶輪年會的人說他們最感到興奮的是可以找到計畫合作夥伴,更深入瞭解國際扶輪的工作。
根據扶輪在WhatsApp最新頻道上一個純屬好玩的非正式投票顯示,他們也高度肯定可以與過去年會認識的老友重聚,並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也有許多人說他們渴望可以在卡加立 ―― 一個具有西部拓荒歷史的現代城市 —— 戴上牛仔帽。
國際扶輪社長史蒂芬妮‧歐琦珂誠摯邀請各位於6月21-25日與她一同前往加拿大,因為年會是讓你建立一生友誼、發現全新視角的地方。歐琦珂說:「這場令人振奮的活動將可讓你獲得啟發、讓你改變。」
卡加立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愛上的旅遊勝地。市中心熱鬧繁華,交通便利,距離飯店及年會會場很近,在此你可以觀賞精彩刺激的狂野西部(Wild West)娛樂盛會。幫忙籌辦年會及特別活動的扶輪社友們已迫不及待要與大家分享卡加立的多元美食、藝術、文化,以及其永續發展的特色,例如由風力發電驅動的輕軌運輸系統。地主籌備委員會副主委馬克‧史塔拉特(Mark Starratt)特別喜歡卡加立的餐飲文化。他推薦市中心許多餐廳,這些餐廳或採用附近農場的新鮮食材,或提供國際名廚帶來的異國美食。
史塔拉特表示,在鄰近年會主場就有這麼多事情可做,他相信所有社員「不分年齡、無論是否攜家帶眷,與配偶同行或單獨旅行,無論是70歲、40歲,還是扶青社員」,都將會有難忘的體驗。
詳情及註冊請至convention.rotary.org。


投票結果揭曉:計畫參加卡加立國際扶輪年會的人說他們最感到興奮的是可以找到計畫合作夥伴,更深入瞭解國際扶輪的工作。
根據扶輪在WhatsApp最新頻道上一個純屬好玩的非正式投票顯示,他們也高度肯定可以與過去年會認識的老友重聚,並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也有許多人說他們渴望可以在卡加立 ―― 一個具有西部拓荒歷史的現代城市 —— 戴上牛仔帽。
國際扶輪社長史蒂芬妮‧歐琦珂誠摯邀請各位於6月21-25日與她一同前往加拿大,因為年會是讓你建立一生友誼、發現全新視角的地方。歐琦珂說:「這場令人振奮的活動將可讓你獲得啟發、讓你改變。」
卡加立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愛上的旅遊勝地。市中心熱鬧繁華,交通便利,距離飯店及年會會場很近,在此你可以觀賞精彩刺激的狂野西部(Wild West)娛樂盛會。幫忙籌辦年會及特別活動的扶輪社友們已迫不及待要與大家分享卡加立的多元美食、藝術、文化,以及其永續發展的特色,例如由風力發電驅動的輕軌運輸系統。地主籌備委員會副主委馬克‧史塔拉特(Mark Starratt)特別喜歡卡加立的餐飲文化。他推薦市中心許多餐廳,這些餐廳或採用附近農場的新鮮食材,或提供國際名廚帶來的異國美食。
史塔拉特表示,在鄰近年會主場就有這麼多事情可做,他相信所有社員「不分年齡、無論是否攜家帶眷,與配偶同行或單獨旅行,無論是70歲、40歲,還是扶青社員」,都將會有難忘的體驗。
詳情及註冊請至convention.rotary.org。
RI扶輪領導人致全體社員的信
親愛的扶輪社員:
在過去幾個月中,我們拜訪了世界各地的扶輪社,見證了許多令人振奮、實際改善社區的專案。同時,也有許多夥伴向我們表達對當前政治與經濟動盪的擔憂,以及這些變化可能對我們工作的影響。
我們要向您保證,在不確定的時代,有一件事始終不變 ―― 那就是我們的使命與價值觀依然堅定不移。扶輪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推動善行的力量,是因為我們深植於社區之中。我們將持續服務他人、推廣誠信,並促進世界理解、善意與和平。
服務、聯誼與多元的理念,使我們能超越各種界線。我們凝聚不同背景的人們,促進合作,讓社區變得更為強大。
在過去120年中,扶輪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以及數次致命疫情仍蓬勃發展。我們之所以能堅持並茁壯,正是因為我們始終秉持使命與價值。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再次體會到扶輪的堅韌力量,以及支持本組織的重要性。
作為全球根除小兒麻痺計畫的創始夥伴,我們自1979年在菲律賓開展首次兒童疫苗接種專案以來,已成功減少了99.9%的小兒麻痺病例。無論未來如何,我們都會堅定不移,信守對全世界兒童的承諾,根除小兒麻痺。眼下,我們正與全球合作夥伴密切協調,持續監控並評估迅速變化的局勢,並積極與各國政府合作,爭取維持其財務支持,並尋求替代資金來源。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您對「根除小兒麻痺計畫」(PolioPlus)的財務支持。
我們會持續支持扶輪的焦點領域,以尋求解決之道並實現長遠目標。透過我們的計畫、獎助金及民間外交,我們著手處理衝突的根本原因,營造有利於和平的環境。我們與合作夥伴們攜手推動永續專案,解決貧困、不平等以及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無論是在本地社區還是全球各地。近期於伊斯坦堡舉行的扶輪和平會議,吸引了超過一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扶輪社員、和平締造者與學者,正是我們對和平承諾的最佳證明。
此時此刻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將不安與憂慮轉化為行動,並將希望的願景與他人分享。
敬上,
國際扶輪社長歐琦珂(Stephanie A. Urchick)
扶輪基金會主席馬克‧丹尼爾‧梅隆尼(Mark Daniel Maloney)
秘書長姜修果(John Hewko)
親愛的扶輪社員:
在過去幾個月中,我們拜訪了世界各地的扶輪社,見證了許多令人振奮、實際改善社區的專案。同時,也有許多夥伴向我們表達對當前政治與經濟動盪的擔憂,以及這些變化可能對我們工作的影響。
我們要向您保證,在不確定的時代,有一件事始終不變 ―― 那就是我們的使命與價值觀依然堅定不移。扶輪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推動善行的力量,是因為我們深植於社區之中。我們將持續服務他人、推廣誠信,並促進世界理解、善意與和平。
服務、聯誼與多元的理念,使我們能超越各種界線。我們凝聚不同背景的人們,促進合作,讓社區變得更為強大。
在過去120年中,扶輪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以及數次致命疫情仍蓬勃發展。我們之所以能堅持並茁壯,正是因為我們始終秉持使命與價值。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再次體會到扶輪的堅韌力量,以及支持本組織的重要性。
作為全球根除小兒麻痺計畫的創始夥伴,我們自1979年在菲律賓開展首次兒童疫苗接種專案以來,已成功減少了99.9%的小兒麻痺病例。無論未來如何,我們都會堅定不移,信守對全世界兒童的承諾,根除小兒麻痺。眼下,我們正與全球合作夥伴密切協調,持續監控並評估迅速變化的局勢,並積極與各國政府合作,爭取維持其財務支持,並尋求替代資金來源。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您對「根除小兒麻痺計畫」(PolioPlus)的財務支持。
我們會持續支持扶輪的焦點領域,以尋求解決之道並實現長遠目標。透過我們的計畫、獎助金及民間外交,我們著手處理衝突的根本原因,營造有利於和平的環境。我們與合作夥伴們攜手推動永續專案,解決貧困、不平等以及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無論是在本地社區還是全球各地。近期於伊斯坦堡舉行的扶輪和平會議,吸引了超過一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扶輪社員、和平締造者與學者,正是我們對和平承諾的最佳證明。
此時此刻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將不安與憂慮轉化為行動,並將希望的願景與他人分享。
敬上,
國際扶輪社長歐琦珂(Stephanie A. Urchick)
扶輪基金會主席馬克‧丹尼爾‧梅隆尼(Mark Daniel Maloney)
秘書長姜修果(John Hewko)
世界各地採取行動的人
![]() ![]() 受到軍人公墓墓碑旁放置的美國國旗的啟發,瑞克‧克拉克(Rick Clark)詢問聖地牙哥米拉馬爾國家公墓(Miramar National Cemetery)的官員,扶輪社是否可以同樣向安葬在那裡的軍人致敬。克拉克是拉霍亞金三角(La Jolla Golden Triangle)社的前社長,也是一名越戰退伍軍人,曾擔任海蜂(Seabee),即美國海軍建築營成員。他號召5340地區領導人召集400名志工參與「2024退伍軍人旗幟行動」。「這是一個深具意義的活動,影響了許多人,包括無數表達感激之情的倖存者。」另一位組織者,蘭喬貝爾納多(Rancho Bernardo)社社員、退休海軍上校邁克爾‧富夸(Michael Fuqua)說。該地區計畫在今年陣亡將士紀念日再次舉辦這活動。該活動由一個新成立的地區委員會支持,該委員會旨在協調與軍人和退伍軍人相關的專案。該委員會幫助籌集了約14,000美元。 ![]() |
|
|
![]() 為慶祝扶輪在奧地利成立百年,兩位資深扶輪社員記者創辦了播客節目,以激勵社員和非社員。弗賴施塔特(Freistadt)扶輪社的克里斯蒂安‧豪布納(Christian Haubner)和佩 ![]() ![]() 南蘇丹 運往南蘇丹的10萬多本書籍已卸貨並交到學生手中。朱巴(Juba)社於2024年收到的這些資料包括法律、製藥和其他科學教科書,以及11台裝有額外33,000本教科書的電腦。這批書的價值超過150萬美元。朱巴社前社長西蒙‧勇戈(Simon Yongo)說:「這些書籍對學生來說非常有價值,因為網路問題導致並非所有學生都能取得線上資訊。」這批書由非洲書籍(Books for Africa)組織協調,這是一個部分由明尼蘇達州扶輪社員支持的非營利組織。領導該專案的明尼蘇達州諾斯菲爾德(Northfield)社社員查爾斯‧柯根(Charles Cogan)表示,扶輪資深領導人幫助專案協調員與聯合國教科文組 ![]() ![]() |
|
![]() 澳大利亞 透過澳洲扶輪社員和澳洲夢想板球(Dream Cricket Australia)組織的板球主題活動,身心障礙運動員可以享受所有的快速球、旋轉球和慢速球。「該計畫的核心使命是在支持性的環境中培養包容性並促進體育活動。」阿德萊德(Adelaide)社社員兼板球組織理事安基特‧阿加瓦爾(Ankit Agarwal)說。去年11月,該社舉辦了首屆夢想板球晚會,為一系列體育活動畫上了句點。阿加瓦爾是組織當天活動並指導參與者的扶輪社員之一。該社透過超過3,000美元的獎助金支持了該活動,並招募了高中志工。 ![]() |
療癒的水
在那陰鬱的2015年12月,很難說誰的失落感比較重。是那些美洲原住民部落嗎?他們的族人眼睜睜看著這條神聖的水道遭受又一次、或許是致命的打擊,還是那些與他們並肩奮鬥的人 —— 環保人士及科學家、社區規劃者及行動者、政府公園及自然資源管理單位的公務人員?抑或是那些關心環境的企業領袖?他們與其他所有人一樣,曾夢想讓這條長達263英里(約423公里)的克拉馬斯河(Klamath River),能夠再次潔淨無阻地流經奧勒岡州及加州,最終匯入太平洋。
或者,這些絕望及遺憾的程度根本無從衡量。但這真的重要嗎?因為,歷經多年努力,為移除克拉馬斯河上4座水力發電大壩 —— 這些大壩曾在土地上留下傷痕,幾乎摧毀原生鮭魚群,並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 人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最終還是在勝利在望時化為烏有。美國國會沒有通過相關立法來推行克拉馬斯河流域一系列復育協議,這徹底粉碎了拆除大壩這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這些協議,儘管精心規劃,如今已形同「一潭死水」,而這個比喻,正好呈現所面臨的困境。
里夫‧希爾曼(Leaf Hillman)說:「25年前我們開始這場抗爭時,我們部落中有些人就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場我們絕對輸不起的戰鬥。我們知道,如果這些大壩的使用執照再延長50年,一切便都完了。鮭魚及克拉馬斯河都注定毀滅,而這也意味著居住在克拉馬斯河流域的部落也面臨滅絕之災。」
希爾曼曾任卡魯克族議會(Karuk Tribal Council)副主席,以及卡魯克自然資源部(Karuk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的主管,他在推動克拉馬斯河4座大壩 ―― 博伊爾(J.C. Boyle)、考柏克1號(Copco No. 1)、考柏克2號(Copco No. 2)以及鐵門(Iron Gate) ―― 拆除協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出生並成長於卡魯克族的傳統領土,他深知這些大壩對於數百年來沿著克拉馬斯河生活的族人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希爾曼提到,其中一個部落的族人「被強行驅離他們的土地,而那些土地隨後被水淹沒了整整100年。那些地方曾經是舉行儀式的聖地,是村落的中心。結果,他們的人民、語言、習俗、文化,甚至是信仰,都幾乎被摧毀了。」
推動簽訂協議的另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吉姆‧魯特(Jim Root),在協議無法落實後,也產生由衷的挫敗感。他說:「當時有一段時間真的讓人絕望。我們投入許多心力才讓大約45個不同的利害關係者達成共識。這實在太慘了。」
我第一次見到魯特是將近十年前,當時我因《國際扶輪英文月刊》的報導任務前往奧勒岡州拜訪他。身為梅德福(魯格)Medford (Rogue)扶輪社員的魯特是一家成功水果加工公司的老闆。1992年,他與妻子購買了一座位於奇洛奎恩(Chiloquin)附近的牧場,當時他並不知道這片土地正處於後來被稱為「克拉馬斯水權戰爭」(Klamath Water Wars)的中心地帶。然而,他很快就親身體驗到了這場高度緊張的衝突,並且發現自己正好有能力發揮獨特的作用。
穿著牛仔褲、牛仔靴,戴著金屬框眼鏡的魯特,給人的印象是說話不疾不徐,性格溫和內斂,有一種與生俱來、讓人感到自在的能力。他出席的第一場國際扶輪年會 —— 1984年於英國伯明罕 —— 他親眼見證透過避開媒體窺探的非公開小型會談可以如何有效化解爭端 —— 英國與阿根廷在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問題上所遭遇的僵局。
回到奧勒岡州後,魯特將所學應用在克拉馬斯水權戰爭。正如《國際扶輪英文月刊》2016年12月的封面故事所述,他讓那些因河流水權問題而激烈對立的數十個團體,進行多場低調、避開關注的會談。該篇文章充滿希望,展現扶輪在解決衝突方面的力量,但故事最終戛然而止 ——因為長久渴求的協議瓦解。
但這場戰役還未結束。戴著趕騾牛仔帽、溫和儒雅的吉姆‧魯特的內心深處仍燃燒著一絲希望的火苗。
隨著協議破裂帶來的震驚逐漸消退,致力於克拉馬斯河復育的人們再度聚集。他們開始思考,是否有可能找到一條不依賴聯邦政府的方式來拆除這些大壩?這個想法促成了一個私人非營利組織的誕生 —— 克拉馬斯河再生組織(Klamath River Renewal Corp,簡稱KRRC)。其理事會成員包括由部落領袖、加州及奧勒岡州州長、保育團體及漁業團體所指派的代表。魯特最終擔任KRRC的主席,如今仍是理事會成員之一。
有了KRRC來負責拆除大壩,合作各方 —— 包括加州與奧勒岡州政府,以及大壩的持有人太平洋能源公司(PacifiCorp) —— 在2016年達成一項新的協議。如同之前的協議所訂定,拆除大壩的費用(估計約4.5億美元)將由非聯邦資金支付。其中2億美元來自太平洋能源公司的客戶(主要在奧勒岡州)每月的電費附加費,2.5億美元則來自加州政府一項經由公投授權成立的水利專案基金。
太平洋能源公司是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子公司,早已傾向於拆除這些大壩。事實上,這些大壩所產生的電力已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該公司面臨要更新大壩使用執照就必須進行設備升級的問題,包括讓鮭魚能夠順利洄游產卵的昂貴魚梯。
KRRC發言人雷恩‧布朗奈爾(Ren Brownell)指出:「要讓這些大壩升級到符合現代標準,太平洋能源公司需要投入的資金幾乎與整整50年來所有的發電收入相當。光是安裝魚梯成本就遠遠超過拆除大壩的費用。」
當太平洋能源公司同意參與拆除大壩計畫的同時,也要求獲得全面豁免責任,確保對這般大型拆除工程可能引發的任何損害或訴訟不必負擔任何責任。魯特說,2018年時,太平洋能源公司提起訴訟,確保能獲得這種全面保護,不會受到任何潛在的法律責任 —— 包括他所稱的微責任 —— 所牽連。魯特說:「這導致整個計畫的開始延宕兩年。我們仍然努力推動,但這件事就像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指隨時可能發生的禍事)。」2020年,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批准將大壩部分的許可權轉移給KRRC,但同時要求太平洋能源公司仍為執照共同持有人,這意味著該公司仍然可能要負責。

為了解決這個僵局,魯特再次運用他在1984年英格蘭國際扶輪年會所學到的方法。他再度召集小型的非正式會談,參與者包括加州及奧勒岡州政府代表、太平洋能源公司、KRRC以及克拉馬斯河沿岸的部落代表。魯特說:「在這些會談中,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表達意見,不會有任何會後回報或媒體報導。」這個策略再度奏效。加州及奧勒岡州同意與KRRC共同持有大壩執照,讓太平洋能源公司完全免除後續責任。此外,會談各方的解決方案還包括兩州各額外提供1,500萬美元,太平洋能源公司也再提供1,500萬美元,以因應未來產生不可預見的支出。這些調整滿足對這件事務有最終決定權的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的要求,該會遂於2021年批准將大壩全面轉移給KRRC。
在另一方面,反對拆除大壩的聲音也越來越大。其中一個例子是因考柏克一號大壩所形成之人工湖而興起的周邊社區,他們的居民便擔心失去休閒娛樂的機會。他們之前興建野餐區及健行步道,這個湖也成為獨木舟、釣魚、游泳、遊艇的勝地。但也有缺點:每到夏天,湖面常常覆蓋有毒的藍綠藻,使水質變得危險。
最終,關於大壩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論點占了上風。經過數代人的努力與多次令人心碎的功敗垂成,所有的障礙終於都被清除。大壩將拆除。魯特回憶說:「當時的氛圍已經變得非常悲觀,但現在這種悲觀情緒消散,轉變為樂觀的期待。不過我們試圖抑制任何過早的慶祝,因為還有大量艱苦的工作要做。」
在KRRC正式接管這些大壩之前,就必須聘請具備大規模計畫經驗的工程公司 —— 根據某些估計,這個可能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水壩拆除與河川復育計畫。畢竟,拆除這4座大壩的複雜程度遠遠不是在基座放幾根炸藥然後引爆就能解決的。魯特說:「他們必須先建造一座橋梁,必須開始興建一座魚苗場,改善道路等等。」
此外,如何正確地排放其中3座大壩水庫的後勤工作也是一大挑戰。一次排水量過大可能會引發洪災,排水量過小則無法有效清除1,500萬立方碼的沉積物,其中90%是死亡的藻類。在水庫排空之後,拆除大壩的工作才正式開始 ―― 包括炸藥爆破以及用挖土機拆除剩餘的水泥與鋼筋並盡可能清理殘骸。
100多年來累積的大量死亡藻類本身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布朗奈爾解釋說:「這些大壩不僅阻擋魚類通行,還導致水在炎熱的夏季長時間靜止不動。在這種高原沙漠環境中,會引發有毒藻類激增。到了秋季,藻類死亡並沉積到水庫底部,並因為缺氧無法自然分解。」
拆除大壩後,這些沉積的死亡藻類將被沖入河流,可能會對魚類構成致命威脅。布朗奈爾說:「當這些死亡的有機物質被水流帶動往下流時會被翻攪,過程中滾過石頭等物體時就得以接觸到氧氣。那些物質會吸走水中所有的氧氣,使溶解氧濃度驟降,這正是我們最擔心的 —— 大量這種缺氧的有機沉積物流入河川後,可能會導致河水嚴重缺氧,危及整個魚群的生存。」
從一開始眾人便充分理解釋放沉積物會帶來短期負面影響。為了盡可能保護原生鮭魚和鱒魚,工程師與科學家特意選擇在特定時段進行洩水,以避開魚群大量出現在主河道的時期。然而,對於非原生魚種,則幾乎無計可施,專家已預見在大壩倒塌後,短時間內很可能會發生大規模魚類死亡。此外,有一段時間河岸會變得荒蕪、泥濘不堪,到處可見重型機具留下的痕跡,幾乎沒有任何綠意。為了儘快恢復生態,大批植樹隊將前往受影響區域,播撒能快速使廣闊泥地重新覆蓋綠色植被的種子。即便如此,計畫負責人仍然必須做好心理準備,應對當地居民的憤怒與擔憂。
布朗奈爾解釋說,這正是為何KRRC需要與「各個你想得到的與魚類相關機構」密切合作的原因,包括奧勒岡州與加州的漁業暨野生動物部、國家海洋漁業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以及當地部落的漁業管理單位。「他們指導我們選擇秋季洄游的鮭魚已經完成產卵、幼魚尚未開始遷徙、整條河流不會都是鮭魚的時段來執行洩水作業。」
這個小組最終決定,最佳洩水時間應該落在2024年的第一或第二個月。
在2024年1月23日,一名爆破專家隨著工程隊的炸藥小組,駕著一艘裝載炸藥的小艇,沿著克拉馬斯河前進,來到加州北部考柏克1號大壩的上游。為了安全洩水,工程師先前已在大壩基座鑽出一條長90英尺、寬10英尺的隧道,並在隧道上游端以混凝土封住,僅在下游端插入一根鋼管。這名爆破專家划船來到隧道的上游端,將炸藥安裝就位,然後划槳離開。隨後的爆炸釋放出一股含帶泡泡的水柱,猶如香檳瓶開啟時噴湧而出的泡沫。
布朗奈爾回憶說:「目睹水庫排空的過程,是我人生中最奇妙的經歷之一。這些被水淹沒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土地終於重見天日。我親眼見證河流復活,重新走出新的河道,這就像是在短短兩週內看到千年的地質變遷一般。」
希爾曼說:「這種感覺難以形容。看到克拉馬斯族和莫多克族(Modoc)的朋友──這些與我同齡,一生中從未見過鮭魚在這條河裡產卵的戰友,現在帶著他們的孫子來觀看這一幕…」他的話語在驚嘆中停頓了下來。
數月後,大壩的拆除及清理作業正式完成,緊接著展開的則是河川流域的生態復育計畫,由「資源環境解決方案」(Resource Environmental Solutions)負責領導。布朗奈爾解釋說:「第一輪植被復育全部使用原生物種,目標是穩固沉積物,讓一切穩定下來。我們本來還不確定第一批植物能否在這片覆蓋了百年腐敗藻類的土地上順利生長,但結果比我們預期的還要成功。」
在這次復育行動中,「資源環境解決方案」與尤洛克族(Yurok)簽約,由後者擔任主要植被復育團隊。「資源環境解決方案」發言人戴夫‧穆瑞爾(Dave Meurer)表示:「我們還與卡魯克族簽約,由其負責水質監測及遷移瀕危的銀鮭。」其他部落也在不同的領域參與這場河流重生計畫。「當你走到現場,看看那些正在揮汗工作的人,你會發現部落成員站在最前線。」
然而,一如所料,大壩拆除後也有困難的時刻。拆除後的地區宛如月球表面,光禿禿的河岸、黃色的挖掘機械在河岸翻攪泥土的畫面觸目驚心。也一如預期,外來魚種的死亡數量令人痛心 —— 布朗奈爾無奈說,數量達到數百萬 —— 因為大量沉積物釋放後,河水中的溶氧量急遽下降。
布朗奈爾說:「我知道這一天會到來,但還是很難受。在我每天遛狗的地方,看到死去的鱒魚及吸口魚被沖上岸,這種景象令人難以消受,但比起我們原本擔心的最壞狀況,這已經算是輕微的了。」
然而,解除這些傷痛的是一個在大壩拆除後幾週出現令人驚嘆的奇蹟 ―― 鮭魚與虹鱒重返河流的上游與支流。布朗奈爾說:「沒有什麼比第一次在舊大壩上游看到魚群游動更讓人激動的事了。」
在鐵門水壩被拆除後,保育組織「加州鱒魚協會」(California Trout)在原址安裝了一套聲納設備,讓科學家能即時觀測魚類游過的動態。當研究人員開始計算影像的魚數時,結果令人詫異 —— 短短兩週內(10月),超過6,000條魚游過此地,主要是國王鮭及虹鱒。很快地,瀕危的銀鮭及太平洋七鰓鰻也開始出現在原本被大壩阻隔的水域。
加州鱒魚協會區域總監,同時也是追蹤魚類回流的其中一位科學家戴蒙‧葛德曼(Damon Goodman)說:「當我到奧勒岡州這些拆壩地點時,看到的景象簡直像是阿拉斯加的野生河流。想想看,你拆掉一道這些魚過去100年來一直撞頭的牆壁會發生什麼事。現在我們終於把這道障礙移開了,它們早已準備好向
前衝。」
去年10月一個無雲的午後,太陽在太平洋西北地區灑下溫暖的光輝,人們陸續來到加州伊雷卡(Yreka)的一處空地,鄰近克拉馬斯河最大支流之一的沙斯塔河(Shasta River)。現場搭建了大型的露天帳篷,帳篷下擺著一排排的椅子,還有一個裝有麥克風的舞台。隨著原住民音樂的悠揚旋律,人群逐漸聚集,擁抱、微笑、大笑出聲。這些人來自當地的原住民部落,從嬰兒到長者都有,還有環保人士、非營利組織成員,以及住在克拉馬斯河及其支流沿岸的居民。他們都曾與部落攜手合作,促成這個百年來首次實現的歷史時刻 —— 克拉馬斯河終於能夠從南奧勒岡州一路暢行無阻地流向太平洋。
在接下來數個小時裡,與會者哭泣、歌唱、為演說歡呼,慶祝這個許多人曾認為永遠不會到來的一天。卡魯克族的漁業主管兼首席生物學家托茲‧索托(Toz Soto)告訴一位記錄這一刻的影像攝影師說:「看到水壩拆除,看到鮭魚回家,這就像夢想成真。我整個職業生涯幾乎都在為拆除水壩奮鬥,已經超過23 年了。這是一個奇蹟,沒有其他詞可以形容…這證明了只要人們團結合作,努力奮鬥,永不放棄,並且相信正確的事終究會發生,那麼它就真的會發生。如今,我們終於擁有…一條完整相連、能夠自我療癒的河流。」
隨後,在一個象徵性的時刻,代表卡魯克族加入KRRC的溫蒂‧「帕比」‧費里斯(Wendy “Poppy” Ferris)緩緩走上舞台。她帶來了一份禮物準備送給KRRC的執行長馬克‧布蘭森(Mark Bransom) —— 由吉姆‧魯特親自物色並招募的領導人。費里斯聲音激動顫抖地說:「我想,我手上的這分禮物意義非凡,它象徵著你為我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即使在我們離世多年後,未來的孩子仍然能夠體驗到我孩提時代所體驗過的文化。所以,我們想要把這個送給你。」
費里斯將一個純手工編織的原住民嬰兒背籃交給了這位KRRC的執行長。他低下頭,眼眶含淚地擁抱費里斯,懷著謙卑接受這個象徵生命與重生的禮物。
請至on.rotary.org/water-wars閱讀《國際扶輪英文月刊》2016年的封面報導〈水源大戰〉(Water Wars),有關扶輪社員吉姆‧魯特及克拉馬斯河的故事。

或者,這些絕望及遺憾的程度根本無從衡量。但這真的重要嗎?因為,歷經多年努力,為移除克拉馬斯河上4座水力發電大壩 —— 這些大壩曾在土地上留下傷痕,幾乎摧毀原生鮭魚群,並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 人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最終還是在勝利在望時化為烏有。美國國會沒有通過相關立法來推行克拉馬斯河流域一系列復育協議,這徹底粉碎了拆除大壩這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這些協議,儘管精心規劃,如今已形同「一潭死水」,而這個比喻,正好呈現所面臨的困境。
里夫‧希爾曼(Leaf Hillman)說:「25年前我們開始這場抗爭時,我們部落中有些人就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場我們絕對輸不起的戰鬥。我們知道,如果這些大壩的使用執照再延長50年,一切便都完了。鮭魚及克拉馬斯河都注定毀滅,而這也意味著居住在克拉馬斯河流域的部落也面臨滅絕之災。」
希爾曼曾任卡魯克族議會(Karuk Tribal Council)副主席,以及卡魯克自然資源部(Karuk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的主管,他在推動克拉馬斯河4座大壩 ―― 博伊爾(J.C. Boyle)、考柏克1號(Copco No. 1)、考柏克2號(Copco No. 2)以及鐵門(Iron Gate) ―― 拆除協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出生並成長於卡魯克族的傳統領土,他深知這些大壩對於數百年來沿著克拉馬斯河生活的族人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希爾曼提到,其中一個部落的族人「被強行驅離他們的土地,而那些土地隨後被水淹沒了整整100年。那些地方曾經是舉行儀式的聖地,是村落的中心。結果,他們的人民、語言、習俗、文化,甚至是信仰,都幾乎被摧毀了。」
推動簽訂協議的另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吉姆‧魯特(Jim Root),在協議無法落實後,也產生由衷的挫敗感。他說:「當時有一段時間真的讓人絕望。我們投入許多心力才讓大約45個不同的利害關係者達成共識。這實在太慘了。」
![]() |
![]() |
穿著牛仔褲、牛仔靴,戴著金屬框眼鏡的魯特,給人的印象是說話不疾不徐,性格溫和內斂,有一種與生俱來、讓人感到自在的能力。他出席的第一場國際扶輪年會 —— 1984年於英國伯明罕 —— 他親眼見證透過避開媒體窺探的非公開小型會談可以如何有效化解爭端 —— 英國與阿根廷在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問題上所遭遇的僵局。

但這場戰役還未結束。戴著趕騾牛仔帽、溫和儒雅的吉姆‧魯特的內心深處仍燃燒著一絲希望的火苗。
隨著協議破裂帶來的震驚逐漸消退,致力於克拉馬斯河復育的人們再度聚集。他們開始思考,是否有可能找到一條不依賴聯邦政府的方式來拆除這些大壩?這個想法促成了一個私人非營利組織的誕生 —— 克拉馬斯河再生組織(Klamath River Renewal Corp,簡稱KRRC)。其理事會成員包括由部落領袖、加州及奧勒岡州州長、保育團體及漁業團體所指派的代表。魯特最終擔任KRRC的主席,如今仍是理事會成員之一。
有了KRRC來負責拆除大壩,合作各方 —— 包括加州與奧勒岡州政府,以及大壩的持有人太平洋能源公司(PacifiCorp) —— 在2016年達成一項新的協議。如同之前的協議所訂定,拆除大壩的費用(估計約4.5億美元)將由非聯邦資金支付。其中2億美元來自太平洋能源公司的客戶(主要在奧勒岡州)每月的電費附加費,2.5億美元則來自加州政府一項經由公投授權成立的水利專案基金。

KRRC發言人雷恩‧布朗奈爾(Ren Brownell)指出:「要讓這些大壩升級到符合現代標準,太平洋能源公司需要投入的資金幾乎與整整50年來所有的發電收入相當。光是安裝魚梯成本就遠遠超過拆除大壩的費用。」
當太平洋能源公司同意參與拆除大壩計畫的同時,也要求獲得全面豁免責任,確保對這般大型拆除工程可能引發的任何損害或訴訟不必負擔任何責任。魯特說,2018年時,太平洋能源公司提起訴訟,確保能獲得這種全面保護,不會受到任何潛在的法律責任 —— 包括他所稱的微責任 —— 所牽連。魯特說:「這導致整個計畫的開始延宕兩年。我們仍然努力推動,但這件事就像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指隨時可能發生的禍事)。」2020年,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批准將大壩部分的許可權轉移給KRRC,但同時要求太平洋能源公司仍為執照共同持有人,這意味著該公司仍然可能要負責。


在另一方面,反對拆除大壩的聲音也越來越大。其中一個例子是因考柏克一號大壩所形成之人工湖而興起的周邊社區,他們的居民便擔心失去休閒娛樂的機會。他們之前興建野餐區及健行步道,這個湖也成為獨木舟、釣魚、游泳、遊艇的勝地。但也有缺點:每到夏天,湖面常常覆蓋有毒的藍綠藻,使水質變得危險。
最終,關於大壩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論點占了上風。經過數代人的努力與多次令人心碎的功敗垂成,所有的障礙終於都被清除。大壩將拆除。魯特回憶說:「當時的氛圍已經變得非常悲觀,但現在這種悲觀情緒消散,轉變為樂觀的期待。不過我們試圖抑制任何過早的慶祝,因為還有大量艱苦的工作要做。」
在KRRC正式接管這些大壩之前,就必須聘請具備大規模計畫經驗的工程公司 —— 根據某些估計,這個可能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水壩拆除與河川復育計畫。畢竟,拆除這4座大壩的複雜程度遠遠不是在基座放幾根炸藥然後引爆就能解決的。魯特說:「他們必須先建造一座橋梁,必須開始興建一座魚苗場,改善道路等等。」
此外,如何正確地排放其中3座大壩水庫的後勤工作也是一大挑戰。一次排水量過大可能會引發洪災,排水量過小則無法有效清除1,500萬立方碼的沉積物,其中90%是死亡的藻類。在水庫排空之後,拆除大壩的工作才正式開始 ―― 包括炸藥爆破以及用挖土機拆除剩餘的水泥與鋼筋並盡可能清理殘骸。
100多年來累積的大量死亡藻類本身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布朗奈爾解釋說:「這些大壩不僅阻擋魚類通行,還導致水在炎熱的夏季長時間靜止不動。在這種高原沙漠環境中,會引發有毒藻類激增。到了秋季,藻類死亡並沉積到水庫底部,並因為缺氧無法自然分解。」

從一開始眾人便充分理解釋放沉積物會帶來短期負面影響。為了盡可能保護原生鮭魚和鱒魚,工程師與科學家特意選擇在特定時段進行洩水,以避開魚群大量出現在主河道的時期。然而,對於非原生魚種,則幾乎無計可施,專家已預見在大壩倒塌後,短時間內很可能會發生大規模魚類死亡。此外,有一段時間河岸會變得荒蕪、泥濘不堪,到處可見重型機具留下的痕跡,幾乎沒有任何綠意。為了儘快恢復生態,大批植樹隊將前往受影響區域,播撒能快速使廣闊泥地重新覆蓋綠色植被的種子。即便如此,計畫負責人仍然必須做好心理準備,應對當地居民的憤怒與擔憂。
布朗奈爾解釋說,這正是為何KRRC需要與「各個你想得到的與魚類相關機構」密切合作的原因,包括奧勒岡州與加州的漁業暨野生動物部、國家海洋漁業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以及當地部落的漁業管理單位。「他們指導我們選擇秋季洄游的鮭魚已經完成產卵、幼魚尚未開始遷徙、整條河流不會都是鮭魚的時段來執行洩水作業。」
這個小組最終決定,最佳洩水時間應該落在2024年的第一或第二個月。
在2024年1月23日,一名爆破專家隨著工程隊的炸藥小組,駕著一艘裝載炸藥的小艇,沿著克拉馬斯河前進,來到加州北部考柏克1號大壩的上游。為了安全洩水,工程師先前已在大壩基座鑽出一條長90英尺、寬10英尺的隧道,並在隧道上游端以混凝土封住,僅在下游端插入一根鋼管。這名爆破專家划船來到隧道的上游端,將炸藥安裝就位,然後划槳離開。隨後的爆炸釋放出一股含帶泡泡的水柱,猶如香檳瓶開啟時噴湧而出的泡沫。
布朗奈爾回憶說:「目睹水庫排空的過程,是我人生中最奇妙的經歷之一。這些被水淹沒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土地終於重見天日。我親眼見證河流復活,重新走出新的河道,這就像是在短短兩週內看到千年的地質變遷一般。」
希爾曼說:「這種感覺難以形容。看到克拉馬斯族和莫多克族(Modoc)的朋友──這些與我同齡,一生中從未見過鮭魚在這條河裡產卵的戰友,現在帶著他們的孫子來觀看這一幕…」他的話語在驚嘆中停頓了下來。
數月後,大壩的拆除及清理作業正式完成,緊接著展開的則是河川流域的生態復育計畫,由「資源環境解決方案」(Resource Environmental Solutions)負責領導。布朗奈爾解釋說:「第一輪植被復育全部使用原生物種,目標是穩固沉積物,讓一切穩定下來。我們本來還不確定第一批植物能否在這片覆蓋了百年腐敗藻類的土地上順利生長,但結果比我們預期的還要成功。」
在這次復育行動中,「資源環境解決方案」與尤洛克族(Yurok)簽約,由後者擔任主要植被復育團隊。「資源環境解決方案」發言人戴夫‧穆瑞爾(Dave Meurer)表示:「我們還與卡魯克族簽約,由其負責水質監測及遷移瀕危的銀鮭。」其他部落也在不同的領域參與這場河流重生計畫。「當你走到現場,看看那些正在揮汗工作的人,你會發現部落成員站在最前線。」
然而,一如所料,大壩拆除後也有困難的時刻。拆除後的地區宛如月球表面,光禿禿的河岸、黃色的挖掘機械在河岸翻攪泥土的畫面觸目驚心。也一如預期,外來魚種的死亡數量令人痛心 —— 布朗奈爾無奈說,數量達到數百萬 —— 因為大量沉積物釋放後,河水中的溶氧量急遽下降。

然而,解除這些傷痛的是一個在大壩拆除後幾週出現令人驚嘆的奇蹟 ―― 鮭魚與虹鱒重返河流的上游與支流。布朗奈爾說:「沒有什麼比第一次在舊大壩上游看到魚群游動更讓人激動的事了。」
在鐵門水壩被拆除後,保育組織「加州鱒魚協會」(California Trout)在原址安裝了一套聲納設備,讓科學家能即時觀測魚類游過的動態。當研究人員開始計算影像的魚數時,結果令人詫異 —— 短短兩週內(10月),超過6,000條魚游過此地,主要是國王鮭及虹鱒。很快地,瀕危的銀鮭及太平洋七鰓鰻也開始出現在原本被大壩阻隔的水域。
加州鱒魚協會區域總監,同時也是追蹤魚類回流的其中一位科學家戴蒙‧葛德曼(Damon Goodman)說:「當我到奧勒岡州這些拆壩地點時,看到的景象簡直像是阿拉斯加的野生河流。想想看,你拆掉一道這些魚過去100年來一直撞頭的牆壁會發生什麼事。現在我們終於把這道障礙移開了,它們早已準備好向
前衝。」
去年10月一個無雲的午後,太陽在太平洋西北地區灑下溫暖的光輝,人們陸續來到加州伊雷卡(Yreka)的一處空地,鄰近克拉馬斯河最大支流之一的沙斯塔河(Shasta River)。現場搭建了大型的露天帳篷,帳篷下擺著一排排的椅子,還有一個裝有麥克風的舞台。隨著原住民音樂的悠揚旋律,人群逐漸聚集,擁抱、微笑、大笑出聲。這些人來自當地的原住民部落,從嬰兒到長者都有,還有環保人士、非營利組織成員,以及住在克拉馬斯河及其支流沿岸的居民。他們都曾與部落攜手合作,促成這個百年來首次實現的歷史時刻 —— 克拉馬斯河終於能夠從南奧勒岡州一路暢行無阻地流向太平洋。
在接下來數個小時裡,與會者哭泣、歌唱、為演說歡呼,慶祝這個許多人曾認為永遠不會到來的一天。卡魯克族的漁業主管兼首席生物學家托茲‧索托(Toz Soto)告訴一位記錄這一刻的影像攝影師說:「看到水壩拆除,看到鮭魚回家,這就像夢想成真。我整個職業生涯幾乎都在為拆除水壩奮鬥,已經超過23 年了。這是一個奇蹟,沒有其他詞可以形容…這證明了只要人們團結合作,努力奮鬥,永不放棄,並且相信正確的事終究會發生,那麼它就真的會發生。如今,我們終於擁有…一條完整相連、能夠自我療癒的河流。」

費里斯將一個純手工編織的原住民嬰兒背籃交給了這位KRRC的執行長。他低下頭,眼眶含淚地擁抱費里斯,懷著謙卑接受這個象徵生命與重生的禮物。
請至on.rotary.org/water-wars閱讀《國際扶輪英文月刊》2016年的封面報導〈水源大戰〉(Water Wars),有關扶輪社員吉姆‧魯特及克拉馬斯河的故事。
腳下的威脅
兩年前一個雨天早晨,瑪麗亞瑪(Mariamma)在印度南部廚房的木柴堆中瞥見有東西在動。她以為自己眼花了,便伸手去拿一把樹枝來點燃爐子,右手突然感到一陣劇痛。過了一會兒她才意識到自己被蛇咬了。
由於無法辨識蛇的種類,又擔心毒液擴散,她女兒當即撕下一塊紗麗一角充當止血帶,綁在瑪麗亞瑪手臂上。這成了致命錯誤。臨時止血帶使毒液集中,當她們抵達半小時車程外的醫院時,瑪麗亞瑪的右手已完全失去知覺,她感到頭暈、噁心、視力模糊和呼吸困難。
雖然透過靜脈注射了抗蛇毒血清,醫生仍不得不截除她兩根手指。「從此一切都變了,」單名的瑪麗亞瑪說道。她被迫放棄在蒂魯馬加拉姆鎮(Tirumangalam)的建築工作,如今靠打零工維生。「我很感激能活下來,但右半身變得虛弱,行動遲緩且日常事務都很吃力。」
蛇咬是全球貧困農村地區居民死亡與殘障的主因,每年導致81,000至138,000人死亡,並造成多達40萬例截肢及其他永久性傷殘。印度清奈(Chennai)馬德拉斯鱷魚(Madras Crocodile)銀行信託基金會爬行動物中心的蛇咬預防項目負責人格納斯瓦爾‧奇(Gnaneswar Ch)指出,蛇咬卻是全球最被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
對此問題的關注不足,導致抗蛇毒血清取得困難,更有效、廉價且普及的治療方案研發也受阻。此外,由於棲息地喪失與氣候變遷,預估人蛇接觸的頻率與區域將會改變,有些地區遭蛇咬風險將增高。許多人認為,社區組織推動的預防教育,是目前最佳(且往往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扶輪。
百餘年來,主要治療方式仍是沿用傳統繁複工藝製作的抗蛇毒血清。製程中需徒手抓握蛇頭迫使其咬住廣口瓶邊緣「擠取」毒液,再將微量毒液注入馬匹體內,以取得抗體製成靜脈注射劑。這種抗體能激發人體免疫反應,中和外來物質,如毒素,但存在明顯缺陷。
患者可能出現嚴重噁心、頭痛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良反應,因此必須在醫院施打。此外,對多數人而言治療費用高昂,且某地生產的血清通常只對當地同種蛇類有效。由於利潤微薄,大型藥廠缺乏量產意願,蛇毒血清供應稀少。印度僅有少數企業生產。
印度大部分的毒液供應都來自單一來源:一個名為伊魯拉合作社(Irula Co-op)的捕蛇者工業合作社,那裡的爬行動物被存放在寬邊的陶罐中,用棉布和繩子緊緊封閉。這個合作社設在馬德拉斯鱷魚銀行信託基金會,由350名擅長捕蛇的伊魯拉部落成員經營。印度佔全球蛇咬死亡人數的至少三分之一,它使用一種由多種物種開發的多價抗蛇毒血清,可以治療多種蛇咬,這在人們不知道被哪種蛇咬傷時非常有用。在印度,它是針對「四大」蛇的咬傷而生產的:眼鏡蛇、青環蛇、羅素蝰蛇、和鋸鱗蝰蛇。然而,如果有人被印度其他許多種類的蛇咬傷,它未必有效。
治療革新卻鮮有著力。目前研究人員正測試類似急救筆的預充式注射藥物,而臨床試驗中的口服藥varespladib可能會有重大突破。它以藥丸形式出現,方便在被咬傷時服用。該藥物能阻斷全球95%毒蛇毒液中最致命的一類致命酶,且無需冷藏,但蛇毒血清就必須冷藏。

專家強調,避免遭蛇咬仍是目前最佳策略。大多數咬傷發生在蛇被意外驚擾時。格納斯瓦爾‧奇說:「農村地區的人,使用戶外廁所或在農田工作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傷害。他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到蛇。」
維達普里亞‧甘尼桑(Vedhapriya Ganesan)在清奈救援蛇,她是一位野生動物復育人員,她與印度馬德拉斯科羅曼德(Madras Coromandel)扶輪社合作進行環境教育專案。每當民眾在家中或公共場所發現蛇蹤時,她總會接到驚慌失措的求助電話。在扶輪社支持的工作上,她會到各級學校向數百名學生講解蛇咬傷防治知識。「兒童更容易受到傷害。」她說。
她教導學
童保持環境警覺性且切勿驚慌。「我告訴他們要保持距離,如果蛇太近,就保持靜止,像雕像一樣。」她說。「除非感到威脅,否則蛇不會主動咬人。」
甘尼桑指出,只要城市持續侵佔動物的自然棲地,蛇咬傷就將持續成為全球性問題。「如今蛇正在適應如何與人類共存。氣候變化導致嚴重的颱風和洪水更加頻繁,也增加了我們接觸蛇的機會。」她說。「在此情況下,提高認識是最有力的防護工具」。
尼泊爾和澳洲的扶輪社也在積極宣傳,提高人們的認識。2019年,加德滿都中城(Kathmandu Mid-Town)扶輪社與國際專家舉辦了一次蛇咬預防會議。2020年,該社獲得了扶輪基金會84,000美元的全球獎助金,以支持一個為期四年的認識宣傳專案,包括電台宣傳。
「蛇咬傷案例通報不足導致數據匱乏,是尼泊爾面臨的主要挑戰」該社社員尼爾瑪‧里賈爾(Nirmal Rijal)表示。他與社友們正協力彙整資料,並將受害者轉介至全國120家備有抗蛇毒血清的指定醫療機構。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地理資訊系統中心」運用開放數據與地理空間追蹤技術,協助連結受害者與抗蛇毒血清資源。這項工作包括更新所有毒蛇的分布圖和一個現有抗蛇毒血清的資料庫,最終將提供有關供應商的資訊。
在澳洲,墨爾本扶輪社正在支持巴布亞新幾內亞蛇咬合作夥伴關係,這是兩國政府的一項倡議,提供包括太陽能冰箱、救護車移動呼吸機及訓練等資源。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些地區,蛇咬傷的死亡人數是瘧疾或肺結核的三倍。「迄今為止,已挽救了2,000 多人的生命,」墨爾本扶輪社社員安東尼‧巴泰尼(Anthony Battaini)說。
儘管經歷了痛苦和損失,瑪麗亞瑪很感激自己能倖存下來。現在,她建議鄰居們清理房屋周圍的環境。注意可能藏蛇的角落,夜間特別要留意手腳放的位置」她告訴他們。「哪怕一點點警覺都能挽救生命與肢體」。

在農村地區,提高警覺或許仍是對抗蛇咬
這個被忽視問題的最佳武器
兩年前一個雨天早晨,瑪麗亞瑪(Mariamma)在印度南部廚房的木柴堆中瞥見有東西在動。她以為自己眼花了,便伸手去拿一把樹枝來點燃爐子,右手突然感到一陣劇痛。過了一會兒她才意識到自己被蛇咬了。
由於無法辨識蛇的種類,又擔心毒液擴散,她女兒當即撕下一塊紗麗一角充當止血帶,綁在瑪麗亞瑪手臂上。這成了致命錯誤。臨時止血帶使毒液集中,當她們抵達半小時車程外的醫院時,瑪麗亞瑪的右手已完全失去知覺,她感到頭暈、噁心、視力模糊和呼吸困難。
雖然透過靜脈注射了抗蛇毒血清,醫生仍不得不截除她兩根手指。「從此一切都變了,」單名的瑪麗亞瑪說道。她被迫放棄在蒂魯馬加拉姆鎮(Tirumangalam)的建築工作,如今靠打零工維生。「我很感激能活下來,但右半身變得虛弱,行動遲緩且日常事務都很吃力。」
蛇咬是全球貧困農村地區居民死亡與殘障的主因,每年導致81,000至138,000人死亡,並造成多達40萬例截肢及其他永久性傷殘。印度清奈(Chennai)馬德拉斯鱷魚(Madras Crocodile)銀行信託基金會爬行動物中心的蛇咬預防項目負責人格納斯瓦爾‧奇(Gnaneswar Ch)指出,蛇咬卻是全球最被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
對此問題的關注不足,導致抗蛇毒血清取得困難,更有效、廉價且普及的治療方案研發也受阻。此外,由於棲息地喪失與氣候變遷,預估人蛇接觸的頻率與區域將會改變,有些地區遭蛇咬風險將增高。許多人認為,社區組織推動的預防教育,是目前最佳(且往往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扶輪。
百餘年來,主要治療方式仍是沿用傳統繁複工藝製作的抗蛇毒血清。製程中需徒手抓握蛇頭迫使其咬住廣口瓶邊緣「擠取」毒液,再將微量毒液注入馬匹體內,以取得抗體製成靜脈注射劑。這種抗體能激發人體免疫反應,中和外來物質,如毒素,但存在明顯缺陷。
患者可能出現嚴重噁心、頭痛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良反應,因此必須在醫院施打。此外,對多數人而言治療費用高昂,且某地生產的血清通常只對當地同種蛇類有效。由於利潤微薄,大型藥廠缺乏量產意願,蛇毒血清供應稀少。印度僅有少數企業生產。
印度大部分的毒液供應都來自單一來源:一個名為伊魯拉合作社(Irula Co-op)的捕蛇者工業合作社,那裡的爬行動物被存放在寬邊的陶罐中,用棉布和繩子緊緊封閉。這個合作社設在馬德拉斯鱷魚銀行信託基金會,由350名擅長捕蛇的伊魯拉部落成員經營。印度佔全球蛇咬死亡人數的至少三分之一,它使用一種由多種物種開發的多價抗蛇毒血清,可以治療多種蛇咬,這在人們不知道被哪種蛇咬傷時非常有用。在印度,它是針對「四大」蛇的咬傷而生產的:眼鏡蛇、青環蛇、羅素蝰蛇、和鋸鱗蝰蛇。然而,如果有人被印度其他許多種類的蛇咬傷,它未必有效。
治療革新卻鮮有著力。目前研究人員正測試類似急救筆的預充式注射藥物,而臨床試驗中的口服藥varespladib可能會有重大突破。它以藥丸形式出現,方便在被咬傷時服用。該藥物能阻斷全球95%毒蛇毒液中最致命的一類致命酶,且無需冷藏,但蛇毒血清就必須冷藏。


維達普里亞‧甘尼桑(Vedhapriya Ganesan)在清奈救援蛇,她是一位野生動物復育人員,她與印度馬德拉斯科羅曼德(Madras Coromandel)扶輪社合作進行環境教育專案。每當民眾在家中或公共場所發現蛇蹤時,她總會接到驚慌失措的求助電話。在扶輪社支持的工作上,她會到各級學校向數百名學生講解蛇咬傷防治知識。「兒童更容易受到傷害。」她說。
她教導學
童保持環境警覺性且切勿驚慌。「我告訴他們要保持距離,如果蛇太近,就保持靜止,像雕像一樣。」她說。「除非感到威脅,否則蛇不會主動咬人。」
甘尼桑指出,只要城市持續侵佔動物的自然棲地,蛇咬傷就將持續成為全球性問題。「如今蛇正在適應如何與人類共存。氣候變化導致嚴重的颱風和洪水更加頻繁,也增加了我們接觸蛇的機會。」她說。「在此情況下,提高認識是最有力的防護工具」。
尼泊爾和澳洲的扶輪社也在積極宣傳,提高人們的認識。2019年,加德滿都中城(Kathmandu Mid-Town)扶輪社與國際專家舉辦了一次蛇咬預防會議。2020年,該社獲得了扶輪基金會84,000美元的全球獎助金,以支持一個為期四年的認識宣傳專案,包括電台宣傳。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地理資訊系統中心」運用開放數據與地理空間追蹤技術,協助連結受害者與抗蛇毒血清資源。這項工作包括更新所有毒蛇的分布圖和一個現有抗蛇毒血清的資料庫,最終將提供有關供應商的資訊。

儘管經歷了痛苦和損失,瑪麗亞瑪很感激自己能倖存下來。現在,她建議鄰居們清理房屋周圍的環境。注意可能藏蛇的角落,夜間特別要留意手腳放的位置」她告訴他們。「哪怕一點點警覺都能挽救生命與肢體」。
撰文:Kamala Thiagarajan

秘書長姜修果(John Hewko)演講詞
下午好,大家下午好。
你們知道,每年,國際講習會都會幫助培養新一代的扶輪領導人,以迎接我們組織將面臨的挑戰。但正如社長當選人馬里歐‧甘瑪葛今天早上指出的那樣,其中一些挑戰,特別是與社員的挑戰,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太大變化。
為了因應這些挑戰,使扶輪能夠生存並蓬勃發展,我們必須大膽行動,我們必須具有創新精神,我甚至認為我們必須具有革命性思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成立新的、與傳統扶輪社不同的創新型扶輪社。但這也意味著對現有的扶輪社進行變革,使其看起來更有新意、更令人興奮。因為保留現有社員與吸引新社員同樣重要。這些是使我們扶輪組織成長及因應我們社員挑戰的關鍵。
這還意味著要找到新的方式來吸引人們參與扶輪,無論是透過舉辦活動、計畫還是提供服務機會。事實上,我們的願景聲明提及,不僅要團結我們的社員,還要團結更多人採取行動,因為我們所有的參與者,例如扶輪計畫前受獎人和社區合作夥伴,都為我們的成功有所貢獻。
現在,在談論你們肩負成立新扶輪社並引導社長們邁向積極變革的責任之前,我想先談談一個所有曾經經營過企業的人都應該瞭解的概念:瞭解你的客戶。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開一家新的咖啡店,你可以直接尋找一處可用的店面,支付租金,購買設備,招聘員工,然後開業。也許你的咖啡店會成功。但如果你能夠瞭解當地社區,你的成功機率將大大提高。街道上的人流量有多少?競爭對手有多少?這是一個愛喝咖啡的社區,還是人們更喜歡喝茶?
一位精明的企業主會進行調查,找到合適的地點,制定符合潛在客戶口味的菜單,並與鄰近商家建立合作關係,這樣他們可能會將顧客推薦給你。
我們的扶輪社也需要做同樣的事情。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提供給市場的產品就是扶輪社的體驗。我們用時間和金錢來換取這種體驗。而這個產品需要向我們想要吸引的人群提供價值主張。然而,在世界許多地方,甚至在我們太多的扶輪社中,這種價值主張已經不復
存在。
現在,我們所提供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我們在社區中所做的服務以及我們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我想分享一個關於我的地區的故事。我屬於烏克蘭基輔扶輪社,2232地區。烏克蘭的戰爭給當地的扶輪社員帶來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但同時也展現出了烏克蘭扶輪社員的堅韌與毅力。
儘管衝突仍在持續,這些扶輪社不僅繼續運作,而且還蓬勃發展。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透過加深與國家及社區的連結。烏克蘭的扶輪社一直努力不懈,以瞭解一個處於戰爭中的社區不斷變化的需求。無論是提供人道援助、支援流離失所的家庭,還是與當地領導人合作以加強社區韌性,烏克蘭的扶輪社已成為該國適應與生存的深受信任夥伴。
這種承諾沒有被忽視。即使在戰爭中,烏克蘭的扶輪社員數量仍然增加了50%,吸引了那些因扶輪正在做的工作而受到啟發,並渴望做出貢獻的個人。全球扶輪社員的慷慨捐獻自戰爭開始以來已經為救援行動提供了驚人的8,000萬美元,這些捐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為什麼特別提到烏克蘭?因為這裡的教訓很明確:與我們所有的社區都息息相關。當我們真正投入時間來瞭解我們的社區 ―― 傾聽他們的需求,與當地領導人合作,並懷抱同理心提供服務時 ―― 我們就能夠創造一個環境,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要加入我們,並願意「購買」我們的產品,而這個產品就是扶輪社的體驗。
現在,我們都知道,扶輪不是一種千篇一律、一體適用的組織,也不應該是。我們需要用最吸引人的方式來與我們的社員和其他參與者建立連結,無論這種方式是解決當地社區的問題,還是與全球夥伴合作,共同解決半個地球之外的挑戰。要有效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遵循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的智慧,他曾經說過:「扶輪必須與時俱進,並時時進行革命性變革。」
現在正是這樣的時刻!
這場變革必須從扶輪社的基層開始,特別是針對那些正在苦苦掙扎的扶輪社。在世界上太多地方,扶輪真正基石的傳統扶輪社模式,已經無法跟上生活方式、優先事項與期望的變化。但這場變革還必須包含社員的參與度、服務精神和影響力。
現在,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來自我們自身研究的驚人發現。我們調查了那些曾經與扶輪有過有意義接觸的人,結果發現,大多數受訪者對於加入扶輪社不感興趣。這些人對扶輪持非常正面的看法,也看到了我們所做的有益工作,但還是有某些因素阻礙他們加入扶輪社成為社員。
此外,我們的研究還發現,在所有尚未加入服務型組織的人當中,只有5%的人對加入扶輪社感興趣。只有5%。這意味著兩件事:首先,我們需要有最可能吸引這5%的人的扶輪社模式,並在他們選擇加入之前先觸及他們。乍看之下,這5%在全球人口裡似乎是個很小的比例,但實際上,它相當於4億人。我們需要找出這些人在哪裡,並用最有強烈吸引力的方式來打動他們。其次,我們需要讓扶輪具有範圍更廣大的吸引力,讓那些對我們不瞭解的人能夠真正理解扶輪所能提供的一切。
因此,這裡有一件我們需要大家幫忙的事情。當你們拜訪各個扶輪社並與社長們交談時,請務必確保他們理解,扶輪的政策規章中具有極大的靈活性。並沒有強制規定扶輪社必須每週例會,或必須按照固定的時間與形式舉行例會。我們的傳統確實很重要,但我們才是傳統的擁有者,而不是被傳統所束縛。
因此,扶輪現在正鼓勵各個扶輪社進行創新,並跳出傳統思維框架來思考問題。你必須幫忙把這個訊息傳播開來。當然,扶輪的某些方面永遠不會改變: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對服務的承諾、聯誼以及我們對四大考驗的信念。如果傳統模式適用於某個社,那很好。但如果不行,那麼那個社就必須進行改變。
那麼,讓我們來看一些新方法。某些社正在嘗試舉辦僅提供服務的例會,別的社則把焦點置於建立人脈網絡,還有一些社輪換不同地點舉辦例會。有些社喜歡在疫情期間進行線上會議的體驗,因此採用了混合會議的方式,把實體會議與虛擬會議結合起來。虛擬元素正在幫助社與世界各地的社員與非社員互動。而且虛擬會議可以像實體會議一樣增強服務專案。
扶輪社員現在也正在使用人工智慧來協助他們進行社區評估、集思廣益服務專案的實施,甚至協助有多語言需求的社進行翻譯工作。現在你們所有人是不是都在用手機尋找那家扶輪咖啡店?那家咖啡店並不存在,你看到的視覺效果是由人工智慧產生的。
所以,創新就在我們身邊。如果社需要更多關於如何創新的想法,那麼扶輪行動計畫(Rotary Action Plan)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資源,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構想他們所提供的體驗。因此,我呼籲你們成為改革的推動者,推動這些創新,最重要的是,讓各社社長知道現在是革命性變革的時候了。因為你們每一位都是這場革命性變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在,身為地區總監,你們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創建新社。在你的地區內,你可以選擇許多不同類型的扶輪社來增加新社。我們的數據顯示:對於主題扶輪社(cause-based clubs)的興趣正在不斷增長。在過去幾年裡,我們已經看到這類扶輪社在印度、非洲和歐洲等多元區域蓬勃發展。
此外,還有網路扶輪社(e-clubs),這類扶輪社允許來自世界各地的成員參與。社長當選人馬里歐‧甘瑪葛在他的演講中提到了衛星扶輪社(satellite clubs)。最後,還有影響型扶輪社或夥伴扶輪社(impact or companion clubs)。顧名思義,這些扶輪社與現有的傳統扶輪社並行運作。社員仍需繳納全額與傳統扶輪社相同的會費,但他們不需要參加例會,他們只專注於服務工作。
這些影響型或夥伴扶輪社已經成為吸引年輕專業人士的磁場,他們樂於參與週末的服務專案,因此這類扶輪社正在蓬勃發展。它們的社員流失率大約只有傳統扶輪社的一半。
現在,正如我之前所說,創建新社是地區總監的責任。然而,在過去的五年中,大約20%的地區沒有創建任何新社 ―― 一個都沒有!去年,只有不到一半的地區成立了新社。
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因為我們最大的成長機會來自於那些尋求不同選擇的人群。而這種變革,必須從你們每個人開始!試想一下,如果每個地區都成立5個新的扶輪社,那麼每個地區將新增100名扶輪社員!這意味著每年將增加52,000名新社員!如果我們努力留住現有社員與新社員,我們的組織將迎來驚人的
成長。
因此,在結束這次演講之前,我想回到一個我們討論得還不夠多的話題,並向大家發出一個行動呼籲:把我們對服務的奉獻與關注社員成長與保留的需要結合起來。
我之前提到過,全球有4億人可能會對扶輪感興趣,但他們並不容易識別出來。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接觸這些人的最佳方式是讓扶輪在社區中變得「相關」(relevant)。
在印度,扶輪曾經付出了值得立碑銘記的巨大努力來根除小兒麻痺症 ―― 這是許多人曾經認為不可能完成的目標。但這項努力至今仍被人們銘記,整個印度都記得扶輪的貢獻!而我們也因此持續獲得了強勁的社員成長。
類似的情況也正在非洲發生。扶輪不僅幫助非洲大陸根除小兒麻痺症,我們還留下了許多公共衛生資源,這些資源幫助當地對抗伊波拉(Ebola)以及其他致命疾病。我們對解決尚比亞、埃及等國嚴峻問題的奉獻已經被當地人認可而獲得回報,促成非洲的社員人數大幅增長。
這種情形在全球各地都適用,只要扶輪能夠深度參與帶來正向的改變。只要扶輪能夠準確辨識並解決最重大的挑戰,無論是在東南亞、非洲,還是烏克蘭,扶輪就會成長!
所以,讓我們來進行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這樣,扶輪才能真正履行承諾,成為一個應許你們加入可以建立人脈連結、共同成長、行善的組織。
讓我們從內部開始革新扶輪,擴展我們的社,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觸及我們最需要的人群。讓我們提供一個確保現有社員和新社員都願意長期留在扶輪社的體驗與產品。讓我們創建全新的、創新的扶輪社模式。
並確保我們在社區中保持相關性,讓扶輪成為全球公認的「團結行善」的力量!
謝謝大家,祝大家在講習會中其樂無窮!
台灣扶輪月刊譯 2025/2/13
資料來源:2025國際講習會演講詞
2025-26 General Secretary’s Remarks
2025年2月10日

你們知道,每年,國際講習會都會幫助培養新一代的扶輪領導人,以迎接我們組織將面臨的挑戰。但正如社長當選人馬里歐‧甘瑪葛今天早上指出的那樣,其中一些挑戰,特別是與社員的挑戰,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太大變化。
為了因應這些挑戰,使扶輪能夠生存並蓬勃發展,我們必須大膽行動,我們必須具有創新精神,我甚至認為我們必須具有革命性思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成立新的、與傳統扶輪社不同的創新型扶輪社。但這也意味著對現有的扶輪社進行變革,使其看起來更有新意、更令人興奮。因為保留現有社員與吸引新社員同樣重要。這些是使我們扶輪組織成長及因應我們社員挑戰的關鍵。
這還意味著要找到新的方式來吸引人們參與扶輪,無論是透過舉辦活動、計畫還是提供服務機會。事實上,我們的願景聲明提及,不僅要團結我們的社員,還要團結更多人採取行動,因為我們所有的參與者,例如扶輪計畫前受獎人和社區合作夥伴,都為我們的成功有所貢獻。
現在,在談論你們肩負成立新扶輪社並引導社長們邁向積極變革的責任之前,我想先談談一個所有曾經經營過企業的人都應該瞭解的概念:瞭解你的客戶。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開一家新的咖啡店,你可以直接尋找一處可用的店面,支付租金,購買設備,招聘員工,然後開業。也許你的咖啡店會成功。但如果你能夠瞭解當地社區,你的成功機率將大大提高。街道上的人流量有多少?競爭對手有多少?這是一個愛喝咖啡的社區,還是人們更喜歡喝茶?
一位精明的企業主會進行調查,找到合適的地點,制定符合潛在客戶口味的菜單,並與鄰近商家建立合作關係,這樣他們可能會將顧客推薦給你。
我們的扶輪社也需要做同樣的事情。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提供給市場的產品就是扶輪社的體驗。我們用時間和金錢來換取這種體驗。而這個產品需要向我們想要吸引的人群提供價值主張。然而,在世界許多地方,甚至在我們太多的扶輪社中,這種價值主張已經不復
存在。
現在,我們所提供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我們在社區中所做的服務以及我們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我想分享一個關於我的地區的故事。我屬於烏克蘭基輔扶輪社,2232地區。烏克蘭的戰爭給當地的扶輪社員帶來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但同時也展現出了烏克蘭扶輪社員的堅韌與毅力。
儘管衝突仍在持續,這些扶輪社不僅繼續運作,而且還蓬勃發展。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透過加深與國家及社區的連結。烏克蘭的扶輪社一直努力不懈,以瞭解一個處於戰爭中的社區不斷變化的需求。無論是提供人道援助、支援流離失所的家庭,還是與當地領導人合作以加強社區韌性,烏克蘭的扶輪社已成為該國適應與生存的深受信任夥伴。
這種承諾沒有被忽視。即使在戰爭中,烏克蘭的扶輪社員數量仍然增加了50%,吸引了那些因扶輪正在做的工作而受到啟發,並渴望做出貢獻的個人。全球扶輪社員的慷慨捐獻自戰爭開始以來已經為救援行動提供了驚人的8,000萬美元,這些捐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為什麼特別提到烏克蘭?因為這裡的教訓很明確:與我們所有的社區都息息相關。當我們真正投入時間來瞭解我們的社區 ―― 傾聽他們的需求,與當地領導人合作,並懷抱同理心提供服務時 ―― 我們就能夠創造一個環境,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要加入我們,並願意「購買」我們的產品,而這個產品就是扶輪社的體驗。
現在,我們都知道,扶輪不是一種千篇一律、一體適用的組織,也不應該是。我們需要用最吸引人的方式來與我們的社員和其他參與者建立連結,無論這種方式是解決當地社區的問題,還是與全球夥伴合作,共同解決半個地球之外的挑戰。要有效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遵循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的智慧,他曾經說過:「扶輪必須與時俱進,並時時進行革命性變革。」
現在正是這樣的時刻!
這場變革必須從扶輪社的基層開始,特別是針對那些正在苦苦掙扎的扶輪社。在世界上太多地方,扶輪真正基石的傳統扶輪社模式,已經無法跟上生活方式、優先事項與期望的變化。但這場變革還必須包含社員的參與度、服務精神和影響力。
現在,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來自我們自身研究的驚人發現。我們調查了那些曾經與扶輪有過有意義接觸的人,結果發現,大多數受訪者對於加入扶輪社不感興趣。這些人對扶輪持非常正面的看法,也看到了我們所做的有益工作,但還是有某些因素阻礙他們加入扶輪社成為社員。
此外,我們的研究還發現,在所有尚未加入服務型組織的人當中,只有5%的人對加入扶輪社感興趣。只有5%。這意味著兩件事:首先,我們需要有最可能吸引這5%的人的扶輪社模式,並在他們選擇加入之前先觸及他們。乍看之下,這5%在全球人口裡似乎是個很小的比例,但實際上,它相當於4億人。我們需要找出這些人在哪裡,並用最有強烈吸引力的方式來打動他們。其次,我們需要讓扶輪具有範圍更廣大的吸引力,讓那些對我們不瞭解的人能夠真正理解扶輪所能提供的一切。
因此,這裡有一件我們需要大家幫忙的事情。當你們拜訪各個扶輪社並與社長們交談時,請務必確保他們理解,扶輪的政策規章中具有極大的靈活性。並沒有強制規定扶輪社必須每週例會,或必須按照固定的時間與形式舉行例會。我們的傳統確實很重要,但我們才是傳統的擁有者,而不是被傳統所束縛。
因此,扶輪現在正鼓勵各個扶輪社進行創新,並跳出傳統思維框架來思考問題。你必須幫忙把這個訊息傳播開來。當然,扶輪的某些方面永遠不會改變: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對服務的承諾、聯誼以及我們對四大考驗的信念。如果傳統模式適用於某個社,那很好。但如果不行,那麼那個社就必須進行改變。
那麼,讓我們來看一些新方法。某些社正在嘗試舉辦僅提供服務的例會,別的社則把焦點置於建立人脈網絡,還有一些社輪換不同地點舉辦例會。有些社喜歡在疫情期間進行線上會議的體驗,因此採用了混合會議的方式,把實體會議與虛擬會議結合起來。虛擬元素正在幫助社與世界各地的社員與非社員互動。而且虛擬會議可以像實體會議一樣增強服務專案。
扶輪社員現在也正在使用人工智慧來協助他們進行社區評估、集思廣益服務專案的實施,甚至協助有多語言需求的社進行翻譯工作。現在你們所有人是不是都在用手機尋找那家扶輪咖啡店?那家咖啡店並不存在,你看到的視覺效果是由人工智慧產生的。
所以,創新就在我們身邊。如果社需要更多關於如何創新的想法,那麼扶輪行動計畫(Rotary Action Plan)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資源,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構想他們所提供的體驗。因此,我呼籲你們成為改革的推動者,推動這些創新,最重要的是,讓各社社長知道現在是革命性變革的時候了。因為你們每一位都是這場革命性變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在,身為地區總監,你們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創建新社。在你的地區內,你可以選擇許多不同類型的扶輪社來增加新社。我們的數據顯示:對於主題扶輪社(cause-based clubs)的興趣正在不斷增長。在過去幾年裡,我們已經看到這類扶輪社在印度、非洲和歐洲等多元區域蓬勃發展。
此外,還有網路扶輪社(e-clubs),這類扶輪社允許來自世界各地的成員參與。社長當選人馬里歐‧甘瑪葛在他的演講中提到了衛星扶輪社(satellite clubs)。最後,還有影響型扶輪社或夥伴扶輪社(impact or companion clubs)。顧名思義,這些扶輪社與現有的傳統扶輪社並行運作。社員仍需繳納全額與傳統扶輪社相同的會費,但他們不需要參加例會,他們只專注於服務工作。
這些影響型或夥伴扶輪社已經成為吸引年輕專業人士的磁場,他們樂於參與週末的服務專案,因此這類扶輪社正在蓬勃發展。它們的社員流失率大約只有傳統扶輪社的一半。
現在,正如我之前所說,創建新社是地區總監的責任。然而,在過去的五年中,大約20%的地區沒有創建任何新社 ―― 一個都沒有!去年,只有不到一半的地區成立了新社。
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因為我們最大的成長機會來自於那些尋求不同選擇的人群。而這種變革,必須從你們每個人開始!試想一下,如果每個地區都成立5個新的扶輪社,那麼每個地區將新增100名扶輪社員!這意味著每年將增加52,000名新社員!如果我們努力留住現有社員與新社員,我們的組織將迎來驚人的
成長。
因此,在結束這次演講之前,我想回到一個我們討論得還不夠多的話題,並向大家發出一個行動呼籲:把我們對服務的奉獻與關注社員成長與保留的需要結合起來。
我之前提到過,全球有4億人可能會對扶輪感興趣,但他們並不容易識別出來。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接觸這些人的最佳方式是讓扶輪在社區中變得「相關」(relevant)。
在印度,扶輪曾經付出了值得立碑銘記的巨大努力來根除小兒麻痺症 ―― 這是許多人曾經認為不可能完成的目標。但這項努力至今仍被人們銘記,整個印度都記得扶輪的貢獻!而我們也因此持續獲得了強勁的社員成長。
類似的情況也正在非洲發生。扶輪不僅幫助非洲大陸根除小兒麻痺症,我們還留下了許多公共衛生資源,這些資源幫助當地對抗伊波拉(Ebola)以及其他致命疾病。我們對解決尚比亞、埃及等國嚴峻問題的奉獻已經被當地人認可而獲得回報,促成非洲的社員人數大幅增長。
這種情形在全球各地都適用,只要扶輪能夠深度參與帶來正向的改變。只要扶輪能夠準確辨識並解決最重大的挑戰,無論是在東南亞、非洲,還是烏克蘭,扶輪就會成長!
所以,讓我們來進行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這樣,扶輪才能真正履行承諾,成為一個應許你們加入可以建立人脈連結、共同成長、行善的組織。
讓我們從內部開始革新扶輪,擴展我們的社,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觸及我們最需要的人群。讓我們提供一個確保現有社員和新社員都願意長期留在扶輪社的體驗與產品。讓我們創建全新的、創新的扶輪社模式。
並確保我們在社區中保持相關性,讓扶輪成為全球公認的「團結行善」的力量!
謝謝大家,祝大家在講習會中其樂無窮!
台灣扶輪月刊譯 2025/2/13
資料來源:2025國際講習會演講詞
2025-26 General Secretary’s Remarks
扶輪友誼交換 —— 快速指南
目的
扶輪友誼交換提供扶輪社員、扶青社員及其家人和朋友相互訪問和接待的機會。參與者可以在另一個國家體驗文化浸潤,並增進國際瞭解。這些交流計畫通常能夠建立長久的友誼,並且在某些情況下,能與潛在的服務夥伴建立聯繫。扶輪友誼交換還使專業人士能夠提升其職業技能。
透過扶輪友誼交換安排的交流活動有以下特點:
• 涉及至少兩個國家的扶輪社區。
• 具有互惠性,即交流在兩個(或更多)國家之間進行。
• 參與者及其所屬扶輪社全額自費。
• 開放給扶輪社員、扶青社員及其家人和朋友。
• 每次交流都有明確的目的和目標。
交流類型
交流可以是以下四種類型中的任一種,或是多種類型的組合。
文化型:參與者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瞭解當地人民和機構,並促進全球對文化差異的欣賞。
聯誼型:交流小組成員和主辦方彼此溝通、共同生活,並且以友誼和善意為基礎,關注彼此的挑戰、願望和關切,促進長期友誼和國際理解。
服務型:訪問的參與者會在主辦地區參與一個服務計畫。
職業型:這些交流提供給各年齡段的專業人士一個獨特的教育機會。參與者能夠發展專業或領導能力,從而幫助他們解決自己社區或全球社區中的需求。
如何參與扶輪友誼交換
要組織和進行一次交流活動,請依照以下步驟:
1. 向您的地區總監請求介紹您的地區友誼交換主委,並與他們協商,發展您的計畫。
2. 邀請您地區的扶輪社員或扶青社員及朋友參與交流活動。(18歲以下的參與者需要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3. 在交流查詢地圖中找到參與的地區。聯絡您想要前往的地區的友誼交換主委,並邀請他們與您的地區進行交流。
4. 與對方地區合作,做出一些關於交流的決策:
■ 交流類型:與您的交流小組一起選擇明確的目的,並設定交流計畫要達成的目標。您的小組是想專注於文化浸潤、參與海外服務、擴展職業技能,還是建立跨文化友誼?您是否有興趣與主辦方建立雙向或服務夥伴關係?
■ 交流時間:交流通常持續一到兩週。根據參與者的時間和交流目標,確定交流的時間長度。
■ 預算和資金:交流的費用通常由參與者負擔。參與者可以自行支付費用,或者在交流前,由小組籌集資金。
○ 地區獎助金:地區獎助金也可以用於專注於職業學習或服務的友誼交換,前提是參與者遵守扶輪基金會利益衝突政策(第10.030條)和地區獎助條件。交流的資金可以由地區獎助的預算計畫部分或全部。
■ 目的地:訪問的地區可能希望前往主辦地區的特定地點,主辦地區也可能需要考慮在何處最適合接待客人,並幫助達成交流目標。
■ 時機:找到對雙方都最合適的時間。考慮以下因素:
○ 住宿:通常,參與者會被扶輪社社員接待並住在他們的家中。酒店和租賃房屋也是選項之一。
○ 天氣:您可能希望避免在大雨或極端高溫或低溫常見的時期。請確保所有參加者都瞭解目的地在交流期間的典型天氣狀況。
○ 季節性景點:如果您的小組希望在訪問期間體驗某些活動或景點,請確保該景點在那時候會開放。
5. 與另一地區合作,計畫訪問的具體細節。確保清楚溝通您的小組希望從交流中獲得的內容以及它可以提供的內容。在訪問之前,通過線上會議讓大家彼此認識,並開始建立關係。可以在這次線上會議中敲定交流行程和目標。
6. 參與第一次交流,然後參與第二次交流。
7. 訪問結束後,繼續通過社交媒體、社和地區網站或部落格、電子報及其他渠道分享您的交流經歷。
8. 將您的故事和照片分享給國際扶輪。我們會在扶輪雜誌上分享您的故事,以激勵其他人參與扶輪友誼交換。
目的
扶輪友誼交換提供扶輪社員、扶青社員及其家人和朋友相互訪問和接待的機會。參與者可以在另一個國家體驗文化浸潤,並增進國際瞭解。這些交流計畫通常能夠建立長久的友誼,並且在某些情況下,能與潛在的服務夥伴建立聯繫。扶輪友誼交換還使專業人士能夠提升其職業技能。
透過扶輪友誼交換安排的交流活動有以下特點:
• 涉及至少兩個國家的扶輪社區。
• 具有互惠性,即交流在兩個(或更多)國家之間進行。
• 參與者及其所屬扶輪社全額自費。
• 開放給扶輪社員、扶青社員及其家人和朋友。
• 每次交流都有明確的目的和目標。
交流類型
交流可以是以下四種類型中的任一種,或是多種類型的組合。
文化型:參與者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瞭解當地人民和機構,並促進全球對文化差異的欣賞。
聯誼型:交流小組成員和主辦方彼此溝通、共同生活,並且以友誼和善意為基礎,關注彼此的挑戰、願望和關切,促進長期友誼和國際理解。
服務型:訪問的參與者會在主辦地區參與一個服務計畫。
職業型:這些交流提供給各年齡段的專業人士一個獨特的教育機會。參與者能夠發展專業或領導能力,從而幫助他們解決自己社區或全球社區中的需求。
如何參與扶輪友誼交換
要組織和進行一次交流活動,請依照以下步驟:
1. 向您的地區總監請求介紹您的地區友誼交換主委,並與他們協商,發展您的計畫。
2. 邀請您地區的扶輪社員或扶青社員及朋友參與交流活動。(18歲以下的參與者需要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
3. 在交流查詢地圖中找到參與的地區。聯絡您想要前往的地區的友誼交換主委,並邀請他們與您的地區進行交流。
4. 與對方地區合作,做出一些關於交流的決策:
■ 交流類型:與您的交流小組一起選擇明確的目的,並設定交流計畫要達成的目標。您的小組是想專注於文化浸潤、參與海外服務、擴展職業技能,還是建立跨文化友誼?您是否有興趣與主辦方建立雙向或服務夥伴關係?
■ 交流時間:交流通常持續一到兩週。根據參與者的時間和交流目標,確定交流的時間長度。
■ 預算和資金:交流的費用通常由參與者負擔。參與者可以自行支付費用,或者在交流前,由小組籌集資金。
○ 地區獎助金:地區獎助金也可以用於專注於職業學習或服務的友誼交換,前提是參與者遵守扶輪基金會利益衝突政策(第10.030條)和地區獎助條件。交流的資金可以由地區獎助的預算計畫部分或全部。
■ 目的地:訪問的地區可能希望前往主辦地區的特定地點,主辦地區也可能需要考慮在何處最適合接待客人,並幫助達成交流目標。
■ 時機:找到對雙方都最合適的時間。考慮以下因素:
○ 住宿:通常,參與者會被扶輪社社員接待並住在他們的家中。酒店和租賃房屋也是選項之一。
○ 天氣:您可能希望避免在大雨或極端高溫或低溫常見的時期。請確保所有參加者都瞭解目的地在交流期間的典型天氣狀況。
○ 季節性景點:如果您的小組希望在訪問期間體驗某些活動或景點,請確保該景點在那時候會開放。
5. 與另一地區合作,計畫訪問的具體細節。確保清楚溝通您的小組希望從交流中獲得的內容以及它可以提供的內容。在訪問之前,通過線上會議讓大家彼此認識,並開始建立關係。可以在這次線上會議中敲定交流行程和目標。
6. 參與第一次交流,然後參與第二次交流。
7. 訪問結束後,繼續通過社交媒體、社和地區網站或部落格、電子報及其他渠道分享您的交流經歷。
8. 將您的故事和照片分享給國際扶輪。我們會在扶輪雜誌上分享您的故事,以激勵其他人參與扶輪友誼交換。
愛心餐車

Hyun Ok Baek正和她的孫子共度早晨時光,突然在電視上看到新聞:韓國務安國際機場發生了一起飛機墜毀事件。
這起事故發生在12月29日,濟州航空7C2216班機自曼谷起飛,於降落過程中發生意外,造成179名乘客罹難,其中包括一位扶輪成員,消息震驚全國。
Baek說:「那天我完全吃不下午餐。」她是涵蓋務安郡之3710地區的總監,當下她的第一個念頭是:扶輪社員能出什麼力?她說:「我腦海裡一直在想,我們可以在善後工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她從扶輪社員、同時也是義消的Geun-Heong Yang那裡得知,第一線救難人員缺乏基本生活必需品,例如飲用水、熱食及可以休息的溫暖場所。她也聯繫了3710地區的秘書Heng Shim,他在災害應變方面的經驗,幫助她迅速做出合宜決策。
他們毫不延遲。幾小時內,該地區的志工群組裡就發出動員訊息,召集能夠支援的社員。瓶裝水、咖啡、泡麵及泡菜等物資迅速集結,同時各小組的領導人也開始協調輪班與安排運輸。Shim說:「不管任何災難,最關鍵的是最初的24到48小時。在政府或地方資源尚未完全動員之前,有一個黃金時段,能夠讓立即的援助發揮最大效用。」
該地區的「超我服務小組」 —— 於2010年成立,是一支專門在危機時刻提供援助的快速應變小組 —— 迅速啟動因應計畫。該小組的「愛心餐車」隨時待命,這種配備工業級廚房的餐車一次能製作多達200份餐點。
財務的支援也快速到位。在全韓國13個扶輪地區的支持下,3710地區立即撥款約3萬至4萬美元。這筆資金來自地區獎助金以及扶輪社員個人的捐款。
事故發生8小時後,扶輪的車輛抵達高度管制的墜機現場。扶輪是第一個進入現場的志工組織。儘管其他許多單位在初期階段無法進入,但扶輪社員明確的目的與縝密的準備,最終為他們贏得通行許可。
Baek說:「我向他們保證,我們的愛心餐車配備齊全,能立即提供熱食及飲品,這將有助於支撐那些從事艱辛且令人心碎救援工作的第一線人員。」愛心餐車、一輛載有水及食物的補給卡車以及一台載著12名志工的六人座休旅車一同進入現場,扶輪社員立刻投入行動。
意外帶來的泡菜
迎接扶輪團隊的是一幕令人心痛的景象。飛機尾翼的扭曲殘骸聳立在墜機現場上方,空氣中瀰漫著航空燃油及殘骸焚燒的刺鼻氣味。數百名消防員、警察、軍人、鑑識人員及醫護人員投入一場艱難且沉重的行動,努力尋找罹難者並評估損害情況。
扶輪社員在殘骸附近設置了愛心餐車及帳篷。超我服務隊的隊長Kyoung Hee Bae說:「我們馬上開始煮熱水。首要任務是提供熱飲及快餐,讓第一線人員保持溫暖及體力。」
6個大型水桶在刺骨寒風中持續加熱,用來穩定供應咖啡、茶及速食麵。團隊每天供應超過2,000份餐點。他們一開始提供的是簡單但有撫慰效果的食物:海苔飯捲、杯麵,及年糕湯。隨著日子推進,菜單也擴充,加入泡菜豬肉鍋、海帶湯、麵包、烤地瓜及各種零食。Shim表示,團隊還提供了暖暖包、毛毯,以及牙膏、毛巾等盥洗用品。
在六天內,這支團隊分送了高達700公斤的泡菜 —— 韓國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巧合的是,該地區在事故發生前一週剛舉辦製作泡菜的年度活動,這乃當地的一項傳統,會將泡菜分送給社區居民,活動後剩餘400公斤。然而,很快地,救災團隊意識到這樣還不夠。為了確保供應穩定,志工迅速集資,額外購買了300公斤的醃製白菜。
還有一項意外的好運:就在事故發生的前幾天,團隊決定更換餐車上的瓦斯鋼瓶,儘管當時燃氣尚未用完。Bae說:「我們當時還討論要不要等瓦斯用完再換,但最後一致認為還是提早準備比較好。我無法想像,如果在那關鍵的前幾個小時就沒瓦斯,會是怎般光景。」
扶輪社員分班輪值,每天清晨5時就有一組團隊抵達現場,接替前一組同仁。大多數成員每班輪值24小時,有些人甚至數日未返家,就地在帳篷裡鋪上紙箱休息片刻。有位志工在煮海帶湯時不慎燙傷,也有人因現場條件惡劣而疲憊不堪,甚至生病。
但來自第一線人員的感謝,成為團隊堅持下去的動力。Shim說:「有位年輕的消防員,全身被灰燼覆蓋,走向我說:『這杯咖啡救了我整個晚上。正是這些瞬間,讓每一分努力都變得值得。」
請找穿著藍色扶輪背心的人
雖然Shim參與過許多志工行動,但他說這次是最令人心碎的一次。
Shim說:「罹難者中有一位扶輪社員,與兩位兒子同行。他的妻子與女兒因另有行程,無法參加這次旅行。原本這趟旅程對他來說,是個與孩子們—— 特別是即將高中畢業的小兒子 —— 共度寶貴時光的特別機會。沒想到3人全數在此次悲劇中罹難,令人難以承受。」
Baek說,儘管悲痛萬分,這場行動中仍有讓人感到驕傲及連結的時刻。她說:「我們與救難人員肩並肩,不只是提供熱食與溫暖,更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當現場有人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提到扶輪社員的付出時,對Bae而言,那就是一種肯定。
他說:「他們寫說如果你需要食物或取暖,請找穿藍色扶輪背心的人,因為他們就必定會在那裡,提供熱餐與歇息的地方。」
持續的支持
扶輪社員的幫助並未隨著搜救行動結束而停止。對於在鄰近的光州市經營殯儀館的Bae來說,行動還在延續,他負責處理22位罹難者的喪禮。
Bae說:「從墜機現場到安排罹難者的告別式,感覺極為諷刺。我以為最難的是在現場那幾天,但事實上,接下來的幾週才是真正讓人心力交瘁。」
扶輪社員意識到罹難者家屬正在經歷的創傷,開始著手提供更長期的支持。Baek本身是諮商教授,已經開始為家屬籌辦悲傷輔導聚會。Shim補充說,他們也計劃調整現有的計畫,幫助兒童面對摯親離世的創傷。
同時,Baek表示,這次救災行動激勵不少社區成員,有許多人表達想加入扶輪的意願。她說:「我們正在協助他們籌組一個新的扶輪社。這提醒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仍有希望及成長的空間。」
韓國一架飛機失事後,
扶輪社員每天為第一線救難人員提供2,000份餐點


這起事故發生在12月29日,濟州航空7C2216班機自曼谷起飛,於降落過程中發生意外,造成179名乘客罹難,其中包括一位扶輪成員,消息震驚全國。
Baek說:「那天我完全吃不下午餐。」她是涵蓋務安郡之3710地區的總監,當下她的第一個念頭是:扶輪社員能出什麼力?她說:「我腦海裡一直在想,我們可以在善後工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她從扶輪社員、同時也是義消的Geun-Heong Yang那裡得知,第一線救難人員缺乏基本生活必需品,例如飲用水、熱食及可以休息的溫暖場所。她也聯繫了3710地區的秘書Heng Shim,他在災害應變方面的經驗,幫助她迅速做出合宜決策。
他們毫不延遲。幾小時內,該地區的志工群組裡就發出動員訊息,召集能夠支援的社員。瓶裝水、咖啡、泡麵及泡菜等物資迅速集結,同時各小組的領導人也開始協調輪班與安排運輸。Shim說:「不管任何災難,最關鍵的是最初的24到48小時。在政府或地方資源尚未完全動員之前,有一個黃金時段,能夠讓立即的援助發揮最大效用。」
該地區的「超我服務小組」 —— 於2010年成立,是一支專門在危機時刻提供援助的快速應變小組 —— 迅速啟動因應計畫。該小組的「愛心餐車」隨時待命,這種配備工業級廚房的餐車一次能製作多達200份餐點。
財務的支援也快速到位。在全韓國13個扶輪地區的支持下,3710地區立即撥款約3萬至4萬美元。這筆資金來自地區獎助金以及扶輪社員個人的捐款。
事故發生8小時後,扶輪的車輛抵達高度管制的墜機現場。扶輪是第一個進入現場的志工組織。儘管其他許多單位在初期階段無法進入,但扶輪社員明確的目的與縝密的準備,最終為他們贏得通行許可。
Baek說:「我向他們保證,我們的愛心餐車配備齊全,能立即提供熱食及飲品,這將有助於支撐那些從事艱辛且令人心碎救援工作的第一線人員。」愛心餐車、一輛載有水及食物的補給卡車以及一台載著12名志工的六人座休旅車一同進入現場,扶輪社員立刻投入行動。
意外帶來的泡菜
迎接扶輪團隊的是一幕令人心痛的景象。飛機尾翼的扭曲殘骸聳立在墜機現場上方,空氣中瀰漫著航空燃油及殘骸焚燒的刺鼻氣味。數百名消防員、警察、軍人、鑑識人員及醫護人員投入一場艱難且沉重的行動,努力尋找罹難者並評估損害情況。
扶輪社員在殘骸附近設置了愛心餐車及帳篷。超我服務隊的隊長Kyoung Hee Bae說:「我們馬上開始煮熱水。首要任務是提供熱飲及快餐,讓第一線人員保持溫暖及體力。」
6個大型水桶在刺骨寒風中持續加熱,用來穩定供應咖啡、茶及速食麵。團隊每天供應超過2,000份餐點。他們一開始提供的是簡單但有撫慰效果的食物:海苔飯捲、杯麵,及年糕湯。隨著日子推進,菜單也擴充,加入泡菜豬肉鍋、海帶湯、麵包、烤地瓜及各種零食。Shim表示,團隊還提供了暖暖包、毛毯,以及牙膏、毛巾等盥洗用品。
在六天內,這支團隊分送了高達700公斤的泡菜 —— 韓國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巧合的是,該地區在事故發生前一週剛舉辦製作泡菜的年度活動,這乃當地的一項傳統,會將泡菜分送給社區居民,活動後剩餘400公斤。然而,很快地,救災團隊意識到這樣還不夠。為了確保供應穩定,志工迅速集資,額外購買了300公斤的醃製白菜。
還有一項意外的好運:就在事故發生的前幾天,團隊決定更換餐車上的瓦斯鋼瓶,儘管當時燃氣尚未用完。Bae說:「我們當時還討論要不要等瓦斯用完再換,但最後一致認為還是提早準備比較好。我無法想像,如果在那關鍵的前幾個小時就沒瓦斯,會是怎般光景。」
扶輪社員分班輪值,每天清晨5時就有一組團隊抵達現場,接替前一組同仁。大多數成員每班輪值24小時,有些人甚至數日未返家,就地在帳篷裡鋪上紙箱休息片刻。有位志工在煮海帶湯時不慎燙傷,也有人因現場條件惡劣而疲憊不堪,甚至生病。
但來自第一線人員的感謝,成為團隊堅持下去的動力。Shim說:「有位年輕的消防員,全身被灰燼覆蓋,走向我說:『這杯咖啡救了我整個晚上。正是這些瞬間,讓每一分努力都變得值得。」

雖然Shim參與過許多志工行動,但他說這次是最令人心碎的一次。
Shim說:「罹難者中有一位扶輪社員,與兩位兒子同行。他的妻子與女兒因另有行程,無法參加這次旅行。原本這趟旅程對他來說,是個與孩子們—— 特別是即將高中畢業的小兒子 —— 共度寶貴時光的特別機會。沒想到3人全數在此次悲劇中罹難,令人難以承受。」
Baek說,儘管悲痛萬分,這場行動中仍有讓人感到驕傲及連結的時刻。她說:「我們與救難人員肩並肩,不只是提供熱食與溫暖,更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當現場有人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提到扶輪社員的付出時,對Bae而言,那就是一種肯定。
他說:「他們寫說如果你需要食物或取暖,請找穿藍色扶輪背心的人,因為他們就必定會在那裡,提供熱餐與歇息的地方。」
持續的支持
扶輪社員的幫助並未隨著搜救行動結束而停止。對於在鄰近的光州市經營殯儀館的Bae來說,行動還在延續,他負責處理22位罹難者的喪禮。
Bae說:「從墜機現場到安排罹難者的告別式,感覺極為諷刺。我以為最難的是在現場那幾天,但事實上,接下來的幾週才是真正讓人心力交瘁。」
扶輪社員意識到罹難者家屬正在經歷的創傷,開始著手提供更長期的支持。Baek本身是諮商教授,已經開始為家屬籌辦悲傷輔導聚會。Shim補充說,他們也計劃調整現有的計畫,幫助兒童面對摯親離世的創傷。
同時,Baek表示,這次救災行動激勵不少社區成員,有許多人表達想加入扶輪的意願。她說:「我們正在協助他們籌組一個新的扶輪社。這提醒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仍有希望及成長的空間。」
撰文:Seoha Lee
請造訪spc.rotary.org的Service Project Center,探索扶輪社員正在進行的服務工作。
二、地區活動報導
DISTRICT REPORTS
DISTRICT REPORTS
發現台北:國際扶輪旗艦雜誌採訪團隊的
探索2026國際年會主辦城市之旅
作者 本刊編輯部
國際扶輪旗艦雜誌Rotary每每在國際扶輪年會前一年派遣團隊先到主辦城市勘查探訪當地及附近的美食、文化、旅遊、休憩勝地、自然景觀,再於該雜誌撰文報導。為推廣2026台北國際年會,今年Rotary主編Wen Huang率社交媒體經理Andy Stemberg、編輯Diana Schoberg、米其林一星暨白宮國宴客座主廚Rick Bayless與夫人、記者Monica Eng等人一行6人於今年3月下旬分批抵達台北,展開為期九天的實地探訪與文化體驗之旅。
此次行程獲台北國際年會地主籌備會(HOC)協助,秘書長3521地區梁吳蓓琳前總監PDG Pauline特別細心協調觀光署安排行程提供交通食宿及指派專業導遊邱小姐Michelle全程導覽。PDG Pauline還邀請台灣的國際扶輪領導人如國際扶輪前社長黃其光PRIP Gary、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兼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理事長洪清暉Trustee Frank、國際扶輪前理事兼HOC主委謝三連PRID Jackson,以及眾多熱心的前總監與扶輪社友等人於不同時段陪同參訪各處,不僅讓來訪團隊有賓至如歸之感,並得以深入瞭解年會期間台北市與周邊可供國外訪客探索的休憩、逛街、購物、街頭美食,與豐富的文化行程。此行所見所聞將作為國際扶輪旗艦雜誌推廣年會文章的資材,並聯合全世界33種區域扶輪雜誌向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扶輪社員展現台灣的美、熱情與多元。PDG Pauline在23日親自陪同採訪團後,因有要事出國,由馬長生前總監PDG Good News接續行程聯繫工作並親自陪同參與28日的參訪活動。
採訪團的Andy Stemberg率先於3月21日抵達,下午他在華朋社社友Nelson陪伴下,展開陽明山初探行程,走訪擎天崗步道及草原、冷水坑遊客中心,欣賞陽明山夜景並在士林夜市初嚐道地小吃,還頭一回體驗打香腸的樂趣。
22日,北安社前社長欒芳安PP Ann及社友林紹筠Miliyun陪同Andy遊覽指南宮、搭乘貓空纜車、探索樟樹步道,體驗山林之美。而坪林茶業博物館的專業展示講述台灣茶歷史及石碇千島湖觀景平台遠眺山水交織的景色,令人對台灣豐富自然資源留下深刻印象。傍晚在永心鳳茶新光南西店體驗清宮的三清茶與精美茶點,晚餐在天廚享用北京烤鴨。
23日,Wen Huang、Diana Schoberg、Rick Bayless伉儷、Monica Eng等人陸續加入團隊。中午由PDG Pauline與台北昇陽社PP Patti唐嘉蔚陪同在晶華酒店 azie享用台北國際牛肉麵節冠軍及CNN盛讚的「台北最讚牛肉麵」。午後,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理事長洪清暉Trustee Frank、台灣扶輪月刊主編朱福民PP Thomas與記者Henry加入陪同行列,團隊參訪中正紀念堂、走逛迪化街,從建築與老街文化中感受台北發展的歷史脈絡。從霞海城隍廟的香火鼎盛、台北安西媽祖出巡、小王煮瓜的古早味小吃,南街得意的品茶中體會出台北城市的生活底蘊。他們還訪問名店江記華隆,並品嚐董事長土城中央社江顯皎前社長PP Chiang Ji贈送的招牌肉紙,對酥脆的奇特美味驚豔不已。晚餐眾人在度小月品味享譽多年的傳統台菜料理。
24日,團隊在PP Patti等人陪同下,縱走野柳地質公園、陰陽海、黃金瀑布、黃金博物館等地,北海岸地區的特殊地貌和礦業歷史,向外賓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台灣面貌。萬里的小漁村活海鮮午餐及九份老街的茶席與日落,使他們感受到懷舊與浪漫的完美融合。
25日,早上由3482地區廖文達前總監PDG Kevin的夫人梁惠生Beatrice陪同導覽,團隊參觀故宮博物院,午後,HOC主委PRID Jackson與華樂社蕭翠華Flora等人也加入陪同,與團隊他們一起參觀北投溫泉博物館、圖書館與公園,更全面認識台灣的人文環境,晚間則以味蕾探索名聞遐邇的寧夏夜市。
26日,採訪團分成兩批,Wen Huang與Rick & Deanne伉儷由Trustee Frank陪同前往宜蘭參訪大同鄉四季與南山兩原鄉部落,實地考察「福爾摩沙台灣的雨潤原鄉」的3490地區扶輪松露板栗服務專案。當地社友熱情接待,透過午餐與交流分享台灣社區扶輪的實踐精神,讓來賓親身見證扶輪在偏鄉所發揮的實質影響力。此一專案曾獲台灣扶輪月刊採訪並刊登於2023年2月號的「國際扶輪社長珍妮佛‧瓊斯伉儷訪台」報導中,主辦社宜蘭北區社前社長王宜達PP Doctor將在下期(2025年6月)投稿報導此次訪問及專案進展情形。下午,團隊遊覽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及宜蘭市區,晚間在附近著名的石港春帆餐廳品嚐精緻海鮮。
Andy、Diana則由新世代社PP Eric陪同台北捷運遊。Andy晚間搭機離台。
27日,由Henry Hsieh陪同採訪團參訪鼎泰豐101店,名廚Rick Bayless親自學習製作中外馳名的小籠包,午餐後在觀景台俯瞰台北全景。傍晚Diana搭機返美。晚間,Rick等人享用位於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A9的WILDWOOD原木燒烤牛排海鮮餐廳的高檔美食。
28日,採訪團隊實地參訪了新北市板橋的扶輪惜食廚房,在九和社司徒嘉恒PP Seetoo的導覽與簡報中瞭解如何透過食材再利用等運作協助弱勢族群。PRIP Gary也蒞臨現場,與惜食台灣行動協會創會理事長3521地區簡承盈前總監PDG Dennis、榮譽理事長3523地區郭俊良前總監PDG DK、下屆理事長楊奕蘭前總監PDG Stela在簡報致詞說明此惜食廚房的緣起、經過、進展與未來展望,PDG Dennis還在隨後的餐會中示範如何為弱勢民眾提供盒餐並撰文投稿台灣扶輪月刊(請見本期月刊第40頁)。最感人的部分是Rick Bayless的發言,他以自身的例證,表示在這次來台灣所體驗到的所有美好回憶中,這場參訪是他最難忘、最觸動內心的一個時刻。他熱愛參與這類型的服務,而得知扶輪社也在做這樣的事,更讓他感到由衷地溫暖。PDG DK特別紀錄翻譯,交與月刊以QR Code與讀者分享。
下午參觀楊三郎美術館,並由扶輪協調人賴志明前總監RC Jimmy夫人林汶玲CP Wenny帶領台北牡丹茶道衛星社社友示範茶道,教導Rick及眾人學習茶道禮儀,為來賓展演日本舞。她還贈送一件珍藏的百年如新的和服給Rick Bayless的夫人Deanne Bayless,並且發揮扶輪人脈的影響力協助Monica解決航班問題。傍晚大夥探訪神祕的圓山密道。
次日,早上Rick & Deanne伉儷先行搭機返美。Wen Huang與Monica在3523地區曾東茂前總監PDG Michael及總監指定提名人黃秀敏DGND Joy Huang的陪同下遊覽龍山寺、南門市場並參加台北台美社迎賓坊揭牌及4週年社慶,下午趕赴桃園機場搭機離台。
綜觀此次行程,國際扶輪雜誌採訪團規劃詳細並且任務分組,而本地扶輪領導人與社友的熱情陪伴及私房景點,相信該雜誌在介紹2026年國際年會主辦城市的篇篇報導必然精采可期。
註:月刊篇幅有限,無法刊登更多此次行程的精彩照片,敬祈諒宥。
探索2026國際年會主辦城市之旅
作者 本刊編輯部
國際扶輪旗艦雜誌Rotary每每在國際扶輪年會前一年派遣團隊先到主辦城市勘查探訪當地及附近的美食、文化、旅遊、休憩勝地、自然景觀,再於該雜誌撰文報導。為推廣2026台北國際年會,今年Rotary主編Wen Huang率社交媒體經理Andy Stemberg、編輯Diana Schoberg、米其林一星暨白宮國宴客座主廚Rick Bayless與夫人、記者Monica Eng等人一行6人於今年3月下旬分批抵達台北,展開為期九天的實地探訪與文化體驗之旅。

採訪團的Andy Stemberg率先於3月21日抵達,下午他在華朋社社友Nelson陪伴下,展開陽明山初探行程,走訪擎天崗步道及草原、冷水坑遊客中心,欣賞陽明山夜景並在士林夜市初嚐道地小吃,還頭一回體驗打香腸的樂趣。
22日,北安社前社長欒芳安PP Ann及社友林紹筠Miliyun陪同Andy遊覽指南宮、搭乘貓空纜車、探索樟樹步道,體驗山林之美。而坪林茶業博物館的專業展示講述台灣茶歷史及石碇千島湖觀景平台遠眺山水交織的景色,令人對台灣豐富自然資源留下深刻印象。傍晚在永心鳳茶新光南西店體驗清宮的三清茶與精美茶點,晚餐在天廚享用北京烤鴨。
23日,Wen Huang、Diana Schoberg、Rick Bayless伉儷、Monica Eng等人陸續加入團隊。中午由PDG Pauline與台北昇陽社PP Patti唐嘉蔚陪同在晶華酒店 azie享用台北國際牛肉麵節冠軍及CNN盛讚的「台北最讚牛肉麵」。午後,台灣扶輪出版暨網路資訊協會理事長洪清暉Trustee Frank、台灣扶輪月刊主編朱福民PP Thomas與記者Henry加入陪同行列,團隊參訪中正紀念堂、走逛迪化街,從建築與老街文化中感受台北發展的歷史脈絡。從霞海城隍廟的香火鼎盛、台北安西媽祖出巡、小王煮瓜的古早味小吃,南街得意的品茶中體會出台北城市的生活底蘊。他們還訪問名店江記華隆,並品嚐董事長土城中央社江顯皎前社長PP Chiang Ji贈送的招牌肉紙,對酥脆的奇特美味驚豔不已。晚餐眾人在度小月品味享譽多年的傳統台菜料理。
24日,團隊在PP Patti等人陪同下,縱走野柳地質公園、陰陽海、黃金瀑布、黃金博物館等地,北海岸地區的特殊地貌和礦業歷史,向外賓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台灣面貌。萬里的小漁村活海鮮午餐及九份老街的茶席與日落,使他們感受到懷舊與浪漫的完美融合。
25日,早上由3482地區廖文達前總監PDG Kevin的夫人梁惠生Beatrice陪同導覽,團隊參觀故宮博物院,午後,HOC主委PRID Jackson與華樂社蕭翠華Flora等人也加入陪同,與團隊他們一起參觀北投溫泉博物館、圖書館與公園,更全面認識台灣的人文環境,晚間則以味蕾探索名聞遐邇的寧夏夜市。
26日,採訪團分成兩批,Wen Huang與Rick & Deanne伉儷由Trustee Frank陪同前往宜蘭參訪大同鄉四季與南山兩原鄉部落,實地考察「福爾摩沙台灣的雨潤原鄉」的3490地區扶輪松露板栗服務專案。當地社友熱情接待,透過午餐與交流分享台灣社區扶輪的實踐精神,讓來賓親身見證扶輪在偏鄉所發揮的實質影響力。此一專案曾獲台灣扶輪月刊採訪並刊登於2023年2月號的「國際扶輪社長珍妮佛‧瓊斯伉儷訪台」報導中,主辦社宜蘭北區社前社長王宜達PP Doctor將在下期(2025年6月)投稿報導此次訪問及專案進展情形。下午,團隊遊覽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及宜蘭市區,晚間在附近著名的石港春帆餐廳品嚐精緻海鮮。
Andy、Diana則由新世代社PP Eric陪同台北捷運遊。Andy晚間搭機離台。
27日,由Henry Hsieh陪同採訪團參訪鼎泰豐101店,名廚Rick Bayless親自學習製作中外馳名的小籠包,午餐後在觀景台俯瞰台北全景。傍晚Diana搭機返美。晚間,Rick等人享用位於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A9的WILDWOOD原木燒烤牛排海鮮餐廳的高檔美食。


次日,早上Rick & Deanne伉儷先行搭機返美。Wen Huang與Monica在3523地區曾東茂前總監PDG Michael及總監指定提名人黃秀敏DGND Joy Huang的陪同下遊覽龍山寺、南門市場並參加台北台美社迎賓坊揭牌及4週年社慶,下午趕赴桃園機場搭機離台。
綜觀此次行程,國際扶輪雜誌採訪團規劃詳細並且任務分組,而本地扶輪領導人與社友的熱情陪伴及私房景點,相信該雜誌在介紹2026年國際年會主辦城市的篇篇報導必然精采可期。
註:月刊篇幅有限,無法刊登更多此次行程的精彩照片,敬祈諒宥。
惜食廚房獲國際矚目RI雜誌採訪團赴台參訪
作者 3521地區台北市仰德社PDG Dennis簡承盈
3月28日《國際扶輪英文月刊》採訪團前來參訪惜食廚房,惜食廚房備感殊榮!
他們準備2026年台北國際年會推廣報導外,特別安排訪視惜食廚房申請國際扶輪全球獎助金案(Global Grant Project)服務計畫。採訪團成員包括《國際扶輪英文月刊》主編Wen Huang、一星級米其林主廚Rick Bayless伉儷、記者Monica Eng,還有《台灣扶輪月刊》主編PP Thomas及Henry主任一起參加聯訪,共同深入瞭解惜食廚房運作模式,透過社區關懷服務,實踐「神奇扶輪」的精神。
更難得更榮幸台灣之光,前國際扶輪社長PRIP Gary黃其光及《台灣廣播電台》總經理PDG Good News馬長生陪同採訪團前來惜食廚房參觀,瞭解惜食廚房如何將各善心人士捐助的物資,經過食材處理、營養搭配、便當製作,再由扶輪社友親手送餐,確保愛心得以傳遞到最需要的地方,也特別抽空前來與大家分享交流。

感謝九合社PP Seetoo擔任報告者,為大家介紹惜食廚房從2016年開啟送餐服務及這幾年扶輪社友參與惜食計畫的點點滴滴。惜食台灣行動協會創會理事長PDG Dennis分享,2020年2月惜食廚房完工,當時,台灣疫情最為嚴峻,時任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先生向惜食台灣行動協會提出以行動送「愛心便當」,來關懷居家隔離民眾及支持醫護人員。疫情服務期間,共計送餐8家醫院、送出將近2萬個便當。惜食廚房創立至今,已連續五年提供每日約400份的便當服務,不僅實踐減少食物浪費與環境保護的理念,更長期關懷弱勢族群,於重陽節及歲末年終等節日也舉辦大型共餐活動,凝聚社區情感。
Wen Huang主編及Rick主廚都非常敬佩與讚賞這樣的社區服務計畫,Rick主廚真誠地分享他的故事,他說,自己在美國也參與許多類似以「照顧人」為核心的社區服務計畫,而他的岳母,曾在「送餐到府Meals on Wheels」的組織,將餐點送到行動不便、無法外出的長者家中,通常這些人也都是低收入戶,有同於「惜食廚房」服務計畫的精神,不只是餐點的提供,而是一種關懷、一分社區的溫暖,令他感觸尤深。
Rick主廚也特別提到他在芝加哥投入的另一項服務:「我們五年前在一個資源匱乏的社區開設培訓年輕人成為廚師的課程,幫助年輕人學習技能、建立未來。而你們現在也讓當地年輕人有接受廚藝訓練的機會,無論他們之後是到附近餐廳就業,或是回到這裡成為正式員工或志工,都會用不同的方式重新連結社區、創造新的歸屬感。」
惜食廚房從「減少食物浪費」的出發點開始,將市場中那些賣相不佳,明明還能使用,卻常被丟棄的食材蒐集起來做成愛心便當,Rick主廚提到「在任何一個已開發國家,這都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而我們都應該想辦法去解決。」他很高興惜食計畫,不僅兼顧環保與公益、扶輪社友親手送餐,惜食廚房也
幾乎是全員志工模式在運作,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惜食廚房一路以來,有許多扶輪社的支持,PDG DK、IPDG Stela、PP Bernice當天也前來分享這幾年來參與惜食廚房寶貴的經驗,感謝他們長久支持與守護「惜食台灣行動協會」。IPDG Stela即將繼任下一屆的理事長,相信在她的領導之下,惜食廚房能夠持續擴展服務,幫助更多弱勢族群,讓這分愛與關懷不斷延續。
此次參訪,很開心能讓國際扶輪看見台灣對社區關懷與服務,正如Rick所說:「謝謝你們為你們的社區所做的一切,也謝謝你們樹立了一個榜樣,讓世界各地的扶輪人都能受到啟發,投入這樣的社區服務。」

作者 3521地區台北市仰德社PDG Dennis簡承盈


他們準備2026年台北國際年會推廣報導外,特別安排訪視惜食廚房申請國際扶輪全球獎助金案(Global Grant Project)服務計畫。採訪團成員包括《國際扶輪英文月刊》主編Wen Huang、一星級米其林主廚Rick Bayless伉儷、記者Monica Eng,還有《台灣扶輪月刊》主編PP Thomas及Henry主任一起參加聯訪,共同深入瞭解惜食廚房運作模式,透過社區關懷服務,實踐「神奇扶輪」的精神。
更難得更榮幸台灣之光,前國際扶輪社長PRIP Gary黃其光及《台灣廣播電台》總經理PDG Good News馬長生陪同採訪團前來惜食廚房參觀,瞭解惜食廚房如何將各善心人士捐助的物資,經過食材處理、營養搭配、便當製作,再由扶輪社友親手送餐,確保愛心得以傳遞到最需要的地方,也特別抽空前來與大家分享交流。

![]() |
![]() |
Wen Huang主編及Rick主廚都非常敬佩與讚賞這樣的社區服務計畫,Rick主廚真誠地分享他的故事,他說,自己在美國也參與許多類似以「照顧人」為核心的社區服務計畫,而他的岳母,曾在「送餐到府Meals on Wheels」的組織,將餐點送到行動不便、無法外出的長者家中,通常這些人也都是低收入戶,有同於「惜食廚房」服務計畫的精神,不只是餐點的提供,而是一種關懷、一分社區的溫暖,令他感觸尤深。

惜食廚房從「減少食物浪費」的出發點開始,將市場中那些賣相不佳,明明還能使用,卻常被丟棄的食材蒐集起來做成愛心便當,Rick主廚提到「在任何一個已開發國家,這都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而我們都應該想辦法去解決。」他很高興惜食計畫,不僅兼顧環保與公益、扶輪社友親手送餐,惜食廚房也

惜食廚房一路以來,有許多扶輪社的支持,PDG DK、IPDG Stela、PP Bernice當天也前來分享這幾年來參與惜食廚房寶貴的經驗,感謝他們長久支持與守護「惜食台灣行動協會」。IPDG Stela即將繼任下一屆的理事長,相信在她的領導之下,惜食廚房能夠持續擴展服務,幫助更多弱勢族群,讓這分愛與關懷不斷延續。
此次參訪,很開心能讓國際扶輪看見台灣對社區關懷與服務,正如Rick所說:「謝謝你們為你們的社區所做的一切,也謝謝你們樹立了一個榜樣,讓世界各地的扶輪人都能受到啟發,投入這樣的社區服務。」

財團法人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
中華扶輪獎學生聯誼會日月潭青年 活動中心大迎新
作者 基金會秘書處/獎學生聯誼會總會長PP Kenny洪忠閎
3月的微風輕柔地拂過日月潭的水面,為2024-25年度所有領到中華扶輪教育獎學金的受獎生們,揭開大迎新的序曲。總會以及五區分會長、幹部們一同在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統籌這次活動。為了提前布署會場,前一天晚上也有將近20位受獎生學長姐們到場做準備。
3月8日一早,會場內洋溢著熱鬧的氛圍,前受獎生們等待承載著台灣未來棟梁的遊覽車到來。今年度參加大迎新的人數大約是310人,包含受獎新生約270人,幹部約40人。當受獎生都到齊用完午餐後,第一個活動便是正式的例會。在大會主席總會長洪忠閎的帶領之下,受獎生們參照扶輪禮儀,以正式例會流程體驗扶輪社友的會議方式。與會貴賓基金會董事長 PDG Porite、秘書長 PDG Sun和五區的輔導主委們皆出席了這次活動,並為受獎生們致詞,勉勵受獎生們珍惜時光,把握璀燦人生,畢業後以自己的專業為社會服務。五區受獎生輔導主委們舟車勞頓,從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匯聚到南投日月潭,婉拒致詞把時間留給大會,希望受獎生們有更多的交流。他們那堅定而溫暖的目光,彷彿在向每一位受獎生傳遞著希望與鼓勵,相信在場的所有受獎生都感受到了無比的重視與期盼。
下午例會後,正式開始破冰時間,西區前會長小馬協助受獎生們分隊,彼此熟悉,進行隊呼演練,在初步認識後,透過遊戲加深彼此互動。新北區與北區合作主持晚會時間,透過舞蹈的表演、進化版的第一支舞之安排,會場開始笑聲不斷,可以看見受獎生們沉浸在愉快的交流裡,受獎生們逐漸熱絡起來。宵夜時間,各區準備了許多零食、飲料,大會也準備了鹹粥、綠豆湯、泡麵等宵夜,大家在禮堂席地而坐,一直到了近12時才不捨散場。
隔天早上的大地遊戲,讓受獎生們學習團隊合作,以團隊榮譽感進行競賽,也讓各小隊比賽隊呼,由各關主評分。大地遊戲大約在11時結束,意外的是,受獎生們非常活潑,居然自動形成了一個表演舞台,受獎生們臥虎藏龍,一個個出來表演,有獨舞、團舞、獻唱、合唱,還有聲樂表演,熱鬧氛圍有別於以往。下午頒獎時,因為3470地區在前一天辦年會而缺席的獎學生聯誼全國主委PDG To-Ra到場致詞。他與受獎生們親切交流,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感悟,主委對受獎生們的重視讓大家備感溫馨。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大地遊戲排行頒獎後,幹部向受獎生學弟妹們呼籲參加中華扶輪教育獎學金能改變人生。期待受獎生們在聯誼會交到一輩子的好友、找到互相切磋學術的夥伴,甚至找到牽手的對象。學弟妹們未來學業有成,為社會貢獻所學,可以像扶輪社友一樣回饋社會,為社會帶來善的循環,就是對扶輪社友最大的回饋。
中華扶輪獎學生聯誼會日月潭青年 活動中心大迎新
作者 基金會秘書處/獎學生聯誼會總會長PP Kenny洪忠閎

3月8日一早,會場內洋溢著熱鬧的氛圍,前受獎生們等待承載著台灣未來棟梁的遊覽車到來。今年度參加大迎新的人數大約是310人,包含受獎新生約270人,幹部約40人。當受獎生都到齊用完午餐後,第一個活動便是正式的例會。在大會主席總會長洪忠閎的帶領之下,受獎生們參照扶輪禮儀,以正式例會流程體驗扶輪社友的會議方式。與會貴賓基金會董事長 PDG Porite、秘書長 PDG Sun和五區的輔導主委們皆出席了這次活動,並為受獎生們致詞,勉勵受獎生們珍惜時光,把握璀燦人生,畢業後以自己的專業為社會服務。五區受獎生輔導主委們舟車勞頓,從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匯聚到南投日月潭,婉拒致詞把時間留給大會,希望受獎生們有更多的交流。他們那堅定而溫暖的目光,彷彿在向每一位受獎生傳遞著希望與鼓勵,相信在場的所有受獎生都感受到了無比的重視與期盼。

隔天早上的大地遊戲,讓受獎生們學習團隊合作,以團隊榮譽感進行競賽,也讓各小隊比賽隊呼,由各關主評分。大地遊戲大約在11時結束,意外的是,受獎生們非常活潑,居然自動形成了一個表演舞台,受獎生們臥虎藏龍,一個個出來表演,有獨舞、團舞、獻唱、合唱,還有聲樂表演,熱鬧氛圍有別於以往。下午頒獎時,因為3470地區在前一天辦年會而缺席的獎學生聯誼全國主委PDG To-Ra到場致詞。他與受獎生們親切交流,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感悟,主委對受獎生們的重視讓大家備感溫馨。

我們無法判斷瞬間的價值,直到
它成為回憶 ── 第八屆地區年會
作者 台中市政社Carrier李世偉
有人說,人生最迷人的地方在於 —— 我們永遠無法在當下判斷,那個瞬間到底有多珍貴,直到有一天,回頭想起來,才發現那些人、那些事,早已深深烙印在心裡。
而扶輪的第八屆地區年會,就是充滿這樣「回頭看,滿是感動」的時刻。
來了就知道,聊天其實比開會還重要
3月8日,分組討論,是年會中最有人情味的環節。來自各社的委員主委們齊聚一堂,沒有艱深的專業術語,反而像是老朋友一樣,彼此交流「社務經驗談」。
有的分享募款經驗、有的討論社員招募,有人抱怨計畫趕不上變化,有人吐槽:「防社員流失,根本比追劇還難!」但在笑聲中,大家交換了方法、分享了故事,更多的是那分「原來大家都一樣」的共鳴。
畢竟,能讓社務穩定、能讓更多人留下,最終靠的不是制式規範,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高爾夫球場,原來才是社友情感加溫的秘密基地
3月12日,年會盃高爾夫球賽登場,來自地區70個扶輪社,近400位社友,齊聚豐原高爾夫球場。說是比賽,其實更像一場大型社友野餐,笑聲與球聲齊飛。
特別是那六個短洞一桿進洞獎,獎品超豪華,場邊大家都開玩笑:「中了直接請社友吃大餐!」結果,儘管高手如雲,一桿進洞可遇不可求,倒是社友們邊打邊聊,邊曬太陽邊敘舊,才是最真實的收穫。
獎項很重,但人情味更濃
3月14日的晚宴,迎接RI社長代表PDG Edmond Aguilar伉儷,全場氣氛溫暖又熱鬧。除了精彩的表演,還有讓人驚呼連連的捐獻表揚。
特別是今年,第一次出現了扶青社捐獻保羅‧哈里斯的紀錄,年輕的力量正在悄悄累積,他們用行動證明:「服務」真的不分年齡,只要願意,就有影響力。
那些看似平凡的時刻,原來早就不平凡
3月15日,大會正式開幕,蕉埔國小的二十四節令鼓,氣勢磅礡揭開序幕。
站在會場,回頭一看,從一開始的分組討論、球場上的歡笑,到晚宴的溫暖和最後的盛大開場,每一個畫面都在提醒著我們 —— 這場年會,精彩的不只是節目和獎項,而是「有人,為了這一切默默付出了一整年」。
那些幕後的籌備,那些耐心的修正,那些反覆的討論,或許我們不一定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們會記得,曾經有人,把寶貴的時間,留給了扶輪、留給了我們。
而我們的參與,就是對他們最棒的回應。
最好的瞬間,永遠在故事裡
有人說:「神奇扶輪,改變世界。」但我更想說 —— 神奇扶輪,改變的,或許更是我們彼此的心。那一場場不經意的相遇,那一聲聲真誠的問候,成了回憶裡最閃亮的寶藏。
因為,有你、有我,這些瞬間,才值得一直被記得。
它成為回憶 ── 第八屆地區年會
作者 台中市政社Carrier李世偉


而扶輪的第八屆地區年會,就是充滿這樣「回頭看,滿是感動」的時刻。
來了就知道,聊天其實比開會還重要
3月8日,分組討論,是年會中最有人情味的環節。來自各社的委員主委們齊聚一堂,沒有艱深的專業術語,反而像是老朋友一樣,彼此交流「社務經驗談」。

畢竟,能讓社務穩定、能讓更多人留下,最終靠的不是制式規範,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高爾夫球場,原來才是社友情感加溫的秘密基地

特別是那六個短洞一桿進洞獎,獎品超豪華,場邊大家都開玩笑:「中了直接請社友吃大餐!」結果,儘管高手如雲,一桿進洞可遇不可求,倒是社友們邊打邊聊,邊曬太陽邊敘舊,才是最真實的收穫。
獎項很重,但人情味更濃
3月14日的晚宴,迎接RI社長代表PDG Edmond Aguilar伉儷,全場氣氛溫暖又熱鬧。除了精彩的表演,還有讓人驚呼連連的捐獻表揚。
特別是今年,第一次出現了扶青社捐獻保羅‧哈里斯的紀錄,年輕的力量正在悄悄累積,他們用行動證明:「服務」真的不分年齡,只要願意,就有影響力。

3月15日,大會正式開幕,蕉埔國小的二十四節令鼓,氣勢磅礡揭開序幕。
站在會場,回頭一看,從一開始的分組討論、球場上的歡笑,到晚宴的溫暖和最後的盛大開場,每一個畫面都在提醒著我們 —— 這場年會,精彩的不只是節目和獎項,而是「有人,為了這一切默默付出了一整年」。
那些幕後的籌備,那些耐心的修正,那些反覆的討論,或許我們不一定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們會記得,曾經有人,把寶貴的時間,留給了扶輪、留給了我們。
而我們的參與,就是對他們最棒的回應。
最好的瞬間,永遠在故事裡
有人說:「神奇扶輪,改變世界。」但我更想說 —— 神奇扶輪,改變的,或許更是我們彼此的心。那一場場不經意的相遇,那一聲聲真誠的問候,成了回憶裡最閃亮的寶藏。
因為,有你、有我,這些瞬間,才值得一直被記得。
唯一不變的,就是世界的瞬息萬變 ——
3461地區社長當選人學習研討會
作者 台中市政社Carrier李世偉
正如義大利作家朱塞佩‧狄藍佩杜薩(Giuseppe Tomasi di Lampedusa)在名著《豹》(Il Gattopardo)中寫道:「為了讓一切保持不變,一切都必須改變。」 這句話,正好詮釋了我們扶輪領袖學習的精神。
筆者曾擔任台中市政社第二屆社長,自卸任以來,每一屆社長當選人參加扶輪地區的研習會(PETS),我總會親自到場,為他們加油打氣。轉眼間,我們即將迎來第14屆,回顧這些年來的觀察,我發現多數社友在擔任社長之前,彼此的扶輪人脈大多還停留在本社範圍內。因此,我除了表達關心,更樂於扮演橋梁,介紹來自其他社的好朋友給台中市政社的社長當選人認識,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再覺得陌生,甚至因為有熟悉的夥伴而更投入、學習效果也更佳。
這次,我們第十四屆的社長當選人建銘社友,過去曾是台中東南扶輪青年服務團(Rotaract)的團員,對扶輪已有相當認識。相信透過這兩天緊湊又豐富的學習之旅,能幫助他強化領導力與協調能力,未來必能帶領台中市政社持續成長茁壯,並有效推動國際扶輪與地區所設定的各項目標。
總監當選人IDG Sunny在這次資訊布達中特別強調兩大核心主題:「社員」與「扶輪基金」,並提及國際扶輪核心支柱的三大指導方針 —— 「創新、延續與夥伴合作」。這些觀念,正是希望帶領更多社友能一起擴大服務計畫的規模,募得更多資源,影響更多社區,讓扶輪持續與時俱進,吸引不同世代、不同視野的人才加入,匯聚更多力量,讓扶輪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此外,地區學習委員會主委PDG Dentist在致詞時也特別提到,這次PELS最大的不同,在於正式名稱改為「社長當選人學習(PELS)研討會」,強調未來領導人更應該「多傾聽、多溝通、多說明」,降低衝突,促進團結,讓大家能夠一起行善,改變世界。
而IDG Sunny更以幽默的方式分享了「當好一個社長」的三大心法:
1.姿態放低,讓人靠近
2.說話給情緒價值,讓人舒服
3.願意付出資源,創造行動力
這樣一來,2025-26年度的主題「團結行善」就成為真實可行的行動指南。而地區更喊出了充滿活力的口號:「讓我們一起Fun轉世界!」
第二天的課程採取A、B兩組小班制,讓社長當選人充分發表意見,討論創新領導與任期規劃,並學習如何結合服務計畫與公共形象,有效招募新社員。也強調除了當年度計畫的參與,更應鼓勵社員多多參加地區與友社的活動,提升歸屬感與凝聚力,進而帶動社員推薦新社友,強化社的穩定與成長。
最後,與大家分享RI社長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扶輪最寶貴的資產,不是我們悠久的歷史,不是我們的計畫,甚至不是我們無與倫比的全球影響力,而是我們的社員 —— 全球最優秀的志工團隊。」這句話,提醒我們:唯有持續改變、持續學習,才能讓扶輪精神歷久彌新,讓我們所愛的這個平台,持續為世界帶來改變。
3461地區社長當選人學習研討會
作者 台中市政社Carrier李世偉


筆者曾擔任台中市政社第二屆社長,自卸任以來,每一屆社長當選人參加扶輪地區的研習會(PETS),我總會親自到場,為他們加油打氣。轉眼間,我們即將迎來第14屆,回顧這些年來的觀察,我發現多數社友在擔任社長之前,彼此的扶輪人脈大多還停留在本社範圍內。因此,我除了表達關心,更樂於扮演橋梁,介紹來自其他社的好朋友給台中市政社的社長當選人認識,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再覺得陌生,甚至因為有熟悉的夥伴而更投入、學習效果也更佳。

總監當選人IDG Sunny在這次資訊布達中特別強調兩大核心主題:「社員」與「扶輪基金」,並提及國際扶輪核心支柱的三大指導方針 —— 「創新、延續與夥伴合作」。這些觀念,正是希望帶領更多社友能一起擴大服務計畫的規模,募得更多資源,影響更多社區,讓扶輪持續與時俱進,吸引不同世代、不同視野的人才加入,匯聚更多力量,讓扶輪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此外,地區學習委員會主委PDG Dentist在致詞時也特別提到,這次PELS最大的不同,在於正式名稱改為「社長當選人學習(PELS)研討會」,強調未來領導人更應該「多傾聽、多溝通、多說明」,降低衝突,促進團結,讓大家能夠一起行善,改變世界。
而IDG Sunny更以幽默的方式分享了「當好一個社長」的三大心法:
1.姿態放低,讓人靠近
2.說話給情緒價值,讓人舒服
3.願意付出資源,創造行動力
這樣一來,2025-26年度的主題「團結行善」就成為真實可行的行動指南。而地區更喊出了充滿活力的口號:「讓我們一起Fun轉世界!」

最後,與大家分享RI社長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扶輪最寶貴的資產,不是我們悠久的歷史,不是我們的計畫,甚至不是我們無與倫比的全球影響力,而是我們的社員 —— 全球最優秀的志工團隊。」這句話,提醒我們:唯有持續改變、持續學習,才能讓扶輪精神歷久彌新,讓我們所愛的這個平台,持續為世界帶來改變。
第41屆3470地區扶輪年會
圓滿落幕 凝聚服務精神 展望未來
作者 地區執行長 斗六東南社PP Wood沈文進
第41屆國際扶輪3470地區年會於3月8日盛大舉行,來自各扶輪社的社友齊聚一堂,參與這場年度盛事。此次年會不僅是一場回顧與展望的盛會,更展現了扶輪社對社會服務的承諾與熱忱。活動在隆重的儀式、熱情的交流與豐富的報告中圓滿結束。
熱烈開幕 凝聚扶輪精神
上午8時,扶輪精神滿溢整個會場!由3470地區前總監率領地區團隊隆重進場,嘉義、雲林、台南分區的社友們緊隨其後,彼此寒暄交流,展開一場熱情洋溢的聯誼活動,現場笑聲不斷,氣氛熱絡。
9時半,大會正式揭幕。在莊嚴的旗幟進場儀式中,所有人肅立致敬,象徵著扶輪精神的傳承與榮耀。大會主席呂清喜PDG Sinpo鄭重宣布:「年會正式開始!」隨即帶領全場齊唱〈扶輪頌〉,在悠揚的旋律中,大家一同緬懷已故社友,致上最深的敬意。
隨後,各界貴賓依序登台致詞,為這場盛會增添光彩 —— 市長、11位地區總監,以及遠道而來的國際扶輪3670地區代表李智元總監,皆表達對扶輪精神的肯定與祝福。而壓軸登場的國際扶輪社長代表(RIPR) PDG Stan李世定,更以振奮人心的演說,強調扶輪服務的價值與影響力,鼓勵大家持續推動善行,擴大正向影響。
區務報告 展現成果
在致詞環節後,現任地區總監林庚賢DG Aaron發表區務報告,詳細回顧本年度的地區發展、服務計畫與國際交流成果。
社員發展
• 扶輪社從78社增至81社,社員總數達2,857人,淨成長245人。
• 扶青社維持10社,社員數132人。
• 扶少團21團,扶輪社區服務團2團。
扶輪基金
• 2024-25年度扶輪基金捐獻承諾為1,182,150美元,截至2025年3月1日已達615,481美元。
• 巨額捐獻者達39位。
• 地區獎助金計畫總金額達96,787美元,167個扶輪社參與。
• 全球獎助金核准10件,使用DDF金額136,500美元,另有4件申請中。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
• 2024-25年度共頒發獎學金予34位碩士生與3位博士生,金額分別為13.5萬與18萬元。
服務計畫
• 預防中風AI篩檢:55社參與,舉辦141場篩檢,篩檢人數達15,000人。
• 扶輪之子認養計畫:75社參與,認養1,050位兒童,捐款總額1,226萬元。
• 生命橋樑助學計畫:31社贊助35位學生,捐款總額192.8萬元。
• 肺癌早期篩檢:41社舉辦21場篩檢,受檢人數2,960人,捐款123萬元。
• 乳房篩檢計畫:26社舉辦16場篩檢,受檢人數550人。
表揚與頒獎 肯定卓越貢獻
下午的議程聚焦於表揚與未來展望。首先,年會進行重要的頒獎典禮,對於巨額捐獻、最佳貢獻獎及特殊貢獻獎的得主進行表揚,肯定他們對扶輪社與社會的卓越奉獻。
此外,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朱秋龍PDG Porite(由本地區林裕榮PDG To-Ra代為致詞)發表講話,強調教育基金對培育未來人才的重要性。基金會主委鄭錫優PP Justin則向大家報告地區教育基金的最新發展。
未來展望 交接與傳承
下午的會議中,年會也進行了地區領導人的交接與提名儀式。地區總監當選人莊和達DGE Doctor、地區總監提名人林正超DGN Datum、地區總監提名指定人陳素雲DGND Sophia陸續登台發表談話,展現對未來的規劃與承諾。
在RIPR PDG Stan李世定的講評與總監林庚賢DG Aaron與新任總監莊和達DGE Doctor的地區旗交接儀式後,本屆年會正式落幕。最後,大會主席呂清喜PDG Sinpo鳴鐘閉會,現場響起熱烈掌聲,象徵扶輪精神的延續。
歡樂交流 圓滿閉幕
本次扶輪之夜於嘉義大學蘭潭校區瑞穗館舉行,是年會的壓軸活動。這場晚宴不僅是一場歡慶與交流的盛宴,更是一場文化與音樂的饗宴。
多元曲目,精彩紛呈
1. 美聲歌劇選粹:〈飲酒歌〉、〈善變的女人〉、〈哈巴奈拉舞曲〉
2. 世界民謠民歌:西班牙曲調、登山纜車旋律
3. 經典台灣音樂與流行歌曲:〈四月望雨組曲〉、〈外婆的澎湖灣〉、〈愛拚才會贏〉
最後,全場以〈台灣尚勇〉作為安可曲,將活動氣氛推向最高潮。
精彩摸彩 豐富獎品令人驚喜
本屆年會摸彩品豐富奢華,讓現場氣氛高潮迭起,包括:
• 頭獎:Lexus LBX Active油電混合動力車 一部
• 愛馬仕皮夾 4個
• Apple iPhone 16、iPhone 15
• iPad 10、Apple Watch SE2、AirPods
• 65吋液晶電視一台
• 大會主席特別獎:全聯禮券20萬元整
扶輪之夜的豐富節目與摸彩活動,讓年會畫下完美句點。這場年會成功凝聚了扶輪人心,也為未來的服務工作奠定了基礎。3470地區的社友們將帶著滿滿的熱情與收穫,持續推動扶輪服務,共同為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圓滿落幕 凝聚服務精神 展望未來
作者 地區執行長 斗六東南社PP Wood沈文進


熱烈開幕 凝聚扶輪精神
上午8時,扶輪精神滿溢整個會場!由3470地區前總監率領地區團隊隆重進場,嘉義、雲林、台南分區的社友們緊隨其後,彼此寒暄交流,展開一場熱情洋溢的聯誼活動,現場笑聲不斷,氣氛熱絡。
9時半,大會正式揭幕。在莊嚴的旗幟進場儀式中,所有人肅立致敬,象徵著扶輪精神的傳承與榮耀。大會主席呂清喜PDG Sinpo鄭重宣布:「年會正式開始!」隨即帶領全場齊唱〈扶輪頌〉,在悠揚的旋律中,大家一同緬懷已故社友,致上最深的敬意。
隨後,各界貴賓依序登台致詞,為這場盛會增添光彩 —— 市長、11位地區總監,以及遠道而來的國際扶輪3670地區代表李智元總監,皆表達對扶輪精神的肯定與祝福。而壓軸登場的國際扶輪社長代表(RIPR) PDG Stan李世定,更以振奮人心的演說,強調扶輪服務的價值與影響力,鼓勵大家持續推動善行,擴大正向影響。
區務報告 展現成果
在致詞環節後,現任地區總監林庚賢DG Aaron發表區務報告,詳細回顧本年度的地區發展、服務計畫與國際交流成果。
社員發展
• 扶輪社從78社增至81社,社員總數達2,857人,淨成長245人。
• 扶青社維持10社,社員數132人。
• 扶少團21團,扶輪社區服務團2團。
扶輪基金
• 2024-25年度扶輪基金捐獻承諾為1,182,150美元,截至2025年3月1日已達615,481美元。
• 巨額捐獻者達39位。
• 地區獎助金計畫總金額達96,787美元,167個扶輪社參與。
• 全球獎助金核准10件,使用DDF金額136,500美元,另有4件申請中。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
• 2024-25年度共頒發獎學金予34位碩士生與3位博士生,金額分別為13.5萬與18萬元。

• 預防中風AI篩檢:55社參與,舉辦141場篩檢,篩檢人數達15,000人。
• 扶輪之子認養計畫:75社參與,認養1,050位兒童,捐款總額1,226萬元。
• 生命橋樑助學計畫:31社贊助35位學生,捐款總額192.8萬元。
• 肺癌早期篩檢:41社舉辦21場篩檢,受檢人數2,960人,捐款123萬元。
• 乳房篩檢計畫:26社舉辦16場篩檢,受檢人數550人。
表揚與頒獎 肯定卓越貢獻
下午的議程聚焦於表揚與未來展望。首先,年會進行重要的頒獎典禮,對於巨額捐獻、最佳貢獻獎及特殊貢獻獎的得主進行表揚,肯定他們對扶輪社與社會的卓越奉獻。
此外,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朱秋龍PDG Porite(由本地區林裕榮PDG To-Ra代為致詞)發表講話,強調教育基金對培育未來人才的重要性。基金會主委鄭錫優PP Justin則向大家報告地區教育基金的最新發展。
未來展望 交接與傳承
下午的會議中,年會也進行了地區領導人的交接與提名儀式。地區總監當選人莊和達DGE Doctor、地區總監提名人林正超DGN Datum、地區總監提名指定人陳素雲DGND Sophia陸續登台發表談話,展現對未來的規劃與承諾。

歡樂交流 圓滿閉幕
本次扶輪之夜於嘉義大學蘭潭校區瑞穗館舉行,是年會的壓軸活動。這場晚宴不僅是一場歡慶與交流的盛宴,更是一場文化與音樂的饗宴。
多元曲目,精彩紛呈
1. 美聲歌劇選粹:〈飲酒歌〉、〈善變的女人〉、〈哈巴奈拉舞曲〉
2. 世界民謠民歌:西班牙曲調、登山纜車旋律
3. 經典台灣音樂與流行歌曲:〈四月望雨組曲〉、〈外婆的澎湖灣〉、〈愛拚才會贏〉
最後,全場以〈台灣尚勇〉作為安可曲,將活動氣氛推向最高潮。
精彩摸彩 豐富獎品令人驚喜
本屆年會摸彩品豐富奢華,讓現場氣氛高潮迭起,包括:
• 頭獎:Lexus LBX Active油電混合動力車 一部
• 愛馬仕皮夾 4個
• Apple iPhone 16、iPhone 15
• iPad 10、Apple Watch SE2、AirPods
• 65吋液晶電視一台
• 大會主席特別獎:全聯禮券20萬元整

參加日本2820地區笠間ロータリークラブ
與3470地區斗六東區社聯合授證記念慶典有感
作者 斗六東南社DG Aaron林庚賢
第二次與母社 —— 斗六東區社一同拜訪日本笠間扶輪社,這是一段已有長達35年歷史的深厚國際友誼。今年的造訪更別具意義,因為我們不僅再次相聚,還共同慶祝了兩社的重要里程碑:2820地區笠間扶輪社成立65週年,以及3470地區斗六東區社成立38週年的授證紀念慶典。
這場盛會特別選在東京灣的觀光船上舉行,象徵著兩社情誼的長流不息,意義非凡。而最令人驚喜的是,兩地區的總監也一同出席此次盛會 —— 2820地區總監大高司郎先生與3470地區總監,這是35年來首次兩位總監共同參與兩社聯誼,創下歷史新紀錄。
在這艘航行於東京灣的美麗船上,我們一邊欣賞夜色中璀璨的東京塔,一邊陶醉在櫻花季的浪漫氛圍中。社友們歡聚一堂,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會場中不時響起日本的「乾杯!乾杯!」與台灣的「乾杯!乾杯!」,就像是一群久別重逢的家人,情誼滿溢,氣氛溫馨動人,真正展現了扶輪聯誼的精神典範。
活動中,大高總監也親切詢問我們3470地區今年的社員成長情況與新社的成立數量。這正是全球五百多位地區總監一年當中最關心、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這分關心也展現出他對兩地區深化交流的期待,未來也期盼我們能攜手展開更多跨地區的服務計畫,特別是在青少年扶輪服務方面的合作與連結。
此外,此行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誠摯邀請2820地區的社友們,於2026年6月13日蒞臨台灣,參加在台北舉辦的國際扶輪年會。令人振奮的是,大高司郎總監當場承諾,屆時將帶領1,000位來自日本的扶輪社友一同前來參與,展現日台二國扶輪的聯誼與友情!
我們扶輪這艘世界級的船艦歷經120年的努力,承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社友,服務成果花開遍地,今天我們仍然航行,明天我們仍將攜手繼續向前行!

與3470地區斗六東區社聯合授證記念慶典有感
作者 斗六東南社DG Aaron林庚賢
第二次與母社 —— 斗六東區社一同拜訪日本笠間扶輪社,這是一段已有長達35年歷史的深厚國際友誼。今年的造訪更別具意義,因為我們不僅再次相聚,還共同慶祝了兩社的重要里程碑:2820地區笠間扶輪社成立65週年,以及3470地區斗六東區社成立38週年的授證紀念慶典。
這場盛會特別選在東京灣的觀光船上舉行,象徵著兩社情誼的長流不息,意義非凡。而最令人驚喜的是,兩地區的總監也一同出席此次盛會 —— 2820地區總監大高司郎先生與3470地區總監,這是35年來首次兩位總監共同參與兩社聯誼,創下歷史新紀錄。
在這艘航行於東京灣的美麗船上,我們一邊欣賞夜色中璀璨的東京塔,一邊陶醉在櫻花季的浪漫氛圍中。社友們歡聚一堂,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會場中不時響起日本的「乾杯!乾杯!」與台灣的「乾杯!乾杯!」,就像是一群久別重逢的家人,情誼滿溢,氣氛溫馨動人,真正展現了扶輪聯誼的精神典範。
活動中,大高總監也親切詢問我們3470地區今年的社員成長情況與新社的成立數量。這正是全球五百多位地區總監一年當中最關心、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這分關心也展現出他對兩地區深化交流的期待,未來也期盼我們能攜手展開更多跨地區的服務計畫,特別是在青少年扶輪服務方面的合作與連結。

我們扶輪這艘世界級的船艦歷經120年的努力,承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社友,服務成果花開遍地,今天我們仍然航行,明天我們仍將攜手繼續向前行!

激發生命力
3481地區RYLA 「青年國際經理人培訓計畫」
作者 撰文:RYLA第七組隊輔Catherine林純寧
導師:台北福星社PP Benny
2025年3月1日,連日寒冷後的一個豔陽天,RYLA在明媚的陽光中迎來了一股更為耀眼的蓬勃「生命力」,他們是「混障綜藝團」的團長劉銘、視障小提琴家夏官鼎、肢障卻能奏琴的舞者郭韋齊。
劉銘老師分享了兩句人生座右銘:「獨立勇敢,相信自己,笑比哭好;做個好人,行有餘力,幫助他人。」這兩句話在他的人生前半段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讓他面對自己有缺陷的身體仍熱愛生命;也激發了劉銘老師幫助其他同樣有缺陷的人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的想法,故而成立了「混障綜藝團」。
在上半場的論壇講座中,我們見識了劉銘老師的人生經歷:從3歲時認為是老天爺放棄了自己,才得到一個不完美的軀體;9歲時覺得父母放棄了自己,所以將他送到博愛院;到了19歲時自己也一度想放棄生命,但堅韌的生命力支持著他咬牙撐了下去,原來「不放棄自己」就是生命力的一大體現。當遭遇了生命中的苦難、挫折,要學著去感恩它們,因為它們將要開始激發你的生命力 —— 只要你不放棄。
論壇的下半場,我們有幸親眼見識「混障綜藝團」的兩位成員展現他們的絕活。夏官鼎老師說要走出一條與其他視障人士不同的路,縱使全盲也毅然踏入了音樂的世界,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或許也正是因為看不見,他的音樂並未沾染這世界的紛雜,只是悄悄地洗滌著聽眾的心靈。郭韋齊老師則總是笑對生活,雖然因幼時的一場重病失去了四肢,卻有更為強壯的信念。這分信念帶著她學會了舞蹈與鋼琴,而她的笑容更是治癒了許多人,也因此有了「微笑天使」之稱。
就像一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湖面盪起了漣漪,老師們堅韌、不輕言放棄的精神也深深激起了筆者對生命的省思。生而殘缺的人都能活出如此精彩的人生,我們這些好手好腳的年輕人又怎好虛度光陰?生命的意義在於珍惜;生命的意義在於熱愛;生命的意義在於奮鬥。人們總說要將眼光放在自己現有的事物上,珍惜當下所擁有的,筆者卻認為我們還應該盼望那些尚未擁有但力所能及的:我們不應好高騖遠,卻仍要奮發向上。當一步步接近,攫取了那些曾經只能仰望的光點,成為了有能力幫助他人的人,那便是筆者所期盼的、能驅散他人生命中黑暗的那道耀眼陽光。
這場相遇,是彼此間生命的碰撞,有人為他們的生命經歷感動落淚,有人深深佩服於他們不甘放棄的生命力。縱然上天並未給他們一副完整的軀殼,但藏於其中的靈魂才是世間珍貴的瑰寶,因為他們尊重自己的存在、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熱愛自己的生命。期許看客們能把握當下的幸福,永不放棄自己,激發蓬勃的「生命力」。

3481地區RYLA 「青年國際經理人培訓計畫」
作者 撰文:RYLA第七組隊輔Catherine林純寧
導師:台北福星社PP Benny

劉銘老師分享了兩句人生座右銘:「獨立勇敢,相信自己,笑比哭好;做個好人,行有餘力,幫助他人。」這兩句話在他的人生前半段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讓他面對自己有缺陷的身體仍熱愛生命;也激發了劉銘老師幫助其他同樣有缺陷的人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的想法,故而成立了「混障綜藝團」。


就像一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湖面盪起了漣漪,老師們堅韌、不輕言放棄的精神也深深激起了筆者對生命的省思。生而殘缺的人都能活出如此精彩的人生,我們這些好手好腳的年輕人又怎好虛度光陰?生命的意義在於珍惜;生命的意義在於熱愛;生命的意義在於奮鬥。人們總說要將眼光放在自己現有的事物上,珍惜當下所擁有的,筆者卻認為我們還應該盼望那些尚未擁有但力所能及的:我們不應好高騖遠,卻仍要奮發向上。當一步步接近,攫取了那些曾經只能仰望的光點,成為了有能力幫助他人的人,那便是筆者所期盼的、能驅散他人生命中黑暗的那道耀眼陽光。
這場相遇,是彼此間生命的碰撞,有人為他們的生命經歷感動落淚,有人深深佩服於他們不甘放棄的生命力。縱然上天並未給他們一副完整的軀殼,但藏於其中的靈魂才是世間珍貴的瑰寶,因為他們尊重自己的存在、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熱愛自己的生命。期許看客們能把握當下的幸福,永不放棄自己,激發蓬勃的「生命力」。

從根除小兒麻痺到照顧年邁患者
── 扶輪人應關注的下一步
作者 3502地區總監DG Rehouse陳清榮
國際扶輪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根除小兒麻痺症(Poliomyelitis),並且在歷屆RI社長的領導下,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扶輪社友投入大量的資金、時間與精力,為這場長達數十年的戰役不懈努力。透過「根除小兒麻痺」(End Polio Now)計畫,扶輪社友積極捐款,並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合作,集結全球資源,希望根除這種令人惋惜的疾病。
然而,即使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小兒麻痺症仍未被完全根除。即便我們終能達成這個目標,還有另一個問題浮現在眼前 ―― 那些因小兒麻痺症而終生殘疾的患者,他們年輕時曾受到家人的悉心照料,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父母已經離世,這群患者也步入老年,成為社會上最脆弱的一群。他們不僅要面對身體上的不便,還要承受孤獨無依的困境。這次拜訪伯立歐家園(Polio Home)後,我不禁思考,扶輪是否應該在「根除小兒麻痺症」之外,再進一步關心這些曾受病痛折磨、如今卻孤苦無依的年邁患者?
一場需要被看見的隱形危機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小兒麻痺症是一種「已經逐漸消失的疾病」,但事實上,它對患者帶來的影響是一生的。曾經,我們的目標是讓未來的孩子不再受到這種疾病的侵害,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那些已經被影響的患者仍然存在,他們的需求依然迫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數據顯示,全球有數百萬名因小兒麻痺症導致身體殘疾的患者仍然在世,其中許多已經步入老年。他們中的大多數因疾病導致肢體萎縮、運動能力受限,甚至需要終身依賴輔具或他人照顧。年輕時,他們或許還能倚賴家人或社會福利,但當父母、手足相繼離世,他們往往淪為社會邊緣人,甚至被遺忘。
這次探訪伯立歐家園,我看見許多60歲以上的患者,他們曾經依賴家人,現在卻在家園內相互扶持,但這樣的機構數量極為有限,許多類似的患者仍面臨孤獨無助的處境。我不禁思索:如果這些人再老去,甚至到了無法自理的地步,他們該何去何從?扶輪在倡導「根除小兒麻痺症」的同時,是否也應該為這些人提供更具體的長期照顧計畫?
從「根除」到「安養」—— 扶輪的下一步行動
扶輪精神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超我服務」(Service Above Self),過去我們的努力聚焦在預防與根除,但現在,我們應該將目光放遠,從「根除小兒麻痺症」擴展到「照顧小兒麻痺症患者」,這不僅是人道關懷的延伸,更是社會責任的實踐。
在台灣,扶輪社友長期積極參與公益行動,無論是在教育、醫療、貧困救助等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力。而現在,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將部分「根除小兒麻痺症基金」轉為「小兒麻痺症患者照護基金」,以確保這些年邁的患者能夠獲得適當的照顧?以下是幾項可行的行動方向:
1.設立「小兒麻痺症患者關懷基金」
• 撥出部分根除小兒麻痺基金,專門用於支持年邁患者的醫療、輔具及生活費用。
• 與政府合作,提供補助計畫,確保符合條件的患者能夠獲得長期照顧資源。
2.推動「安養家園」計畫
• 參考伯立歐家園模式,在台灣成立專門收容小兒麻痺症患者的安養機構,提供長期照護服務。
• 透過扶輪社募款,支持現有的照護機構,改善設施與服務品質。
3.發起「扶輪志工關懷行動」
• 鼓勵扶輪社友定期探訪孤苦無依的小兒麻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與社會關懷。
• 結合醫療資源,提供義診、復健課程等服務,幫助患者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
4.提升社會意識,倡導政策改變
• 呼籲政府正視這群年邁患者的需求,納入長照2.0體系,提供必要的補助與支持。
• 與媒體合作,讓社會大眾更瞭解這個被忽視的群體,並共同參與關懷行動。
結語 ——「根除」的終點,應是「照護」的起點
國際扶輪長期以來的努力,讓「根除小兒麻痺」成為全世界扶輪人的共同目標,而如今,這個目標即將達成,我們是否也應該問自己:那些曾經深受其害的人,現在過得如何?他們的未來在哪裡?
「根除」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使命的開始。從預防到治療,再到長期照護,這是一條完整的公益路徑,而我們不能只走一半就停下腳步。我們應該讓這些年邁的小兒麻痺患者知道,扶輪不只是在他們年輕時努力阻止疾病擴散,更是在他們年老時,依然陪伴左右,確保他們能夠有尊嚴地度過餘生。
這不只是「扶輪人的一生職志」,更是人道精神最純粹的展現。讓我們攜手,讓世界不僅沒有小兒麻痺,更沒有因小兒麻痺而被遺忘的人。
── 扶輪人應關注的下一步
作者 3502地區總監DG Rehouse陳清榮


然而,即使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小兒麻痺症仍未被完全根除。即便我們終能達成這個目標,還有另一個問題浮現在眼前 ―― 那些因小兒麻痺症而終生殘疾的患者,他們年輕時曾受到家人的悉心照料,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父母已經離世,這群患者也步入老年,成為社會上最脆弱的一群。他們不僅要面對身體上的不便,還要承受孤獨無依的困境。這次拜訪伯立歐家園(Polio Home)後,我不禁思考,扶輪是否應該在「根除小兒麻痺症」之外,再進一步關心這些曾受病痛折磨、如今卻孤苦無依的年邁患者?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小兒麻痺症是一種「已經逐漸消失的疾病」,但事實上,它對患者帶來的影響是一生的。曾經,我們的目標是讓未來的孩子不再受到這種疾病的侵害,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那些已經被影響的患者仍然存在,他們的需求依然迫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數據顯示,全球有數百萬名因小兒麻痺症導致身體殘疾的患者仍然在世,其中許多已經步入老年。他們中的大多數因疾病導致肢體萎縮、運動能力受限,甚至需要終身依賴輔具或他人照顧。年輕時,他們或許還能倚賴家人或社會福利,但當父母、手足相繼離世,他們往往淪為社會邊緣人,甚至被遺忘。
這次探訪伯立歐家園,我看見許多60歲以上的患者,他們曾經依賴家人,現在卻在家園內相互扶持,但這樣的機構數量極為有限,許多類似的患者仍面臨孤獨無助的處境。我不禁思索:如果這些人再老去,甚至到了無法自理的地步,他們該何去何從?扶輪在倡導「根除小兒麻痺症」的同時,是否也應該為這些人提供更具體的長期照顧計畫?

扶輪精神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超我服務」(Service Above Self),過去我們的努力聚焦在預防與根除,但現在,我們應該將目光放遠,從「根除小兒麻痺症」擴展到「照顧小兒麻痺症患者」,這不僅是人道關懷的延伸,更是社會責任的實踐。
在台灣,扶輪社友長期積極參與公益行動,無論是在教育、醫療、貧困救助等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力。而現在,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將部分「根除小兒麻痺症基金」轉為「小兒麻痺症患者照護基金」,以確保這些年邁的患者能夠獲得適當的照顧?以下是幾項可行的行動方向:
1.設立「小兒麻痺症患者關懷基金」
• 撥出部分根除小兒麻痺基金,專門用於支持年邁患者的醫療、輔具及生活費用。
• 與政府合作,提供補助計畫,確保符合條件的患者能夠獲得長期照顧資源。
2.推動「安養家園」計畫
• 參考伯立歐家園模式,在台灣成立專門收容小兒麻痺症患者的安養機構,提供長期照護服務。
• 透過扶輪社募款,支持現有的照護機構,改善設施與服務品質。
3.發起「扶輪志工關懷行動」
• 鼓勵扶輪社友定期探訪孤苦無依的小兒麻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與社會關懷。
• 結合醫療資源,提供義診、復健課程等服務,幫助患者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
4.提升社會意識,倡導政策改變
• 呼籲政府正視這群年邁患者的需求,納入長照2.0體系,提供必要的補助與支持。
• 與媒體合作,讓社會大眾更瞭解這個被忽視的群體,並共同參與關懷行動。
結語 ——「根除」的終點,應是「照護」的起點
國際扶輪長期以來的努力,讓「根除小兒麻痺」成為全世界扶輪人的共同目標,而如今,這個目標即將達成,我們是否也應該問自己:那些曾經深受其害的人,現在過得如何?他們的未來在哪裡?
「根除」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使命的開始。從預防到治療,再到長期照護,這是一條完整的公益路徑,而我們不能只走一半就停下腳步。我們應該讓這些年邁的小兒麻痺患者知道,扶輪不只是在他們年輕時努力阻止疾病擴散,更是在他們年老時,依然陪伴左右,確保他們能夠有尊嚴地度過餘生。
這不只是「扶輪人的一生職志」,更是人道精神最純粹的展現。讓我們攜手,讓世界不僅沒有小兒麻痺,更沒有因小兒麻痺而被遺忘的人。
3502地區團隊學習研討會
作者 八德耀德社IPP Emily吳瓊慧

今年才第四屆的耀德社,首次主辦地區大型活動,2025-26年地區團隊學習研討會(DTLS),由籌備主委CP Selena、社長Eva帶領所有的社友寶眷,以新制服新氣象亮麗登場,完成保母IDG Daniel所交辦的第一場地區活動,過程有美中不足之處,都是未來進步的空間,舉辦地區團隊學習研討會,希望透過有經驗具學養的講師,通常都是前總監們,感謝12位前總監無私分享他們的豐富經驗,引發各位主動學習,上午場由學習引導人ARPIC Joyce引言後,IDG Daniel介紹RI年度主題及甘瑪葛社長,和地區目標報告;PDG Soho的精彩演講期許打造行善團隊成為「一個超我時代的領導團隊」。
下午場組分為三組:分組A:助理總監、 副助理總監、地區副秘書長;分組B:地區委員會主委;分組C:地區幕僚長、地區總監顧問、辦公室副主任、總監特別助理,分組討論讓團隊明白職責所在,也對扶輪有更深入的瞭解,對責任有更勇敢的承擔,為地區、為社會、為世界做出更有意義的服務和貢獻,感謝各主講人及上課學員的辛勞。
晚宴餐敘IDG Daniel誠意十足,美食佳餚及美酒,酒酣耳熱之餘讓整天上課的疲憊得到些許舒緩,感謝八德耀德社全體社友、寶眷全心全力付出和參與,以及八德陽德炳南衛星社主席Daisy及前主席春合姐、Fiona、Meiling的協助,大家辛苦了。

作者 八德耀德社IPP Emily吳瓊慧



下午場組分為三組:分組A:助理總監、 副助理總監、地區副秘書長;分組B:地區委員會主委;分組C:地區幕僚長、地區總監顧問、辦公室副主任、總監特別助理,分組討論讓團隊明白職責所在,也對扶輪有更深入的瞭解,對責任有更勇敢的承擔,為地區、為社會、為世界做出更有意義的服務和貢獻,感謝各主講人及上課學員的辛勞。
晚宴餐敘IDG Daniel誠意十足,美食佳餚及美酒,酒酣耳熱之餘讓整天上課的疲憊得到些許舒緩,感謝八德耀德社全體社友、寶眷全心全力付出和參與,以及八德陽德炳南衛星社主席Daisy及前主席春合姐、Fiona、Meiling的協助,大家辛苦了。

3502地區拒毒反詐活動 神奇龍山盃籃球3對3活動
作者 桃園龍山社社長TC王偉群
國際扶輪3502地區的神奇龍山盃3對3籃球賽中,我們成功舉辦了一場不僅是體育競賽,更是公益教育活動的盛會。首先,感謝總監的全力支持,讓這次活動圓滿成功,這場比賽不僅讓年輕人感受到籃球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瞭解到拒絕毒品和反詐騙的重要性。
回想起我剛開始學習當社長的時候,社內第一次開理監事會,會議上通過續辦龍山盃籃球賽的提案,那晚的晚餐可謂食之無味,因為籃球賽的籌辦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多所學校、教練、專業裁判和老師的參與,還要面對募款、安全等一系列問題,許多扶輪人年紀漸長,對於這樣激烈的3對3籃球活動感到擔憂,甚至有社友表示不敢參加。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曾聽到有人說,辦到上一屆社長都退社了,我們還要繼續嗎?我的回答:「是!」這次活動是為了地區而辦,總監一定會全力支持,回想起上一屆籃球賽結束後,社長、秘書和執秘都退社,讓我感到一絲不安。然而,當我將所有遇到的問題告訴總監時,他卻給予了我莫大的信心,表示會全力相挺,並加註「龍山盃」。
在總監和辦公室主任的幾次會議後,反毒主委、第四分區AG、VAG及各社社長共同開籌備會,決定全力支持這次活動。桃園高中校方預估參加人數超過1,500人,這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多。地區的支持讓這次活動變得不同凡響。我也邀請了十幾位新社友,使社內社友人數達到32位,透過這次籃球活動,新舊社友團結在一起,增強了社內的向心力。
此次活動中,總監和反毒主委從開幕到閉幕、頒獎都陪伴著我們,這讓我感到非常感動,我常笑著說,我遇到了最認真且腰最軟的總監,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地區的領導人,曾經擔任AG的秘書和執秘,我親愛的寶眷老婆,以及所有社友和寶眷的幫助,還有所有贊助單位的支持和校方的配合,感謝所有參與這次活動的扶輪社長和社友,千言萬語無法表達我心中的感動,唯有一句真誠的話語:謝謝您們。
我們做到了!

作者 桃園龍山社社長TC王偉群


回想起我剛開始學習當社長的時候,社內第一次開理監事會,會議上通過續辦龍山盃籃球賽的提案,那晚的晚餐可謂食之無味,因為籃球賽的籌辦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多所學校、教練、專業裁判和老師的參與,還要面對募款、安全等一系列問題,許多扶輪人年紀漸長,對於這樣激烈的3對3籃球活動感到擔憂,甚至有社友表示不敢參加。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曾聽到有人說,辦到上一屆社長都退社了,我們還要繼續嗎?我的回答:「是!」這次活動是為了地區而辦,總監一定會全力支持,回想起上一屆籃球賽結束後,社長、秘書和執秘都退社,讓我感到一絲不安。然而,當我將所有遇到的問題告訴總監時,他卻給予了我莫大的信心,表示會全力相挺,並加註「龍山盃」。

此次活動中,總監和反毒主委從開幕到閉幕、頒獎都陪伴著我們,這讓我感到非常感動,我常笑著說,我遇到了最認真且腰最軟的總監,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地區的領導人,曾經擔任AG的秘書和執秘,我親愛的寶眷老婆,以及所有社友和寶眷的幫助,還有所有贊助單位的支持和校方的配合,感謝所有參與這次活動的扶輪社長和社友,千言萬語無法表達我心中的感動,唯有一句真誠的話語:謝謝您們。
我們做到了!

台北信義社遲緩兒療育全球獎助金計畫
今年4月的時候,社長及社區服務主委邀筆者去看一家新合作的社福機構,當作本年新增的社區服務項目。隨口問了一下服務項目:發展遲緩?是我們已做了多年的腦麻嗎?遲緩就是慢點長大,意思是不嚴重,幫忙一下應該就會好吧!心裡這樣想就出發。 進入永和的小巷子來到天使樂園,小小的機構卻明亮整潔,接待人員介紹完園區後,進入教室看到上課的小朋友,親切的叫聲:叔叔好,雖然一眼能分辨他們與一般兒童有差異,但溫暖與真誠地呼喊卻深至人心。 回來後開始找資料,想知道什麼是遲緩,也許除社區服務我還能多幫忙一點。直到我看到一篇聯合報願景工程偏鄉教育徵文首獎:「蔡美芬/天使不慢飛」這些年我在偏鄉的療育路。深深感動我,這也是忙了半年的全球獎助金申請的緣起。 始終相信有人持續投入就會帶來改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約6至8%,由此可知,兒童發展遲緩並非屬於少數個案,而「及早」的早期療育往往能夠讓遲緩兒的症狀減輕,甚至不用進入所謂的特殊教育學校或班級。
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的最大差異在於,身心障礙兒童可能因其感官障礙或身體功能的限制,而產生發展遲緩現象,但是發展遲緩兒童則不一定具有不可恢復的生理障礙,且其問題通常可藉由改變不良因素而予以去除或改善。
雖然大部分的發展遲緩兒童仍與一般幼兒有明顯的差距,不過他們仍有趕上正常兒童的潛力與機會,若不及早透過適當的協助與療育,則最後有可能演變成身心障礙,此乃發展遲緩兒童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也是早期介入的主要原因。將發展遲緩年齡限於6歲以下,係因錯過黃金療育時機後,往往已經產生障礙。
事實上,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因為透過早期療育,可讓遲緩兒未來擁有正常成長的可能,而不用終身依賴他人幫助。早期療育除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外,還可以避免第二種障礙的出現。因此,早期療育是一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想法,以取代過去「大器晚成」的迷思。
透過良好的早期療育,遲緩兒將不必終身仰賴他人,在擁有自理能力後,也才有自我實現的可能。事實上,活得有尊嚴乃是遲緩兒童的心願,而早期療育乃是為了讓其未來活得尊嚴的手段。也就是說,唯有
在遲緩兒小時候即施予早期療育,則遲緩兒童才有可能擺脫出生便帶來的障礙,有時候能靠自己的力量喝水、拿起湯匙,也是一種恩賜,否則,那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挫折,將會逐漸消耗作為一個人所應享有的尊重。
因此,早期療育除了以遲緩兒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外,還是遲緩兒童未來長大成人後,尊嚴地生活的手段。而且,當某些障礙產生不可回復的損害後,早期療育便成為擺脫天生不平等的途徑,成為遲緩兒未來能否自我實現的關鍵。
![]() |
![]()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約6至8%,由此可知,兒童發展遲緩並非屬於少數個案,而「及早」的早期療育往往能夠讓遲緩兒的症狀減輕,甚至不用進入所謂的特殊教育學校或班級。
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的最大差異在於,身心障礙兒童可能因其感官障礙或身體功能的限制,而產生發展遲緩現象,但是發展遲緩兒童則不一定具有不可恢復的生理障礙,且其問題通常可藉由改變不良因素而予以去除或改善。
雖然大部分的發展遲緩兒童仍與一般幼兒有明顯的差距,不過他們仍有趕上正常兒童的潛力與機會,若不及早透過適當的協助與療育,則最後有可能演變成身心障礙,此乃發展遲緩兒童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也是早期介入的主要原因。將發展遲緩年齡限於6歲以下,係因錯過黃金療育時機後,往往已經產生障礙。

透過良好的早期療育,遲緩兒將不必終身仰賴他人,在擁有自理能力後,也才有自我實現的可能。事實上,活得有尊嚴乃是遲緩兒童的心願,而早期療育乃是為了讓其未來活得尊嚴的手段。也就是說,唯有

因此,早期療育除了以遲緩兒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外,還是遲緩兒童未來長大成人後,尊嚴地生活的手段。而且,當某些障礙產生不可回復的損害後,早期療育便成為擺脫天生不平等的途徑,成為遲緩兒未來能否自我實現的關鍵。
默默行善 行善世界 連結世界
作者 3490地區土城社前社長PP Sumi洪俊傑
土城扶輪社的各位社友平時專精於各自的職業領域,同時對於國際扶輪的無論是社區服務到國際服務皆不遺餘力默默的貢獻出自身的力量而且不為人知。
先前的一封來自新加坡扶輪社2024-25年度總監提名人Shahul醫師的電郵豁然回想起本社參與了在2023年6月26日核可的GG2348472案與2024年5月29日核可的GG2348933案,這兩件由新加坡扶輪社主辦於印度實施,分別是印度3291地區Purulia社與3150地區Global Wizards社,附了這兩社實行計畫的全球獎助金捐贈儀式的照片與報導。

雖然本社參與的贊助金額不高,但是卻有著本社社友滿滿溫暖的愛心、跨越國界與距離貢獻於印度,而這同時計畫當中同為資金贊助社還有日本2730地區,也就是本社姐妹社的宮崎北社及同地區的鹿兒島南風社與日本2540地區的秋田大曲社、3310地區新加坡社、多個社與多個地區的參與,促使了本社除了姐妹社之外,進而更透過全球獎助金的因緣與全世界建立友誼的連結。這個用於基本教育與識字率向上及疾病預防與治療領域的全球獎助金,讓印度貧窮地區的學生及白內障患者可以享受到接近或等同先進國家的教育與眼科醫療的水準。
在土城社歷屆社長的帶領與社友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再加上非常寶貴的因緣,8年前開啟了與新加坡扶輪社的連結,特別是兩社社友彼此之間對於國際服務領域的認同,在當時還是新加坡社的Dr. Shahul前社長(2025-26年度3310地區總監)的詳細說明,本社有緣持續參與了新加坡社為主辦社或協辦社實施於印尼或是印度等第三國的全球獎助金的資金參與社,讓本社的社友溫暖的愛心貢獻於真正所需要的角落並且增加了與其他社或是地區的連結,也因此更促成了與姐妹社的參與,更因為本社的連結促使了日本其他地區也運用其地區的DDF或是社的捐贈而參與成為新加坡社的全球獎助金計畫資金參與社,成為善的連結與循環。
雖然只是微薄的善款,但是我們相信如此的拋磚引玉藉著我們扶輪社友的力量,讓我們的愛心與世界各社建立善的連結而在所需要的國度發光發熱。全球獎助金的計畫不是短暫一時的,而是持續不斷地,雖然我們的金額不大,但是相信我們每位社友默默的持續捐助行善,期待也期許廣結善緣進而增進世界和平。最後再次感謝土城社歷屆社長與社友們大家的拋磚引玉,讓本社溫暖的愛心傳達到印尼、印度,無遠弗屆與世界做連結,再次深深的感謝大家。
作者 3490地區土城社前社長PP Sumi洪俊傑
![]() |
![]() |
土城扶輪社的各位社友平時專精於各自的職業領域,同時對於國際扶輪的無論是社區服務到國際服務皆不遺餘力默默的貢獻出自身的力量而且不為人知。
先前的一封來自新加坡扶輪社2024-25年度總監提名人Shahul醫師的電郵豁然回想起本社參與了在2023年6月26日核可的GG2348472案與2024年5月29日核可的GG2348933案,這兩件由新加坡扶輪社主辦於印度實施,分別是印度3291地區Purulia社與3150地區Global Wizards社,附了這兩社實行計畫的全球獎助金捐贈儀式的照片與報導。


在土城社歷屆社長的帶領與社友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再加上非常寶貴的因緣,8年前開啟了與新加坡扶輪社的連結,特別是兩社社友彼此之間對於國際服務領域的認同,在當時還是新加坡社的Dr. Shahul前社長(2025-26年度3310地區總監)的詳細說明,本社有緣持續參與了新加坡社為主辦社或協辦社實施於印尼或是印度等第三國的全球獎助金的資金參與社,讓本社的社友溫暖的愛心貢獻於真正所需要的角落並且增加了與其他社或是地區的連結,也因此更促成了與姐妹社的參與,更因為本社的連結促使了日本其他地區也運用其地區的DDF或是社的捐贈而參與成為新加坡社的全球獎助金計畫資金參與社,成為善的連結與循環。
雖然只是微薄的善款,但是我們相信如此的拋磚引玉藉著我們扶輪社友的力量,讓我們的愛心與世界各社建立善的連結而在所需要的國度發光發熱。全球獎助金的計畫不是短暫一時的,而是持續不斷地,雖然我們的金額不大,但是相信我們每位社友默默的持續捐助行善,期待也期許廣結善緣進而增進世界和平。最後再次感謝土城社歷屆社長與社友們大家的拋磚引玉,讓本社溫暖的愛心傳達到印尼、印度,無遠弗屆與世界做連結,再次深深的感謝大家。
扶輪賦予力量:一位峇里島醫師在台灣長庚紀念醫院
顱顏中心轉化能力的研修之旅
作者 圖/文:印尼峇里島Dharma Yadnya Hospital醫師Yulan Permatasari
前言:本文作者是因參與所屬醫院及峇里島的努沙杜瓦(Bali Nusa Dua)扶輪社合作辦理的扶輪全球獎助金專案派遣至台灣的受訓醫師,期望回國後能提升當地及附近島嶼的唇顎裂兒童醫療品質,精進改變人生的唇顎裂醫術。此段因緣乃是2019年8月間,當時擔任永久基金/巨額捐獻顧問(E/MGA),現為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TRF Trustee)的洪清暉前總監,因其長期擔任CADRE,專職於醫療專業受扶輪基金會派任,前往當地查訪專案 GG 1864795 「唇顎裂患者手術治療案」,作期中視察當地唇顎裂患者手術治療情形(請參見2019年11月台灣扶輪月刊「從國際扶輪基金會技術顧問幹部團的角色看全球獎助金案」一文),結識當地扶輪社友,並在訪查的回饋會議上,基於台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於唇顎裂治療頗負盛名且長期培訓世界各地醫師,進而建議在下次申辦的全球獎助金案中可納入VTT,派遣當地醫師來台受訓,學習更專業的技能與知識,獲得主辦扶輪社採納。作者便是因此成為當地第二位被選派到林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研修的醫師。她在研修期間獲得Trustee Frank與板橋西區扶輪社的熱情接待並與她保持聯繫,關注訓練情況。近日這位Yulan Permatasari醫師受訓完畢返國之前,為她送行並邀稿分享以下扶輪基金會發揮影響力的有趣故事。原文以英文撰寫,經本刊編譯成中文。原文請參見文章末尾的QR Code。
在台灣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的研修經歷,是我醫學生涯中最具轉化力量且最有價值的篇章之一。這次研修讓我能夠沉浸於多學科協作的顱顏疾病治療方法,並向世界知名的專家學習。我在此期間獲得的知識與技能,不僅塑造了我在專業上的成長,也拓展了我對患者照護的視角,以及擴展我對醫療作業中整合應用先進技術的理解。
這趟旅程始於峇里努沙杜瓦扶輪社辦理的一項兔唇與顎裂手術全球獎助金專案,手術地點設於我的工作單位峇里島的Dharma Yadnya醫院。該專案旨在為患有兔唇與顎裂的兒童提供迫切需要的手術及後續照護,這個先天性疾病對全球數千名兒童產生影響。儘管面對諸多挑戰,計畫初期的成功已讓人深感欣慰。然而,我們很快明白,若要提供全面且可持續的治療,還需要更專業的技能與知識。因此,峇里努沙杜瓦扶輪社在專案中納入了外科醫師培訓的環節,而我便因此被選派至長庚紀念醫院接受研修。這次研修計畫得到了峇里島扶輪社的資金支持,以及位於芝加哥的扶輪基金會的贊助,使我能夠接受先進的訓練,並將所學帶回峇里島,以進一步提升該唇顎裂專案。
長庚紀念醫院位於台灣林口,是亞洲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醫院之一。其顱顏中心在治療先天畸形、創傷後修復以及因癌症導致的顏面畸形等各類複雜的顱顏疾病方面享譽全球。長庚醫院在尖端研究、頂級外科技術以及綜合患者照護方面的卓越聲譽,使其成為顱顏外科專門訓練的理想聖地。
我對長庚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照護理念留下深刻印象。顱顏中心營造了一個協作環境,整合整形外科、齒顎矯正、語言治療及心理學等多個專業領域,為患者提供全面治療。這種跨學科合作模式是我此次進修最寶貴的收穫之一。
在顱顏中心研修期間,我參與了各類複雜的手術,包括兔唇與顎裂修復手術、正顎手術、顱骨重建等。每一次手術都讓我深刻體會到,醫療工作對患者生活的重大影響。我還有幸參與術前評估及術後照護,親身見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整體轉變經歷。
長庚的外科醫師們慷慨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我學到了許多過去只能從書本上讀到的高端手術技巧,並且在他們的指導下獲得了寶貴的親手實作機會。我最欣賞的,是他們對患者安全、手術精確度及美觀效果的高度重視,而這正是顱顏外科的核心價值之一。
另一項重要的學習是對兔唇與顎裂患者長期照護的關注。在長庚,患者的治療並不止於手術,而是會被持續追蹤多年,以監測語言發展、顏面生長及心理健康狀況。這種持續性的照護模式,確保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能獲得必要的支持。
長庚紀念醫院在醫學技術應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在此次進修期間,我接觸到最新的成像技術,如3D顏面掃描與虛擬手術規劃,這些技術使術前規劃更加精確,進而提高手術成果。醫院對新技術的積極運用,確保了我能夠持續學習該領域的最新進展。
進修的研究部分同樣豐富且具啟發性。顱顏中心持續進行臨床與轉譯研究,致力於改進手術技術、提升患者治療效果,並深入探討顱顏疾病的相關知識。研究範圍涵蓋兔唇與顎裂管理、術後生活品質評估等,這些研究幫助我更深入理解顱顏醫療的科學準則。
台灣是一個文化豐富且熱情友善的國家,我在這段時間不僅專業上獲得成長,也讓我在個人層面受益匪淺。我有機會探索這座美麗的島嶼,品嚐當地美食,並與當地社區互動。台灣人民的友善與熱情,讓這段經歷更加難忘。特別感謝板橋西區社的熱情接待,並邀請我參加他們的週年慶典。能夠有機會參與這樣的重要時刻並認識這群奉獻及啟迪人心的人士,我深感榮幸,並由衷感謝他們的慷慨支持與善心。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的經驗在我作為醫生方面的成長也獲得助益。我在長庚的研修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就是我有幸與多元的研究參與者一起工作。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醫界同行齊聚一堂,共同學習、交流。這個由充滿熱情的個人組成的社群,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經驗和背景,豐富了我的學習之旅。我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認識了影響他們看待和處理醫療保健方式的文化細微差別。
回顧我在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的研修經歷,我可以自信地說,這不僅加深了我對顱顏外科的熱情,而且增強了我致力於改善面部和顱骨複雜疾病患者生活的決心。我所獲得的知識、所掌握的技能以及與同事和患者建立的關係將在未來幾年繼續影響我的實踐。隨著我職業生涯的進步,我將運用在長庚學到的寶貴經驗,為我的病人提供最好的照護。
我現在習得了先進的手術技術,可以為唇顎裂兒童提供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除了技術技能之外,研修獎助金還強調了多學科方法對患者護理的重要性 ―― 我渴望在峇里島實施這一點。我與牙齒矯正醫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學家和其他專家的合作對於提升我們在峇里島提供的整體護理至關重要。透過在計畫中培養類似的協作方式,我相信我們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並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長期照護。我還計畫實施一個更結構化的追蹤計畫,以追蹤患者多年來的進展。這將確保及時干預,包括任何額外的手術,並為我們的患者提供健康和充實生活的最佳機會。
我非常感謝峇里島努沙杜瓦社和扶輪基金會提供我這次機會。這次經歷不僅提高了我的臨床技能,也讓我與來自世界各地熱情的醫療專業人士建立了人脈連結。我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術將繼續加強峇里島正在進行的唇顎裂項目,改善對有需要的兒童的照護。它也加深了我對全球健康的承諾並強調了醫學合作的變革力量。我很高興能夠將這些經驗帶回來並產生持久的影響。這次研修獎助金也有力地提醒了我們醫療保健的全球性。透過分享經驗和相互學習,我們建立了持久的連結,將在獎助金結束後繼續影響我們的工作。我期待維持這些關係並繼續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研修同事合作。
總而言之,我在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度過的時光,在峇里島努沙杜瓦扶輪社和扶輪基金會的支持下,無疑是一次蛻變。它不僅為我提供了提升技術專長的機會,也讓我成為致力於改善顱顏疾病患者生活的社群的一員。對於任何有抱負的顱顏外科醫生或醫療專業人士來說,該獎助金提供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學習、成長和在醫療保健領域產生有意義影響的機會。我非常感謝扶輪為我提供這次體驗,並感謝他們持續致力於提升全球醫療保健水準。透過他們的經濟援助和對全球衛生倡議的承諾,我能夠全心投入唇顎裂專案中,而不必擔心旅行、住宿或生活費用。扶輪的支持不僅使這次獎助金成為可能,而且還使我有機會與致力於改善全球患者護理的國際醫療專業人員網絡建立連結。他們對我專業發展的投資對峇里島兒童的生活產生了直接而有意義的影響。憑藉先進的技能和新的目標感,我正重返該專案並做出更有效的貢獻。扶輪致力於全球衛生和社區服務,增強了我在顱顏外科的專業知識,擴大了唇顎裂計畫的影響力,使我們能夠為更多需要幫助的兒童提供服務。他們對跨文化交流與合作力量的信念為我提供了對顱
顏外科手術全球影響的寶貴見解。
峇里島努沙杜瓦扶輪社的唇顎裂計畫1994年起持續進行辦理,至今已為峇里島及其周邊島嶼的貧困兒童提供了超過2,500例免費手術。
任何有興趣參與這項改變生活的服務計畫的人,請隨時聯繫峇里島努沙杜瓦扶輪社以獲取更多資訊:president@rotarybali.org
顱顏中心轉化能力的研修之旅
作者 圖/文:印尼峇里島Dharma Yadnya Hospital醫師Yulan Permatasari


這趟旅程始於峇里努沙杜瓦扶輪社辦理的一項兔唇與顎裂手術全球獎助金專案,手術地點設於我的工作單位峇里島的Dharma Yadnya醫院。該專案旨在為患有兔唇與顎裂的兒童提供迫切需要的手術及後續照護,這個先天性疾病對全球數千名兒童產生影響。儘管面對諸多挑戰,計畫初期的成功已讓人深感欣慰。然而,我們很快明白,若要提供全面且可持續的治療,還需要更專業的技能與知識。因此,峇里努沙杜瓦扶輪社在專案中納入了外科醫師培訓的環節,而我便因此被選派至長庚紀念醫院接受研修。這次研修計畫得到了峇里島扶輪社的資金支持,以及位於芝加哥的扶輪基金會的贊助,使我能夠接受先進的訓練,並將所學帶回峇里島,以進一步提升該唇顎裂專案。
長庚紀念醫院位於台灣林口,是亞洲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醫院之一。其顱顏中心在治療先天畸形、創傷後修復以及因癌症導致的顏面畸形等各類複雜的顱顏疾病方面享譽全球。長庚醫院在尖端研究、頂級外科技術以及綜合患者照護方面的卓越聲譽,使其成為顱顏外科專門訓練的理想聖地。
我對長庚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照護理念留下深刻印象。顱顏中心營造了一個協作環境,整合整形外科、齒顎矯正、語言治療及心理學等多個專業領域,為患者提供全面治療。這種跨學科合作模式是我此次進修最寶貴的收穫之一。
在顱顏中心研修期間,我參與了各類複雜的手術,包括兔唇與顎裂修復手術、正顎手術、顱骨重建等。每一次手術都讓我深刻體會到,醫療工作對患者生活的重大影響。我還有幸參與術前評估及術後照護,親身見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整體轉變經歷。
長庚的外科醫師們慷慨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我學到了許多過去只能從書本上讀到的高端手術技巧,並且在他們的指導下獲得了寶貴的親手實作機會。我最欣賞的,是他們對患者安全、手術精確度及美觀效果的高度重視,而這正是顱顏外科的核心價值之一。
另一項重要的學習是對兔唇與顎裂患者長期照護的關注。在長庚,患者的治療並不止於手術,而是會被持續追蹤多年,以監測語言發展、顏面生長及心理健康狀況。這種持續性的照護模式,確保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能獲得必要的支持。

進修的研究部分同樣豐富且具啟發性。顱顏中心持續進行臨床與轉譯研究,致力於改進手術技術、提升患者治療效果,並深入探討顱顏疾病的相關知識。研究範圍涵蓋兔唇與顎裂管理、術後生活品質評估等,這些研究幫助我更深入理解顱顏醫療的科學準則。
台灣是一個文化豐富且熱情友善的國家,我在這段時間不僅專業上獲得成長,也讓我在個人層面受益匪淺。我有機會探索這座美麗的島嶼,品嚐當地美食,並與當地社區互動。台灣人民的友善與熱情,讓這段經歷更加難忘。特別感謝板橋西區社的熱情接待,並邀請我參加他們的週年慶典。能夠有機會參與這樣的重要時刻並認識這群奉獻及啟迪人心的人士,我深感榮幸,並由衷感謝他們的慷慨支持與善心。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的經驗在我作為醫生方面的成長也獲得助益。我在長庚的研修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就是我有幸與多元的研究參與者一起工作。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醫界同行齊聚一堂,共同學習、交流。這個由充滿熱情的個人組成的社群,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經驗和背景,豐富了我的學習之旅。我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認識了影響他們看待和處理醫療保健方式的文化細微差別。

我現在習得了先進的手術技術,可以為唇顎裂兒童提供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除了技術技能之外,研修獎助金還強調了多學科方法對患者護理的重要性 ―― 我渴望在峇里島實施這一點。我與牙齒矯正醫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學家和其他專家的合作對於提升我們在峇里島提供的整體護理至關重要。透過在計畫中培養類似的協作方式,我相信我們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並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長期照護。我還計畫實施一個更結構化的追蹤計畫,以追蹤患者多年來的進展。這將確保及時干預,包括任何額外的手術,並為我們的患者提供健康和充實生活的最佳機會。
我非常感謝峇里島努沙杜瓦社和扶輪基金會提供我這次機會。這次經歷不僅提高了我的臨床技能,也讓我與來自世界各地熱情的醫療專業人士建立了人脈連結。我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術將繼續加強峇里島正在進行的唇顎裂項目,改善對有需要的兒童的照護。它也加深了我對全球健康的承諾並強調了醫學合作的變革力量。我很高興能夠將這些經驗帶回來並產生持久的影響。這次研修獎助金也有力地提醒了我們醫療保健的全球性。透過分享經驗和相互學習,我們建立了持久的連結,將在獎助金結束後繼續影響我們的工作。我期待維持這些關係並繼續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研修同事合作。
總而言之,我在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度過的時光,在峇里島努沙杜瓦扶輪社和扶輪基金會的支持下,無疑是一次蛻變。它不僅為我提供了提升技術專長的機會,也讓我成為致力於改善顱顏疾病患者生活的社群的一員。對於任何有抱負的顱顏外科醫生或醫療專業人士來說,該獎助金提供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學習、成長和在醫療保健領域產生有意義影響的機會。我非常感謝扶輪為我提供這次體驗,並感謝他們持續致力於提升全球醫療保健水準。透過他們的經濟援助和對全球衛生倡議的承諾,我能夠全心投入唇顎裂專案中,而不必擔心旅行、住宿或生活費用。扶輪的支持不僅使這次獎助金成為可能,而且還使我有機會與致力於改善全球患者護理的國際醫療專業人員網絡建立連結。他們對我專業發展的投資對峇里島兒童的生活產生了直接而有意義的影響。憑藉先進的技能和新的目標感,我正重返該專案並做出更有效的貢獻。扶輪致力於全球衛生和社區服務,增強了我在顱顏外科的專業知識,擴大了唇顎裂計畫的影響力,使我們能夠為更多需要幫助的兒童提供服務。他們對跨文化交流與合作力量的信念為我提供了對顱

峇里島努沙杜瓦扶輪社的唇顎裂計畫1994年起持續進行辦理,至今已為峇里島及其周邊島嶼的貧困兒童提供了超過2,500例免費手術。
任何有興趣參與這項改變生活的服務計畫的人,請隨時聯繫峇里島努沙杜瓦扶輪社以獲取更多資訊:president@rotarybali.org
國際社區服務:
「非洲馬拉威鑿井」水資源服務計畫
作者 高雄社Jackie施富川
馬拉威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國土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萬人,國際評比上都是名列全世界最落後國家之一,曾經是我們的邦交國,於2008年與中華民國斷交。高雄扶輪社有鑑於馬拉威居民的現況,於2023年初就開始進行鑿井計畫的規劃,希望可以透過台灣極富愛心的扶輪社友善心,幫助馬拉威居民創造健康飲水的機會,也由於本社施鴻森社友在馬拉威經商將近20年,每年也都會在馬拉威數個月的時間,非常瞭解當地的實際現況,並且也願意投入時間及精力在鑿井計畫的執行,將有效避免工程延宕或是施工品質不佳的問題。
落實社區需求調查
此次本社捐贈水井的村莊位於馬拉威的北部奇蒂帕縣(Chitipa District),是一個鄰近坦尚尼亞及尚比亞邊界的都市,距離首都里隆威有800公里遠,距離馬拉威湖也將近100公里,在水源的取得上,通常是在鄰近的小溪或是積水的水窪中取用,除了有嚴重人畜共用水源的問題之外,往往在旱季就會面臨無水可用,雨季會有水源與糞水混和的問題,當地將近九成的家戶都是使用未受保護的水源,居民常常會有腹瀉、痢疾和霍亂的問題,導致居民平均壽命僅有45歲,而且婦女與孩童往往需要每天走2-4小時才能取得水源,嚴重影響學生就學,取水途中也易受到性暴力的問題,水源取得的水質也是堪慮。
正式發起馬拉威鑿井計畫
計畫發起人之一的本社2023-24年度社長陳梧桐,也是擔任70屆大屆的社長,他有感於社友施鴻森Coffee提到馬拉威的現況,深知馬拉威居民的飲水問題是直接影響居民的健康及平均壽命,透過鑿井計畫的發起要來守護當地居民的健康,每一口井將能守護3,000-4,000位當地村莊的居民,此次計畫募集約300萬台幣,協助提供18口井,每口井預計提供給2-3個村莊取水使用,預計可以幫助到五萬多位居民。這一次非常感謝許多扶輪社友可以共襄盛舉,在本社的號召下,包含賴寳禾前總監IPDG PH Lai、蔡東賢前總監RRFC Daniel、李素鳳前總監PDG Charming、邱崑和前總監PDG Kent及友社前社長、社友們的大力支持與出錢出力,才有機會讓這個計畫可以啟動,也由於施鴻森社友願意在當地執行與監工,這個計畫才有辦法落實,並且兼顧施工品質與費用的撙節,把大家的善心捐款可以獲得最妥善的利用。
尋找最佳的合作對象
馬拉威距離台灣有一萬多公里,搭飛機除了要轉機好幾次之外,還需要從機場開車800公里才能抵達(沒有高速公路)Chitipa縣,如果要讓這個計畫能夠順利進行,就必須要在當地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並且是可信賴的合作夥伴,否則極可能讓社友的捐款因為落後國家的貪污而浪費,甚至一事無成。經過多番的考量及理事會的決議支持,遂於馬拉威Chitipa縣邀集當地的熱心人士,籌組新的扶輪社,命名為 Rotary club of Chitipa。希望透過本社的輔導及資源的引進,讓Chitipa扶輪社可以在地服務當地的居民,藉由水資源的改善及後續醫療、教育、經濟改善的相關計畫,來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並且提高當地村民的平均壽命。同時由於水井的建置,未來也將會改變該村莊的生態,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因為取水便利的因素而移居此處聚集,也將會讓這個村莊越來越蓬勃發展。
募款很容易,鑿井過程有很多「眉角」
在馬拉威的村莊有時候也會看到許多廢棄的水井,水井廢棄的原因很多,大多是缺乏妥善的維護,導致泵浦無法抽到水,當然還是有某些荒廢的原因是採用劣質的材料。所以我們在當地採買各項資材時,也都非常的用心挑選,這次工程會用到的水泥磚、礫石及砂石,為了買品質比較好的材料,特別開著卡車跑到兩百公里外的城市採購,買到的礫石及砂石比較乾淨也比較大一點,一切準備就緒後就整隊出發前往到各個村莊鑿井。
在當地的鑿井工作必須要考慮許多現實面的問題,包含如何確保能鑿到乾淨的水源,所以我們對每一口井的要求都必須要鑿到第三層的水文,深度大約都是達到60米的深度,確保未來20-30年都會有乾淨的水源可以取用。我們也與當地村莊的酋長與村長合作,除了取得合法的土地使用權之外,在每一口井設置完成後,就會在當地成立由村長及居民組成的管理委員會,協助後續的維護及管理,讓每一口井都可以獲得妥善的保護以延長使用的年限。針對水質的部分,我們也與當地政府合作,委託水資源部協助安排技術人員前往檢測,後續也將由各個水井的管理委員會定期送檢,以確保取得的水源是可以安全飲用的。
由於馬拉威通貨膨脹的問題,除了水井的資材取得不易,而且鑿井的村莊地處偏遠,常常需要等候材料從都市運來的時間,更嚴重的問題是「沒有柴油」。由於通膨問題嚴重,很多原物料都會有囤積的問題,除了價格越來越貴之外,甚至會有錢買不到柴油,導致車輛無油可用動彈不得、鑿井設備沒有柴油來啟動,通常這時候就需要到更遠的加油站甚至黑市去買柴油。
令人興奮的時刻終於到來
當鑿井團隊進入村莊的時候,當地的村民就會聚集,並且由當地的巫師帶領村民及工作團隊一起禱告,祈求工程可以順利進行,當機具鑿到乾淨的水源從水管噴出水來的時候,當地民眾及小朋友們會以歌舞來表達對台灣的感謝,口中唱著「Thank You Taiwan」,也同時以當地的傳統舞蹈表現出內心的快樂,更特別的是連鑿井工人們都很開心一起共舞著,雖然台灣的社友沒有在現場,但是都能透過傳回來的影片感受到當地民眾的歡愉。
讓全世界都感動的服務計畫
當鑿井團隊到第七個村莊進行工程時,這時候來了4位小女生,他們是從前一天的第六個村莊徒步走了將近10公里來到這裡,特別帶著水果要來感謝高雄扶輪社及鑿井團隊在前一天幫他們鑿了一口井給他們使用,讓團隊成員都覺得很感動,讓大家更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馬拉威國會及Chitipa縣縣長為了表達對本社及台灣扶輪社友的感謝,特別請社友Coffee將國會及Chitipa縣長的感謝狀帶回台灣頒發給協助此計畫的扶輪社友及民間的贊助友人,馬拉威執政黨的總統也特別提供了以他自己為肖像的圍巾來致贈給高雄社,本社也舉辦成果報告暨感恩餐會來對大家表達感謝。非洲D9210的地區總監Tom Kamwendo於2024年12月15日親自帶領地區團隊到Chitipa縣視察此次的鑿井計畫,對於此計畫給予大力的讚揚,並且將Chitipa扶輪社與高雄扶輪社合作的計畫評定為最佳服務,並承諾未來Chitipa扶輪社提出全球獎助金計畫時,將會提供所有必要的協助,期盼有更多的扶輪資源投入,來協助當地居民改善生活。本社也將持續關注非洲馬拉威的現況,適時的給予必要的協助,也歡迎其他友社有興趣參與的,都可以隨時與我們聯絡,大家一起行善天下,讓扶輪的光可以照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非洲馬拉威鑿井」水資源服務計畫
作者 高雄社Jackie施富川


此次本社捐贈水井的村莊位於馬拉威的北部奇蒂帕縣(Chitipa District),是一個鄰近坦尚尼亞及尚比亞邊界的都市,距離首都里隆威有800公里遠,距離馬拉威湖也將近100公里,在水源的取得上,通常是在鄰近的小溪或是積水的水窪中取用,除了有嚴重人畜共用水源的問題之外,往往在旱季就會面臨無水可用,雨季會有水源與糞水混和的問題,當地將近九成的家戶都是使用未受保護的水源,居民常常會有腹瀉、痢疾和霍亂的問題,導致居民平均壽命僅有45歲,而且婦女與孩童往往需要每天走2-4小時才能取得水源,嚴重影響學生就學,取水途中也易受到性暴力的問題,水源取得的水質也是堪慮。

計畫發起人之一的本社2023-24年度社長陳梧桐,也是擔任70屆大屆的社長,他有感於社友施鴻森Coffee提到馬拉威的現況,深知馬拉威居民的飲水問題是直接影響居民的健康及平均壽命,透過鑿井計畫的發起要來守護當地居民的健康,每一口井將能守護3,000-4,000位當地村莊的居民,此次計畫募集約300萬台幣,協助提供18口井,每口井預計提供給2-3個村莊取水使用,預計可以幫助到五萬多位居民。這一次非常感謝許多扶輪社友可以共襄盛舉,在本社的號召下,包含賴寳禾前總監IPDG PH Lai、蔡東賢前總監RRFC Daniel、李素鳳前總監PDG Charming、邱崑和前總監PDG Kent及友社前社長、社友們的大力支持與出錢出力,才有機會讓這個計畫可以啟動,也由於施鴻森社友願意在當地執行與監工,這個計畫才有辦法落實,並且兼顧施工品質與費用的撙節,把大家的善心捐款可以獲得最妥善的利用。
尋找最佳的合作對象

募款很容易,鑿井過程有很多「眉角」
在馬拉威的村莊有時候也會看到許多廢棄的水井,水井廢棄的原因很多,大多是缺乏妥善的維護,導致泵浦無法抽到水,當然還是有某些荒廢的原因是採用劣質的材料。所以我們在當地採買各項資材時,也都非常的用心挑選,這次工程會用到的水泥磚、礫石及砂石,為了買品質比較好的材料,特別開著卡車跑到兩百公里外的城市採購,買到的礫石及砂石比較乾淨也比較大一點,一切準備就緒後就整隊出發前往到各個村莊鑿井。
在當地的鑿井工作必須要考慮許多現實面的問題,包含如何確保能鑿到乾淨的水源,所以我們對每一口井的要求都必須要鑿到第三層的水文,深度大約都是達到60米的深度,確保未來20-30年都會有乾淨的水源可以取用。我們也與當地村莊的酋長與村長合作,除了取得合法的土地使用權之外,在每一口井設置完成後,就會在當地成立由村長及居民組成的管理委員會,協助後續的維護及管理,讓每一口井都可以獲得妥善的保護以延長使用的年限。針對水質的部分,我們也與當地政府合作,委託水資源部協助安排技術人員前往檢測,後續也將由各個水井的管理委員會定期送檢,以確保取得的水源是可以安全飲用的。
由於馬拉威通貨膨脹的問題,除了水井的資材取得不易,而且鑿井的村莊地處偏遠,常常需要等候材料從都市運來的時間,更嚴重的問題是「沒有柴油」。由於通膨問題嚴重,很多原物料都會有囤積的問題,除了價格越來越貴之外,甚至會有錢買不到柴油,導致車輛無油可用動彈不得、鑿井設備沒有柴油來啟動,通常這時候就需要到更遠的加油站甚至黑市去買柴油。

當鑿井團隊進入村莊的時候,當地的村民就會聚集,並且由當地的巫師帶領村民及工作團隊一起禱告,祈求工程可以順利進行,當機具鑿到乾淨的水源從水管噴出水來的時候,當地民眾及小朋友們會以歌舞來表達對台灣的感謝,口中唱著「Thank You Taiwan」,也同時以當地的傳統舞蹈表現出內心的快樂,更特別的是連鑿井工人們都很開心一起共舞著,雖然台灣的社友沒有在現場,但是都能透過傳回來的影片感受到當地民眾的歡愉。
讓全世界都感動的服務計畫
當鑿井團隊到第七個村莊進行工程時,這時候來了4位小女生,他們是從前一天的第六個村莊徒步走了將近10公里來到這裡,特別帶著水果要來感謝高雄扶輪社及鑿井團隊在前一天幫他們鑿了一口井給他們使用,讓團隊成員都覺得很感動,讓大家更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馬拉威國會及Chitipa縣縣長為了表達對本社及台灣扶輪社友的感謝,特別請社友Coffee將國會及Chitipa縣長的感謝狀帶回台灣頒發給協助此計畫的扶輪社友及民間的贊助友人,馬拉威執政黨的總統也特別提供了以他自己為肖像的圍巾來致贈給高雄社,本社也舉辦成果報告暨感恩餐會來對大家表達感謝。非洲D9210的地區總監Tom Kamwendo於2024年12月15日親自帶領地區團隊到Chitipa縣視察此次的鑿井計畫,對於此計畫給予大力的讚揚,並且將Chitipa扶輪社與高雄扶輪社合作的計畫評定為最佳服務,並承諾未來Chitipa扶輪社提出全球獎助金計畫時,將會提供所有必要的協助,期盼有更多的扶輪資源投入,來協助當地居民改善生活。本社也將持續關注非洲馬拉威的現況,適時的給予必要的協助,也歡迎其他友社有興趣參與的,都可以隨時與我們聯絡,大家一起行善天下,讓扶輪的光可以照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啟燃感動 捐獻扶輪基金 促動國際服務
一位良醫從醫療到人道關懷的奉獻價值
作者 台灣扶輪月刊特約記者 台北旭東網路社CP Charles簡郁峰
專訪扶輪基金會 AKS Foundation Circle會員顏精華前社長
他是出生於台中海線的神經外科醫生,這一生只參與過醫師公會和扶輪社兩個領域的社團,他怎麼看懂扶輪基金行善天下的深層價值?行醫50年,看過無數重病,以醫病救人為職志,許自己是個良醫,他不富有,生活自律簡樸,願意持續以捐獻支持扶輪基金會,為改變世界和轉動社區更美好而效力,他是顏精華。
出生台中海線鄉下孩子行醫者
出生在台中梧棲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顏精華PP Brain,畢業後先在台中港區海線沙鹿的光田醫院外科服務,後赴台北三軍總醫院訓練神經外科,前衛生署署長施純仁倡議從外科之外要建立次專科,遂和同學邱文達(首任衛福部部長),同赴日本學習世界級的顯微神經外科,8年取得博士學位。
現為台中烏日林新醫院脊椎外科主任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媒體稱「名醫」 許自己是個「良醫」
顏精華認為家庭中有人學醫,遇到疾病醫療問題時比較不會慌張,強調自己當醫生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視病如親,待人如己。
除了三總和亞東的服務經歷,其他時間都在「偏鄉」醫院服務,習慣了半夜有急診值班或是突發事件趕忙從家裡趕到醫院。
醫療現場的感動與行動
行醫至今50年,醫療現場的感動與行動講不完,他分享了一個近期的案例。
去年8月有一位開過4次腦,幾乎被判定為植物人的40幾歲病人,轉到他現在服務的烏日林新醫院呼吸病房,已婚,兩個孩子還小,家屬懇求顏精華要想辦法救他。
他一心想應該還有機會,只想救人,加上一向喜歡挑戰困難的性格,最後還是接手醫療工作,針對腦部執行兩個項目手術,他想過「會不會自己這麼努力還是沒辦法改善?」結果情況出奇的好轉,與死神搏鬥21天,轉到普通病房,也沒有用呼吸器和氧氣,甚至手已經會動會舉起,會翻身,甚至可以扶到輪椅做復健。
去年11月他獲中華民國醫師公會頒發的行醫50年績優獎,雖感榮耀,當下他想到自己還能於醫療線上付出貢獻,就很感恩。還希望可以繼續服務5年、10年。
他有感而發回顧自己行醫50年來,不論身分,不分貧富,都盡力救治,沒有差別。也深感「真的是惡性循環,經濟愈不好,病情愈嚴重。」這也讓顏精華發心,要在醫療上及扶輪行善服務上,盡一分心力!他還寫到:「我並不富有」、「永不放棄」。淡淡的幾句話,我們探索到一位醫者心的方向與哲思。
加入扶輪以「醫生」角色職業服務 為社友效力
顏精華醫師是很執著的人,他就是對扶輪社的創辦精神與行善天下理念相當認同與肯定,一路走來堅定參與和付出貢獻。
平常醫院工作忙碌的顏精華怎麼會加入扶輪社?1996年46歲在彰化秀傳醫院服務,受夫人高中同學的先生力邀,顏精華正式加入台中東區扶輪社,也因著神經外科醫師的職業,取了一個扶輪暱稱「Brain」沿用至今。
當時台中東區社沒有「醫生」這個職業分類,顏精華成為社友及家人的醫療諮詢對象。
看見扶輪的價值 熱心參與國際義診
顏精華加入扶輪社之後將社友當作服務對象,社友或社友家人有需要醫療服務,他都盡力效力。當時的國際扶輪3460時代就有國際義診關懷服務,每年有當屆總監帶團到很多國家義診,他一直都是醫療團一員。
入社時在彰化秀傳醫院服務,後來北上到亞東醫院服務,他開玩笑說,「能夠趕回台中開例會就不錯了!」所以入社19年後,才在2015-16年度接任社長。
2010年5月4日開始捐贈保羅‧哈里斯獎章(首捐紀錄美金1,000元)。
很多資深社普遍認為扶輪基金都是捐到國外的,但最近10年來這現象已經有改變。所以台中地區的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捐款也是全台扶輪地區居首。
當社長開始捐巨額捐獻啟燃感動 AKS持續捐獻
直到2015-16年擔任社長後從各項訓練與參與觀察中更進入狀況,逐漸明白瞭解扶輪基金的重要性。擔任社長年度就捐巨額捐獻(1萬美金),一旁的夫人笑稱當時並不知情原來是他的中山醫學大學學長,也是前總監林伯龍 PDG Doctor鼓勵他做此捐贈,就陸續開啟此後他對扶輪基金大筆捐獻的引發。
2016-17年度台中東區社的社友有意願擔任地區總監,邀請他捐贈扶輪基金,他特別關注到有「AKS」這個項目,而且那時全台灣捐贈紀錄不到60人。
他笑稱「自己來捐看看AKS(25萬美金|Level 1 Trustee Circle|美金$250,000-499,999)」,現在回憶起來覺得自己很大膽,沒有危機意識,只是覺得自己還在醫療線上,承諾捐贈AKS,分期5年繳交,首筆5萬美元捐贈(國際扶輪登錄的捐贈紀錄,2017年5月14日AKS)。
2017年9月國際扶輪基金會芝加哥總部入會典禮。他帶著夫人一起到美國國際扶輪總部受獎,看著照片掛在國際扶輪總部17樓的阿奇‧柯藍夫(Arch .C. Klumph)大廳備感尊榮,當年首位台灣人的國際扶輪社長黃其光Gary Huang擔任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Trustee),在入會典禮後宴請幾位台灣新科AKS會員伉儷,發表入會感想,他當下提問:「AKS有分好幾級,但入會典禮就一次,如果有人捐第二、三次,甚至更多,扶輪基金會有什麼表彰鼓勵?」的問題,當下黃其光Gary Huang眼睛一亮,發現這顯然是個好主意,覺得值得推動,但是也希望他這位提議人能夠繼續朝AKS Level 2(Trustee Chair Circle|美金500,000-999,999)捐獻支持,他一度思考是否一定要捐Level 2,隨行的夫人當時問「還要繼續捐啊?」但想到扶輪基金行善天下的意義,他當下首肯(2018年9月承諾捐贈,2021-22年完成捐贈)。
夫人賴淑芬回憶,當初顏精華捐第一次AKS時,欣逢扶輪基金百週年紀念,當時鼓勵以家庭參與,所以就讓曾在美國加入扶青社的女兒也同在冠名行列,當年承諾捐贈簽完約之後就先捐5萬美元,夫人怕先生只是個醫生,非大企業家,不知道5年能否捐完,希望顏精華有錢就捐掉,不要分期,隔年就將餘款20萬美元捐完,完成一件事,心情也會比較輕鬆。
夫人也雖然在採訪中流露點小抱怨「捐這麼大筆的錢怎麼沒有和她充分商量?當時她也聽不懂到底要捐什麼。」但她明白先生執著堅定,要做一件(大)事之前一定充分思考過,從一路以來的相夫教子愛相隨,感受她對先生的尊重和夫妻鶼鰈情深。
有人以為他們家財萬貫,否則怎能捐了兩次AKS。顏精華表示,自己不是企業家或是有錢人,而是辛苦工作,收入固定比例會捐給扶輪基金,捐款累積就是這樣的來由。「這也是我的興趣,我一輩子就想做自己熱愛的事 —— 當醫生與行善。」
生活自律節儉,一股傻勁對扶輪基金的感動持續捐款
談到為何要繼續捐獻?其實就是對扶輪基金的感動。顏精華表示參加國際年會時看到一本書《DOING GOOD IN THE WORLD》,瞭解到Arch Klumph 這位前國際扶輪社長1917年才倡議要開始有「扶輪基金」可以對世界做更多有意義的貢獻,對於能在扶輪基金百週年時完成捐款,而且可以讓家庭成員冠名,如今點入扶輪基金會AKS捐獻網頁,有他們夫妻和女兒的合照,讓他感受到榮耀。
捐完AKS Trustee Chair Circle,地區總監都希望顏精華能繼續支持,那時他已瞭解扶輪基金有很多項目都可以累積(不管在永久基金、年度基金、根除小兒麻痺基金、世界基金…),所以這幾年他陸續捐獻,也在地區或各社發起的全球獎助金計畫(G.G.)中用自己捐獻的扶輪基金配合台北元宇宙社讓一位台灣學生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夫人說,「他對喜歡讀書與追求學問的孩子就想多給予鼓勵」,這位學生的回函也感受他對扶輪的感激心情。
2021-22年捐完AKS Trustee Chair Circle後就比較少對外捐贈,2023-24年又捐了2.5萬冠名和平基金,支持國際扶輪舉辦和平論壇,受邀擔任9地帶榮譽和平推廣大使,後來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洪清暉PDG Frank及扶輪基金會經理Eric鼓勵朝Foundation Circle(百萬美金)承諾,獲得2024年扶輪基金會有功服務獎,受邀到芝加哥總部參加入會典禮和表彰大會。今年3月13日到3月21日獲邀參加TRF Trustee chair Mark and Gay Maloney 帶領的義大利扶輪基金訪視團隊。
前進不丹神秘國度的醫療服務與人道關懷
國際扶輪3461地區的國際義診多在東南亞國家(緬甸、柬埔寨、菲律賓),顏精華2018-19年度接任地區國際義診服務任務,不少社友跟他反映可否找一個不一樣的國家和區域來執行,其實顏精華之前就有在關注不丹的資訊。顏精華和賴淑芬伉儷和委員會小組一年去兩次探路,走訪之後的感想是「不丹人怎麼會是一個幸福國度?」不丹當地唯一的扶輪社是「廷布(Thimphu)扶輪社」。發現因不丹位於高原寒冷,從小不管男女老幼都吃檳榔,口腔癌好發率逐年攀升,醫療缺乏與人力不足,有重病都是送到鄰國印度支援,於是來自台灣的扶輪社員表示要捐贈內視鏡、雷射儀器與手術顯微鏡等醫療器材給國家級醫院,協助手術房資源,並且邀請各科醫師開立衛教課程,協助不丹醫師和護士到台灣訓練,學習如何治療口腔癌,以帶給不丹人民更好的醫療。
此外透過不丹皇后基金會去山區訪視一些有自閉殘缺的孩子,但因大眾運輸工具不夠完善,這些病患無法接受復健治療。
他們聽這個兩個顯明的需求之後,回台後,透過總監到各社公訪,他也隨行宣講這個不丹的國際服務計畫,邀請各社捐贈。這次全球獎助金總額申請到25萬美金,購置雷射儀器與手術顯微鏡等醫療器材致贈國家級醫院。
至於圓一個「接送身心障礙孩子的小型巴士,讓他們在崎嶇的山路中有個代步的工具」的夢。台中一位低調的AKS捐贈者夫妻信奉藏傳佛教,他們對於顏精華這項計畫很快地正面回應,表示要以「台中中興扶輪社」名義捐贈AKS,指定在這個項目。這輛改裝成符合殘障人士可以用的專屬車輛,在不丹交車時非常轟動,國王還開了一個宴會廳做為贈鑰典禮會場。連同行的前國際扶輪社長黃其光也感到很光采,直言「我們是有福報的人!」顏精華也因為大力促成這次國際服務和國民外交,傳愛不丹獲頒國際扶輪超我服務獎。三立電視隨行專題採訪,該報導還得到當年度的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
超越金錢的獲得 心靈富足 非常喜樂
顏精華的捐款都集中在扶輪領域(扶輪基金會和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身為醫生的他提到自己股票和房地產都不會玩。不過夫人則說到醫生專注於工作,投資上較保守,有土斯有財,來自(梧棲)鄉下的孩子很單純就是買房子,像是位於台中西區的獨棟建築作為診所兼住宅。顏精華喜歡種樹,就在埔里蓋了一棟房子,週末假日種樹怡情。
育有兩男一女,小孩從小在美國念高中,大兒子在華沙醫科大學畢業,後來回台灣工作。女兒在美國和北京求學,畢業後在美國醫學院擔任研究助理,小兒子是荷蘭建築上海分公司的建築師,舊金山大學建築系畢業後,進入排名前三名的英國建築學院碩士畢業後,到荷蘭UN studio工作,還被母校舊金山大學選為傑出校友。教養上是民主開明自由,尊重孩子的適性發展,這都讓他們很知足。
夫人賴淑芬曾赴日留學,念服裝設計,在日本留學期間透過同學介紹認識,坦言老夫老妻了!
顏精華作息正常,早上6時起床,吃完夫人做的早餐才出門,晚餐盡量回家裡吃飯,晚上6時多下班不應酬,其他時間就是回去他的山看他的樹。夫人笑著說道,「這種個性的人竟然會在扶輪社也是很有趣的事」。
顏精華自己的使命就是救人看病,而且神經外科多是重病需要治療,也不斷接受挑戰,要有執著定見。
下半輩子奉獻給扶輪牽手以夫為重 不捨丈夫善意被誤解
「下半輩子奉獻給扶輪」,除了醫療工作就是閱讀扶輪的資訊和書,「扶輪」讓夫妻有共同的話題,扶輪社友都讚許夫人說她人最好,只要老公說好她就好。夫人從一開始不解「到底AKS是捐什麼?」到後來全力支持。「尊重他這年紀為他自己做個有意義的事情」、「尊重他對財務的支配權」,與孩子們開明的溝通「爸媽不會留錢給你們,給你們受教育,有的住,有好工作」,孩子們也說「爸爸開心就好!」這都讓賴淑芬備感欣慰。
比較傷心的是顏精華還遭受到一些誤解,對他酸言酸語,像是「醫生收入也不多何必捐得那麼辛苦」,他表示自己生活很簡單,省錢就是為了捐錢,顏精華誠懇建議,就為自己而捐,從內在歡喜的覺察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捐獻行為。
以扶輪基金支持超過10幾項服務計畫
顏精華透過扶輪基金捐獻辦理全球獎助金就多達10幾件,像是從參與墨西哥的扶輪友誼交換家庭,當地社友帶他們關注當地服務計畫,進而有了「預防兔唇與嬰兒加護病房設備」全球獎助金計畫、國際扶輪總部芝加哥小型經濟發展、不丹國際人道關懷與醫療設備捐贈、柬埔寨、緬甸、尼泊爾和扶輪獎學金、帛琉職業訓練(VTT)、肺癌篩檢計畫等。
採訪後幾天剛好是由他提議組織的醫療團隊VTT(職業訓練團隊),將前往台灣友邦帛琉共和國培訓,他和夫人與幾位地區友社社友已先踩線探索,拜訪當地帛琉扶輪社和醫院,洽談職業訓練合作範疇。適逢帛琉國慶日,更成為帛琉總統惠恕仁的國慶貴賓。
顏精華長期都是地區的國際服務醫療團隊。他希望能透過扶輪獎助金對國際外交親善友誼,更可以針對他關注的醫療領域,促進雙邊的技術與人才建立,透過扶輪圈和醫療界的關係,組建一支職業訓練團隊(VTT),讓台灣醫療資源與技術可以支援友邦帛琉,產生實質的幫助。據瞭解這個全球獎助金旗下的VTT計畫已經國際扶輪基金會審查通過,預計在6月執行。
同時顏精華為了鼓勵帛琉扶輪社,能有信心及興致,參與該地區今年的VTT活動,特別私人捐贈一顆保羅‧哈里斯獎章PHF給他們,希望他們能配合國際扶輪3461地區完成任務。
鼓勵新世代要設定目標開始捐贈扶輪基金目標:至少60歲成為AKS會員
顏精華鼓勵新世代扶輪社友設定目標,早早開始捐贈扶輪基金,這對單純善良的醫師伉儷舉了一個簡單的數學累加法:從100元美金開始捐,一年1,000美金,10年就一萬美金了,假設25歲加入扶輪社,一年固定捐一顆保羅‧哈里斯(美金1,000元),50歲就是AKS了!至少60歲就可以成為AKS到國際扶輪總部受獎,這是何其榮耀的事。
服務愈多,獲益愈多不是嗎?顏精華認為怎麼衡量獲益,不只是金錢,還有精神面向帶來內在的心靈富足。自謙只是個小人物都可以持續捐獻,相信更多有能力的扶輪人可以在扶輪基金做出貢獻。
顏精華小檔案
扶輪經歷:
1996年9月5日: 加入台中東區扶輪社
2015-16年:擔任社長,榮獲RI社長獎
2019-20 年:ARRFC (地帶助理扶輪基金主委)
2020-21年:台日扶輪親善協會理事(已轉社到豐原北區社)
2021-22年:地區助理總監、 超我服務獎
扶輪捐獻: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榮譽董事
(2020年7月17日捐款200萬台幣)
2016-17年:扶輪基金會(TRF) AKS Trustee Circle
2019年1月3日:AKS Trustee Chair Circle
2024年3月8日:AKS Foundation Circle
一位良醫從醫療到人道關懷的奉獻價值
作者 台灣扶輪月刊特約記者 台北旭東網路社CP Charles簡郁峰


出生台中海線鄉下孩子行醫者
出生在台中梧棲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顏精華PP Brain,畢業後先在台中港區海線沙鹿的光田醫院外科服務,後赴台北三軍總醫院訓練神經外科,前衛生署署長施純仁倡議從外科之外要建立次專科,遂和同學邱文達(首任衛福部部長),同赴日本學習世界級的顯微神經外科,8年取得博士學位。
現為台中烏日林新醫院脊椎外科主任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媒體稱「名醫」 許自己是個「良醫」
顏精華認為家庭中有人學醫,遇到疾病醫療問題時比較不會慌張,強調自己當醫生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視病如親,待人如己。
除了三總和亞東的服務經歷,其他時間都在「偏鄉」醫院服務,習慣了半夜有急診值班或是突發事件趕忙從家裡趕到醫院。
醫療現場的感動與行動
行醫至今50年,醫療現場的感動與行動講不完,他分享了一個近期的案例。
去年8月有一位開過4次腦,幾乎被判定為植物人的40幾歲病人,轉到他現在服務的烏日林新醫院呼吸病房,已婚,兩個孩子還小,家屬懇求顏精華要想辦法救他。
他一心想應該還有機會,只想救人,加上一向喜歡挑戰困難的性格,最後還是接手醫療工作,針對腦部執行兩個項目手術,他想過「會不會自己這麼努力還是沒辦法改善?」結果情況出奇的好轉,與死神搏鬥21天,轉到普通病房,也沒有用呼吸器和氧氣,甚至手已經會動會舉起,會翻身,甚至可以扶到輪椅做復健。
去年11月他獲中華民國醫師公會頒發的行醫50年績優獎,雖感榮耀,當下他想到自己還能於醫療線上付出貢獻,就很感恩。還希望可以繼續服務5年、10年。
他有感而發回顧自己行醫50年來,不論身分,不分貧富,都盡力救治,沒有差別。也深感「真的是惡性循環,經濟愈不好,病情愈嚴重。」這也讓顏精華發心,要在醫療上及扶輪行善服務上,盡一分心力!他還寫到:「我並不富有」、「永不放棄」。淡淡的幾句話,我們探索到一位醫者心的方向與哲思。
加入扶輪以「醫生」角色職業服務 為社友效力
顏精華醫師是很執著的人,他就是對扶輪社的創辦精神與行善天下理念相當認同與肯定,一路走來堅定參與和付出貢獻。
平常醫院工作忙碌的顏精華怎麼會加入扶輪社?1996年46歲在彰化秀傳醫院服務,受夫人高中同學的先生力邀,顏精華正式加入台中東區扶輪社,也因著神經外科醫師的職業,取了一個扶輪暱稱「Brain」沿用至今。
當時台中東區社沒有「醫生」這個職業分類,顏精華成為社友及家人的醫療諮詢對象。
看見扶輪的價值 熱心參與國際義診
顏精華加入扶輪社之後將社友當作服務對象,社友或社友家人有需要醫療服務,他都盡力效力。當時的國際扶輪3460時代就有國際義診關懷服務,每年有當屆總監帶團到很多國家義診,他一直都是醫療團一員。
入社時在彰化秀傳醫院服務,後來北上到亞東醫院服務,他開玩笑說,「能夠趕回台中開例會就不錯了!」所以入社19年後,才在2015-16年度接任社長。
2010年5月4日開始捐贈保羅‧哈里斯獎章(首捐紀錄美金1,000元)。
很多資深社普遍認為扶輪基金都是捐到國外的,但最近10年來這現象已經有改變。所以台中地區的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捐款也是全台扶輪地區居首。
當社長開始捐巨額捐獻啟燃感動 AKS持續捐獻
直到2015-16年擔任社長後從各項訓練與參與觀察中更進入狀況,逐漸明白瞭解扶輪基金的重要性。擔任社長年度就捐巨額捐獻(1萬美金),一旁的夫人笑稱當時並不知情原來是他的中山醫學大學學長,也是前總監林伯龍 PDG Doctor鼓勵他做此捐贈,就陸續開啟此後他對扶輪基金大筆捐獻的引發。
2016-17年度台中東區社的社友有意願擔任地區總監,邀請他捐贈扶輪基金,他特別關注到有「AKS」這個項目,而且那時全台灣捐贈紀錄不到60人。

2017年9月國際扶輪基金會芝加哥總部入會典禮。他帶著夫人一起到美國國際扶輪總部受獎,看著照片掛在國際扶輪總部17樓的阿奇‧柯藍夫(Arch .C. Klumph)大廳備感尊榮,當年首位台灣人的國際扶輪社長黃其光Gary Huang擔任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Trustee),在入會典禮後宴請幾位台灣新科AKS會員伉儷,發表入會感想,他當下提問:「AKS有分好幾級,但入會典禮就一次,如果有人捐第二、三次,甚至更多,扶輪基金會有什麼表彰鼓勵?」的問題,當下黃其光Gary Huang眼睛一亮,發現這顯然是個好主意,覺得值得推動,但是也希望他這位提議人能夠繼續朝AKS Level 2(Trustee Chair Circle|美金500,000-999,999)捐獻支持,他一度思考是否一定要捐Level 2,隨行的夫人當時問「還要繼續捐啊?」但想到扶輪基金行善天下的意義,他當下首肯(2018年9月承諾捐贈,2021-22年完成捐贈)。
夫人賴淑芬回憶,當初顏精華捐第一次AKS時,欣逢扶輪基金百週年紀念,當時鼓勵以家庭參與,所以就讓曾在美國加入扶青社的女兒也同在冠名行列,當年承諾捐贈簽完約之後就先捐5萬美元,夫人怕先生只是個醫生,非大企業家,不知道5年能否捐完,希望顏精華有錢就捐掉,不要分期,隔年就將餘款20萬美元捐完,完成一件事,心情也會比較輕鬆。
夫人也雖然在採訪中流露點小抱怨「捐這麼大筆的錢怎麼沒有和她充分商量?當時她也聽不懂到底要捐什麼。」但她明白先生執著堅定,要做一件(大)事之前一定充分思考過,從一路以來的相夫教子愛相隨,感受她對先生的尊重和夫妻鶼鰈情深。
有人以為他們家財萬貫,否則怎能捐了兩次AKS。顏精華表示,自己不是企業家或是有錢人,而是辛苦工作,收入固定比例會捐給扶輪基金,捐款累積就是這樣的來由。「這也是我的興趣,我一輩子就想做自己熱愛的事 —— 當醫生與行善。」
生活自律節儉,一股傻勁對扶輪基金的感動持續捐款
談到為何要繼續捐獻?其實就是對扶輪基金的感動。顏精華表示參加國際年會時看到一本書《DOING GOOD IN THE WORLD》,瞭解到Arch Klumph 這位前國際扶輪社長1917年才倡議要開始有「扶輪基金」可以對世界做更多有意義的貢獻,對於能在扶輪基金百週年時完成捐款,而且可以讓家庭成員冠名,如今點入扶輪基金會AKS捐獻網頁,有他們夫妻和女兒的合照,讓他感受到榮耀。

2021-22年捐完AKS Trustee Chair Circle後就比較少對外捐贈,2023-24年又捐了2.5萬冠名和平基金,支持國際扶輪舉辦和平論壇,受邀擔任9地帶榮譽和平推廣大使,後來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洪清暉PDG Frank及扶輪基金會經理Eric鼓勵朝Foundation Circle(百萬美金)承諾,獲得2024年扶輪基金會有功服務獎,受邀到芝加哥總部參加入會典禮和表彰大會。今年3月13日到3月21日獲邀參加TRF Trustee chair Mark and Gay Maloney 帶領的義大利扶輪基金訪視團隊。
前進不丹神秘國度的醫療服務與人道關懷

此外透過不丹皇后基金會去山區訪視一些有自閉殘缺的孩子,但因大眾運輸工具不夠完善,這些病患無法接受復健治療。
他們聽這個兩個顯明的需求之後,回台後,透過總監到各社公訪,他也隨行宣講這個不丹的國際服務計畫,邀請各社捐贈。這次全球獎助金總額申請到25萬美金,購置雷射儀器與手術顯微鏡等醫療器材致贈國家級醫院。
至於圓一個「接送身心障礙孩子的小型巴士,讓他們在崎嶇的山路中有個代步的工具」的夢。台中一位低調的AKS捐贈者夫妻信奉藏傳佛教,他們對於顏精華這項計畫很快地正面回應,表示要以「台中中興扶輪社」名義捐贈AKS,指定在這個項目。這輛改裝成符合殘障人士可以用的專屬車輛,在不丹交車時非常轟動,國王還開了一個宴會廳做為贈鑰典禮會場。連同行的前國際扶輪社長黃其光也感到很光采,直言「我們是有福報的人!」顏精華也因為大力促成這次國際服務和國民外交,傳愛不丹獲頒國際扶輪超我服務獎。三立電視隨行專題採訪,該報導還得到當年度的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
超越金錢的獲得 心靈富足 非常喜樂

育有兩男一女,小孩從小在美國念高中,大兒子在華沙醫科大學畢業,後來回台灣工作。女兒在美國和北京求學,畢業後在美國醫學院擔任研究助理,小兒子是荷蘭建築上海分公司的建築師,舊金山大學建築系畢業後,進入排名前三名的英國建築學院碩士畢業後,到荷蘭UN studio工作,還被母校舊金山大學選為傑出校友。教養上是民主開明自由,尊重孩子的適性發展,這都讓他們很知足。
夫人賴淑芬曾赴日留學,念服裝設計,在日本留學期間透過同學介紹認識,坦言老夫老妻了!
顏精華作息正常,早上6時起床,吃完夫人做的早餐才出門,晚餐盡量回家裡吃飯,晚上6時多下班不應酬,其他時間就是回去他的山看他的樹。夫人笑著說道,「這種個性的人竟然會在扶輪社也是很有趣的事」。
顏精華自己的使命就是救人看病,而且神經外科多是重病需要治療,也不斷接受挑戰,要有執著定見。
下半輩子奉獻給扶輪牽手以夫為重 不捨丈夫善意被誤解
「下半輩子奉獻給扶輪」,除了醫療工作就是閱讀扶輪的資訊和書,「扶輪」讓夫妻有共同的話題,扶輪社友都讚許夫人說她人最好,只要老公說好她就好。夫人從一開始不解「到底AKS是捐什麼?」到後來全力支持。「尊重他這年紀為他自己做個有意義的事情」、「尊重他對財務的支配權」,與孩子們開明的溝通「爸媽不會留錢給你們,給你們受教育,有的住,有好工作」,孩子們也說「爸爸開心就好!」這都讓賴淑芬備感欣慰。
比較傷心的是顏精華還遭受到一些誤解,對他酸言酸語,像是「醫生收入也不多何必捐得那麼辛苦」,他表示自己生活很簡單,省錢就是為了捐錢,顏精華誠懇建議,就為自己而捐,從內在歡喜的覺察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捐獻行為。
以扶輪基金支持超過10幾項服務計畫
顏精華透過扶輪基金捐獻辦理全球獎助金就多達10幾件,像是從參與墨西哥的扶輪友誼交換家庭,當地社友帶他們關注當地服務計畫,進而有了「預防兔唇與嬰兒加護病房設備」全球獎助金計畫、國際扶輪總部芝加哥小型經濟發展、不丹國際人道關懷與醫療設備捐贈、柬埔寨、緬甸、尼泊爾和扶輪獎學金、帛琉職業訓練(VTT)、肺癌篩檢計畫等。

顏精華長期都是地區的國際服務醫療團隊。他希望能透過扶輪獎助金對國際外交親善友誼,更可以針對他關注的醫療領域,促進雙邊的技術與人才建立,透過扶輪圈和醫療界的關係,組建一支職業訓練團隊(VTT),讓台灣醫療資源與技術可以支援友邦帛琉,產生實質的幫助。據瞭解這個全球獎助金旗下的VTT計畫已經國際扶輪基金會審查通過,預計在6月執行。
同時顏精華為了鼓勵帛琉扶輪社,能有信心及興致,參與該地區今年的VTT活動,特別私人捐贈一顆保羅‧哈里斯獎章PHF給他們,希望他們能配合國際扶輪3461地區完成任務。
鼓勵新世代要設定目標開始捐贈扶輪基金目標:至少60歲成為AKS會員
顏精華鼓勵新世代扶輪社友設定目標,早早開始捐贈扶輪基金,這對單純善良的醫師伉儷舉了一個簡單的數學累加法:從100元美金開始捐,一年1,000美金,10年就一萬美金了,假設25歲加入扶輪社,一年固定捐一顆保羅‧哈里斯(美金1,000元),50歲就是AKS了!至少60歲就可以成為AKS到國際扶輪總部受獎,這是何其榮耀的事。
服務愈多,獲益愈多不是嗎?顏精華認為怎麼衡量獲益,不只是金錢,還有精神面向帶來內在的心靈富足。自謙只是個小人物都可以持續捐獻,相信更多有能力的扶輪人可以在扶輪基金做出貢獻。
顏精華小檔案
扶輪經歷:
1996年9月5日: 加入台中東區扶輪社
2015-16年:擔任社長,榮獲RI社長獎
2019-20 年:ARRFC (地帶助理扶輪基金主委)
2020-21年:台日扶輪親善協會理事(已轉社到豐原北區社)
2021-22年:地區助理總監、 超我服務獎
扶輪捐獻: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榮譽董事
(2020年7月17日捐款200萬台幣)
2016-17年:扶輪基金會(TRF) AKS Trustee Circle
2019年1月3日:AKS Trustee Chair Circle
2024年3月8日:AKS Foundation Circle
三、扶輪作品
SPECIAL ARTICLES
SPECIAL ARTICLES
畫說扶輪
作者 台中大屯社朱魯青PP Idea

作者 台中大屯社朱魯青PP Idea
台中大屯社朱魯青PP Idea的手工鋼筆畫 


新社友需先瞭解扶輪知識
新社友加入之前,先有扶輪知識的灌輸,並實際參與扶輪活動,
而不致造成新舊社友之隔閡,阻礙社務推展。
The New Members’ First Knowing
The new members should have detailed knowledge on Rotary spirit and organization.
Through actual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ies, these new comers would learn more about Rotary.
Through actual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ies, these new comers would learn more about Rotary.
你是扶輪的光! 成為扶輪品牌形象大使的責任與榮耀
作者 國際扶輪九地帶扶輪公共形象協調人RPIC 3502地區前總監林純超PDG Bear
扶輪品牌不只是我們扶輪人所有言行累積的呈現,而是當人們看到我們扶輪品牌時,他們心裡浮現什麼。這句話,道盡了扶輪公共形象的真諦。
你是否曾在街頭看到扶輪齒輪標誌,心中湧上一種熟悉又自豪的情感?那不只是標誌,也是你的身分、你的信念、你的故事。它代表著你所參與的一場場無我無私行動,也承載著無數人對扶輪的信任與期待。
每一位身為扶輪人的你,都是扶輪品牌的形象大使
一個組織給社會的觀感,就是它的公共形象,公共形象不是漂亮的標語,而是人們心中的「感覺」。當人們聽見「扶輪」這兩個字時,所產生的聯想與情緒,這種印象,不是從總部建構出來的,而是全世界包括你我每一位社友用行動參與服務與日常言行、態度所累積的。
形象的力量,不在於設計有多美,而在於能不能讓人感動
當每個扶輪人出現在一個服務場域,我們的社區服務是否感動了自己、家人、感動了社區民眾?我們的舉止是否展現了扶輪人的風範?當我們在網路上分享活動,我們是否傳遞出扶輪的價值?當人們看到我們的標誌時,他們是否連想到、感受到,這是一群真的用行動在改變世界的人?形象會提升,也會沉淪,就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扶輪品牌的光環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我們每一次選擇「做對的事」的累積。形象可以因為一場感人的服務行動而昇華,也可以因為一次錯誤使用標誌的宣傳而蒙塵。這正是品牌的現實:經營得好,是資產;經營不好,是負債。品牌的高度,是我們善行的總和;不是喊出來的,是活出來的。選擇從自己做起,就是選擇守護扶輪的榮耀。
扶輪的標誌,不只是圖案,也是一個承諾更是一個創造改變的價值工程
齒輪標誌是我們每一次選擇「做對的事」慢慢的累積讓它發光發熱。
代表扶輪的齒輪標誌,不只是設計圖,它是一分歷史與責任的象徵。它代表著長達120年的信任,無數社友的努力與堅持;標誌不是我們扶輪的附屬品,而是我們靈魂的投影。當有人看見扶輪齒輪標誌時,我們希望他立刻明白:這代表的是一群為世界帶來希望、創造改變、願意行動的人,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更是我們的責任。
品牌是一場信任的長征,需要你我共同前行
我們想打造的,不只是統一的視覺規範,而是一個令人尊敬、令人嚮往、令人感動的品牌,而這需要你我的堅持與行動。推動扶輪公共形象,不只是行銷技巧,而是一門溝通的藝術。我們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1. Who:我們對誰說?對內強化認同,對外建立瞭解信任。
2. How:我們怎麼說?不是喊話,而是說故事,讓情感觸動人心。
3. Where:我們在哪裡說?每一個場域,都是品牌的展演舞台。
4. What:我們說什麼?不只說我們做了什麼,而是說「為什麼而做」。
品牌不是告訴世界我們是誰,而是讓世界相信我們是誰!
一致性,是信任最有力的語言;一致性,讓人信任,而信任,才會留下。不要輕忽小事,每一次的不一致,都是對品牌信任的稀釋。成功的品牌有一個共通點:你永遠知道它長什麼樣、在做什麼、代表什麼。就像星巴克、Apple,他們的標誌與形象從不被隨意更動、不被加料、不被混搭。因為他們知道,品牌的記憶來自穩定、一致、可辨識的視覺語言。
同樣的,扶輪標誌代表的是一個跨越20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國際組織,這個齒輪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用來代表我們扶輪的精神與價值。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仍看到標誌被任意修改,例如,有社曾將齒輪設計成車輪的一部分,或是將文字與圖案混搭成非官方的標誌樣式,甚至在某些活動橫幅上,扶輪標誌被縮小、淡化或放置在不起眼的角落,這些都無形中削弱了扶輪公共形象的力量。
使用扶輪品牌不是創意競賽,標誌不是可以自由發揮的設計元素
在品牌語言中,一致性勝過新奇感。為了守護這分品牌榮耀,我們要特別強調以下三大原則,務必在每次使用扶輪標誌時落實:
• 每次使用標誌,都要清楚標明使用者的單位,是扶輪社、地區、地帶或基金會名稱。
• 扶輪標誌不是任何活動圖騰的附屬品,因此不得更改扶輪標誌的使用方式或變形。
• 涉及商業或公共設施的標誌使用雖然除外,但仍需遵守規範與尊重扶輪品牌精神。
一致性不是限制,而是我們扶輪人對扶輪品牌的尊重、信任與榮耀的方式。這不是形式的堅持,而是文化的延續。當扶輪標誌出現在任何地方,它所代表的,不只是當地一場活動,而是全球扶輪的共同精神與信念。
成為扶輪品牌形象大使,你可以這樣開始
這是一場沒有鼓聲的戰役,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重要戰力,我們代表的是全球扶輪,我們的標誌有它的尊榮代表性;當你選擇成為扶輪人,你也選擇代表了這個品牌的信任與希望。你可以從三件事開始,立刻成為扶輪的品牌守護者:
1.我們要求每位社友自身做起正確、一致地使用扶輪社標誌,並告知其他社友也要這樣做,並且在您所屬的扶輪社先開始做起。
2.貴社的品牌標誌是否包括貴社名稱以及 Rotary Masterbrand 簽名。
3.檢視貴社文書印刷例如文宣、邀請卡、橫幅、活動頁面中是否正確、清晰、一致地使用社徽標誌。
讓扶輪齒輪標誌轉動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相信每一個扶輪人都記得,第一次參加扶輪社活動的情景,那是一分榮耀,也是一分感動。我們走進這個組織,不只是為了服務,更是為了成為世界更美好的力量。而現在,我們要走得更遠,讓更多人看見扶輪、瞭解扶輪、相信扶輪。真正的品牌,是人們願意為它鼓掌,甚至為它流淚,而我相信我們可以成就這樣的品牌,因為我們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承諾、有共同的夢。
一個人單獨作夢,那只是個夢;一群人作夢,真的會讓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讓我們一起實現夢想,讓扶輪標誌所到之處,都是扶輪精神的光芒。透過扶輪標誌正確的使用,每一個扶輪人都是最有力的扶輪品牌形象大使!
前總監林超純PDG Bear扶輪資歷
1982 加入大溪扶輪社
2005-06 國際扶輪3500地區總監
2008-09 The Rotary Foundation Citationfor Meritorious Service擔任RI社長代表參訪美國5220地區
2011-14 RI Zone10B RFAC
2013-14 擔任RI社長代表參訪馬來西亞3310地區
2014-15榮獲 RI超我服務獎擔任RI社長代表參訪韓國3600地區
2017-20 D3502立法會議代表
2022-25 RI Zone 9 RPIC扶輪公共形象協調人
作者 國際扶輪九地帶扶輪公共形象協調人RPIC 3502地區前總監林純超PDG Bear

你是否曾在街頭看到扶輪齒輪標誌,心中湧上一種熟悉又自豪的情感?那不只是標誌,也是你的身分、你的信念、你的故事。它代表著你所參與的一場場無我無私行動,也承載著無數人對扶輪的信任與期待。
每一位身為扶輪人的你,都是扶輪品牌的形象大使
一個組織給社會的觀感,就是它的公共形象,公共形象不是漂亮的標語,而是人們心中的「感覺」。當人們聽見「扶輪」這兩個字時,所產生的聯想與情緒,這種印象,不是從總部建構出來的,而是全世界包括你我每一位社友用行動參與服務與日常言行、態度所累積的。
形象的力量,不在於設計有多美,而在於能不能讓人感動
當每個扶輪人出現在一個服務場域,我們的社區服務是否感動了自己、家人、感動了社區民眾?我們的舉止是否展現了扶輪人的風範?當我們在網路上分享活動,我們是否傳遞出扶輪的價值?當人們看到我們的標誌時,他們是否連想到、感受到,這是一群真的用行動在改變世界的人?形象會提升,也會沉淪,就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扶輪品牌的光環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我們每一次選擇「做對的事」的累積。形象可以因為一場感人的服務行動而昇華,也可以因為一次錯誤使用標誌的宣傳而蒙塵。這正是品牌的現實:經營得好,是資產;經營不好,是負債。品牌的高度,是我們善行的總和;不是喊出來的,是活出來的。選擇從自己做起,就是選擇守護扶輪的榮耀。
扶輪的標誌,不只是圖案,也是一個承諾更是一個創造改變的價值工程
齒輪標誌是我們每一次選擇「做對的事」慢慢的累積讓它發光發熱。
代表扶輪的齒輪標誌,不只是設計圖,它是一分歷史與責任的象徵。它代表著長達120年的信任,無數社友的努力與堅持;標誌不是我們扶輪的附屬品,而是我們靈魂的投影。當有人看見扶輪齒輪標誌時,我們希望他立刻明白:這代表的是一群為世界帶來希望、創造改變、願意行動的人,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更是我們的責任。
品牌是一場信任的長征,需要你我共同前行

1. Who:我們對誰說?對內強化認同,對外建立瞭解信任。
2. How:我們怎麼說?不是喊話,而是說故事,讓情感觸動人心。
3. Where:我們在哪裡說?每一個場域,都是品牌的展演舞台。
4. What:我們說什麼?不只說我們做了什麼,而是說「為什麼而做」。
品牌不是告訴世界我們是誰,而是讓世界相信我們是誰!
一致性,是信任最有力的語言;一致性,讓人信任,而信任,才會留下。不要輕忽小事,每一次的不一致,都是對品牌信任的稀釋。成功的品牌有一個共通點:你永遠知道它長什麼樣、在做什麼、代表什麼。就像星巴克、Apple,他們的標誌與形象從不被隨意更動、不被加料、不被混搭。因為他們知道,品牌的記憶來自穩定、一致、可辨識的視覺語言。
同樣的,扶輪標誌代表的是一個跨越20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國際組織,這個齒輪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用來代表我們扶輪的精神與價值。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仍看到標誌被任意修改,例如,有社曾將齒輪設計成車輪的一部分,或是將文字與圖案混搭成非官方的標誌樣式,甚至在某些活動橫幅上,扶輪標誌被縮小、淡化或放置在不起眼的角落,這些都無形中削弱了扶輪公共形象的力量。
使用扶輪品牌不是創意競賽,標誌不是可以自由發揮的設計元素
在品牌語言中,一致性勝過新奇感。為了守護這分品牌榮耀,我們要特別強調以下三大原則,務必在每次使用扶輪標誌時落實:
• 每次使用標誌,都要清楚標明使用者的單位,是扶輪社、地區、地帶或基金會名稱。
• 扶輪標誌不是任何活動圖騰的附屬品,因此不得更改扶輪標誌的使用方式或變形。
• 涉及商業或公共設施的標誌使用雖然除外,但仍需遵守規範與尊重扶輪品牌精神。
一致性不是限制,而是我們扶輪人對扶輪品牌的尊重、信任與榮耀的方式。這不是形式的堅持,而是文化的延續。當扶輪標誌出現在任何地方,它所代表的,不只是當地一場活動,而是全球扶輪的共同精神與信念。
成為扶輪品牌形象大使,你可以這樣開始

1.我們要求每位社友自身做起正確、一致地使用扶輪社標誌,並告知其他社友也要這樣做,並且在您所屬的扶輪社先開始做起。
2.貴社的品牌標誌是否包括貴社名稱以及 Rotary Masterbrand 簽名。
3.檢視貴社文書印刷例如文宣、邀請卡、橫幅、活動頁面中是否正確、清晰、一致地使用社徽標誌。
讓扶輪齒輪標誌轉動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相信每一個扶輪人都記得,第一次參加扶輪社活動的情景,那是一分榮耀,也是一分感動。我們走進這個組織,不只是為了服務,更是為了成為世界更美好的力量。而現在,我們要走得更遠,讓更多人看見扶輪、瞭解扶輪、相信扶輪。真正的品牌,是人們願意為它鼓掌,甚至為它流淚,而我相信我們可以成就這樣的品牌,因為我們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承諾、有共同的夢。
一個人單獨作夢,那只是個夢;一群人作夢,真的會讓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讓我們一起實現夢想,讓扶輪標誌所到之處,都是扶輪精神的光芒。透過扶輪標誌正確的使用,每一個扶輪人都是最有力的扶輪品牌形象大使!
前總監林超純PDG Bear扶輪資歷
1982 加入大溪扶輪社
2005-06 國際扶輪3500地區總監
2008-09 The Rotary Foundation Citationfor Meritorious Service擔任RI社長代表參訪美國5220地區
2011-14 RI Zone10B RFAC
2013-14 擔任RI社長代表參訪馬來西亞3310地區
2014-15榮獲 RI超我服務獎擔任RI社長代表參訪韓國3600地區
2017-20 D3502立法會議代表
2022-25 RI Zone 9 RPIC扶輪公共形象協調人
扶輪武功祕笈 —— 立法會議

立法會議(Council on Legislation) COL是扶輪的立法機構包括:
(1)決議會議(COR Council on Resolution):表決決議案Resolutions
(2)立法會議(COL Council on Legislation):表決制定案Enactments
立法會議之沿革:
1933年:創立,並於年會舉行會議
自1954年: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
1972年:成為正式立法組織
自1974年:每三年召開一次會議
1977年:成為獨立召開的會議
自2001年:於芝加哥召開會議
早期各國扶輪社社員人數不多。國際年會同時為立法機構,按各扶輪社社員人數分配投票權,全數直接在國際年會行使投票。
到了1934年各國扶輪社社員人數大增。提案亦增多,乃在國際年會內另設立法會議。先由地區總監、理事會理事、特別議員、RIBI社長、地域諮詢顧問委員會委員長審議提案後,將意見向大會報告再交由立法代表投票決定。
1970年亞特蘭大國際年會大變革,將立法會議與國際年會分開舉行。
現行立法會議每三年舉行一次。其參加代表於立法會議COL舉辦年度之2年前,由各地區選出。
立法會議提案單位:
◆ 扶輪社
◆ 地區年會
◆ RI理事會
立法會議重大改變:自2017年起,決議案(COR)改為每年6月30日以前完成提案,年底前線上On Line表決;制定案:COL舉辦年度前2年底前,完成提案,舉辦前一年RI公布制定案提案內容。


(1)決議會議(COR Council on Resolution):表決決議案Resolutions
(2)立法會議(COL Council on Legislation):表決制定案Enactments
立法會議之沿革:
1933年:創立,並於年會舉行會議
自1954年: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
1972年:成為正式立法組織
自1974年:每三年召開一次會議
1977年:成為獨立召開的會議
自2001年:於芝加哥召開會議
早期各國扶輪社社員人數不多。國際年會同時為立法機構,按各扶輪社社員人數分配投票權,全數直接在國際年會行使投票。
到了1934年各國扶輪社社員人數大增。提案亦增多,乃在國際年會內另設立法會議。先由地區總監、理事會理事、特別議員、RIBI社長、地域諮詢顧問委員會委員長審議提案後,將意見向大會報告再交由立法代表投票決定。
1970年亞特蘭大國際年會大變革,將立法會議與國際年會分開舉行。
現行立法會議每三年舉行一次。其參加代表於立法會議COL舉辦年度之2年前,由各地區選出。
立法會議提案單位:
◆ 扶輪社
◆ 地區年會
◆ RI理事會
立法會議重大改變:自2017年起,決議案(COR)改為每年6月30日以前完成提案,年底前線上On Line表決;制定案:COL舉辦年度前2年底前,完成提案,舉辦前一年RI公布制定案提案內容。
扶輪旗Rotary Flag
作者 3461地區台中東友社PP Joe林久丰
扶輪旗的設計開始於1914-15年扶輪社國際協會(I.A.R.C.)社長Frank L. Mulholand 任命Russell F. Greiner擔任扶輪旗委員會主委,並由Greiner找來加拿大J.F.C. Menlove和英格蘭Peter Thomason組成扶輪旗委員會,這是個由三個扶輪國家所組成的委員會,最後該委員會挑選由商業藝術家Alvin Schepp設計的扶輪旗並獲得社長Mulholand及執行委員會的認可。
扶輪第一面公式扶輪旗在1915年1月14日早上11時密蘇里州,堪薩斯城(Kansas City)扶輪社例會的Hotel Baltimore屋頂由扶輪社國際協會副社長Robert H.Cornell 拉著繩索慢慢將旗幟在微風中升起展現,整個升旗過程伴隨著扶輪社員及夫人們致敬的歡呼聲。主委Greiner,扶輪社國際協會剛卸任社長也是堪薩斯城扶輪社社員,簡單說明扶輪旗的歷史及它的選取。這個時刻對堪薩斯城扶輪社及扶輪都是重要的歷史。該面旗幟也在1915年舊金山國際年會升起,另外在萬馬國際博覽會的扶輪日用個巨型風箏將扶輪旗帶到空中,晚上用探照燈投射,整個舊金山市都看的到。
各扶輪社的徽章日益增加,1919-20年理事會任命芝加哥扶輪社員Charles Mackintosh、康登扶輪社社員George Beringer及杜魯斯扶輪社社員Oscar Bjorge組成特別委員會將扶輪徽章標準化。委員會提出個
有六個幅條及24個齒輪的徽章草圖,1921年愛丁堡年會上正式認可。
因為舊金山扶輪社社員Will R.Forker的建議,Bjorge的設計修正再加上鍵槽,新設計在1929年達拉斯年會正式通過。該扶輪徽章使用多年,直到2013年因為扶輪齒輪徽章在遠距離不易辨識,新設計在齒輪徽章旁邊再加上Rotary。
作者 3461地區台中東友社PP Joe林久丰

扶輪第一面公式扶輪旗在1915年1月14日早上11時密蘇里州,堪薩斯城(Kansas City)扶輪社例會的Hotel Baltimore屋頂由扶輪社國際協會副社長Robert H.Cornell 拉著繩索慢慢將旗幟在微風中升起展現,整個升旗過程伴隨著扶輪社員及夫人們致敬的歡呼聲。主委Greiner,扶輪社國際協會剛卸任社長也是堪薩斯城扶輪社社員,簡單說明扶輪旗的歷史及它的選取。這個時刻對堪薩斯城扶輪社及扶輪都是重要的歷史。該面旗幟也在1915年舊金山國際年會升起,另外在萬馬國際博覽會的扶輪日用個巨型風箏將扶輪旗帶到空中,晚上用探照燈投射,整個舊金山市都看的到。
各扶輪社的徽章日益增加,1919-20年理事會任命芝加哥扶輪社員Charles Mackintosh、康登扶輪社社員George Beringer及杜魯斯扶輪社社員Oscar Bjorge組成特別委員會將扶輪徽章標準化。委員會提出個

因為舊金山扶輪社社員Will R.Forker的建議,Bjorge的設計修正再加上鍵槽,新設計在1929年達拉斯年會正式通過。該扶輪徽章使用多年,直到2013年因為扶輪齒輪徽章在遠距離不易辨識,新設計在齒輪徽章旁邊再加上Rotary。
扶輪百年傳承,共創兩甲子和平願景
作者 林口社前社長PP Abraham楊福如
林口扶輪社成立於1987年,創社當時的地區總監為PRIP Gary黃其光先生。多年來,林口扶輪社致力於服務社區,深受地方政府與居民的高度肯定。2004年9月30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座占地7,700坪(約2.5公頃)的新設立公園被正式命名為「林口扶輪公園」。該公園於2005年4月16日,適逢國際扶輪百年慶,由林口扶輪社與日本姐妹社共同舉辦揭幕儀式。自開園以來,該公園成為林口地區的重要地標,其象徵意義堪比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園與紐約的中央公園。
林口扶輪公園的文化內涵與象徵意義
1.正門特色
位於文化二路與忠孝路交會處的入口矗立著一塊12噸重的印度花崗岩石,由當時的服務計畫主委特別引進。石面上刻有「林口扶輪公園」六個大字及扶輪百年紀念LOGO,象徵扶輪百年輝煌的歷史與成就。
2.後門象徵
在文化三路與忠孝路交會處,種植了一棵百年茄苳樹,象徵扶輪精神的永續發展及未來的堅韌力量。
3.園內亮點
公園內設有多項公共藝術作品,展現國際扶輪推動全球使命的承諾,包括以根除小兒麻痺計畫為主題的藝術創作。此外,「櫻花緣」碑石周圍種植了100棵由林口扶輪社與日本姐妹社共同捐贈的櫻花樹,象徵扶輪聯誼與服務的完美融合。
過去二十年來,林口扶輪公園在亞昕集團與林口扶輪社的認養和用心維護下,不僅成為林口居民的重要休閒場所,更是林口新市鎮的標誌性地點,與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緊密融合。
扶輪精神的延續與升華
早在1979年,國際扶輪在約翰‧賽佛(John Sever)前總監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根除小兒麻痺部主任艾丹‧歐利里(Aidan O’Leary)及無數無名英雄的共同努力下,國際扶輪展開了一項持續數十年的全球行動,致力於根除小兒麻痺。該行動已取得近乎完全的成功,徹底改變了全球兒童的命運。為紀念國際扶輪成立120週年(即兩個甲子),國際扶輪3490地區於2025年1月5日在林口扶輪公園豎立了「和平之柱」,象徵全球近120萬扶輪社員攜手推動衝突預防與促進世界和平的決心,開啟扶輪精神的新篇章。
林口 —— 三代宜居的城市典範
林口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桃園國際機場與台北市之間,交通便利,加上新市鎮的成功開發,吸引了眾多年輕家庭定居,成為適合三代共居的宜居城市。多年來,林口扶輪社攜手林口幸福扶輪社、大坪頂扶輪社及當地社區,舉辦了多項具影響力的服務活動,展現扶輪與社區緊密的連結及回饋社會的深厚情感。

展望2026 —— 國際扶輪年會在台北
2026年,國際扶輪年會將於台北盛大舉行,預計迎來數萬國際友人蒞臨台灣。我們誠摯邀請所有與會者將林口扶輪公園納入行程規劃,無論作為抵台的第一站,或是離境的最後一站。這座公園將為全球扶輪人提供一個感受其文化內涵與激勵氛圍的絕佳機會,共同見證扶輪精神的榮耀與價值。
作者 林口社前社長PP Abraham楊福如


林口扶輪公園的文化內涵與象徵意義
1.正門特色
位於文化二路與忠孝路交會處的入口矗立著一塊12噸重的印度花崗岩石,由當時的服務計畫主委特別引進。石面上刻有「林口扶輪公園」六個大字及扶輪百年紀念LOGO,象徵扶輪百年輝煌的歷史與成就。
2.後門象徵
在文化三路與忠孝路交會處,種植了一棵百年茄苳樹,象徵扶輪精神的永續發展及未來的堅韌力量。
3.園內亮點
公園內設有多項公共藝術作品,展現國際扶輪推動全球使命的承諾,包括以根除小兒麻痺計畫為主題的藝術創作。此外,「櫻花緣」碑石周圍種植了100棵由林口扶輪社與日本姐妹社共同捐贈的櫻花樹,象徵扶輪聯誼與服務的完美融合。
過去二十年來,林口扶輪公園在亞昕集團與林口扶輪社的認養和用心維護下,不僅成為林口居民的重要休閒場所,更是林口新市鎮的標誌性地點,與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緊密融合。
扶輪精神的延續與升華
早在1979年,國際扶輪在約翰‧賽佛(John Sever)前總監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根除小兒麻痺部主任艾丹‧歐利里(Aidan O’Leary)及無數無名英雄的共同努力下,國際扶輪展開了一項持續數十年的全球行動,致力於根除小兒麻痺。該行動已取得近乎完全的成功,徹底改變了全球兒童的命運。為紀念國際扶輪成立120週年(即兩個甲子),國際扶輪3490地區於2025年1月5日在林口扶輪公園豎立了「和平之柱」,象徵全球近120萬扶輪社員攜手推動衝突預防與促進世界和平的決心,開啟扶輪精神的新篇章。

林口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桃園國際機場與台北市之間,交通便利,加上新市鎮的成功開發,吸引了眾多年輕家庭定居,成為適合三代共居的宜居城市。多年來,林口扶輪社攜手林口幸福扶輪社、大坪頂扶輪社及當地社區,舉辦了多項具影響力的服務活動,展現扶輪與社區緊密的連結及回饋社會的深厚情感。

展望2026 —— 國際扶輪年會在台北
2026年,國際扶輪年會將於台北盛大舉行,預計迎來數萬國際友人蒞臨台灣。我們誠摯邀請所有與會者將林口扶輪公園納入行程規劃,無論作為抵台的第一站,或是離境的最後一站。這座公園將為全球扶輪人提供一個感受其文化內涵與激勵氛圍的絕佳機會,共同見證扶輪精神的榮耀與價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 台中東南社PP Robinson夫人簡靜修
人類文明能夠不斷進步發展,主要的因素是人們有求新求變的需要。由於不滿現狀,人們不斷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藉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們得以接受新事物,保持思想活躍進步。如此一來,人生不會是一灘靜止不動的死水,難怪南宋詩人朱熹在「觀書有感」會寫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認為一個人要活得多采多姿,津津有味,閱讀和旅遊是不可或缺的!
近年來由於交通便捷,人們藉著到處旅遊,感受到天涯若比鄰。旅行讓人們能夠掙脫工作束縛和一成不變繁瑣無聊的日常生活;旅行讓人們能為自己充電,找回生命中的希望和熱情,然後再度抬頭挺胸,勇往直前。旅行好比人生,重要的不是終點,而是整個過程和心情。對寫過「惡之華」的法國詩人波特萊爾而言,旅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出走,難怪他對旅人來來往往的港口、碼頭、火車站、船隻以及旅館房間情有獨鍾。此外,他特別偏愛雲朵,因為飄忽不定的雲朵是遊走四方旅者的最佳代言人。旅行是思想的促成者,運行中的飛機、船隻或是火車最容易引發我們內在的心靈對話。我們眼睛所見與我們腦袋中思想的事物之間有一種奇妙的連結。思考大的東西有時需要大的景觀,而產生新的思想則需要置身於新的環境。藉由景物的流動,內省和反思反而比較可能停駐。
幾年前,COVID-19疫情為人類帶來空前浩劫,相信我們當中有很多人曾經確診而遭隔離,頓時成為籠中鳥。世界各國為了防疫,紛紛鎖國,人們四處旅遊的自由瞬間被剝奪,導致渴望窗外藍天的人為了解解饞,只要能搭個飛機上青天轉一圈再降落,來個「類出國」就心滿意足。他們這般心情讓我想起了英國詩人John Masefield的詩作Sea Fever(海戀)。在這首詩中,詩人豪情萬丈地闡述他對航海的狂熱。對崇尚自由,喜歡冒險的詩人而言,大海是他唯一歸宿,縱然回到陸地上,萬馬奔騰的浪濤對他的呼喚既狂野又清晰,令他難以抵擋!唯有揚帆出海,如吉普賽人般浪跡天涯,與海鷗和鯨魚為伍,他方能安身立命!
約翰‧梅斯菲爾(John Masefield, 1878-1967)生於英國海里福得郡。他的父親是律師,但他卻不安於家居,14歲時便逃家,搭上一艘海船,開始十年的流浪生涯。他在讀過英國偉大詩人,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傑佛瑞‧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2-1400)的作品後深受啟發,開始將自己的海上經驗寫成詩篇,24歲時出版了鹹水歌集(Salt Water Ballads)。1930年成為英國桂冠詩人。
茲將本詩和拙譯列於後,和大家分享!

作者 台中東南社PP Robinson夫人簡靜修


近年來由於交通便捷,人們藉著到處旅遊,感受到天涯若比鄰。旅行讓人們能夠掙脫工作束縛和一成不變繁瑣無聊的日常生活;旅行讓人們能為自己充電,找回生命中的希望和熱情,然後再度抬頭挺胸,勇往直前。旅行好比人生,重要的不是終點,而是整個過程和心情。對寫過「惡之華」的法國詩人波特萊爾而言,旅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出走,難怪他對旅人來來往往的港口、碼頭、火車站、船隻以及旅館房間情有獨鍾。此外,他特別偏愛雲朵,因為飄忽不定的雲朵是遊走四方旅者的最佳代言人。旅行是思想的促成者,運行中的飛機、船隻或是火車最容易引發我們內在的心靈對話。我們眼睛所見與我們腦袋中思想的事物之間有一種奇妙的連結。思考大的東西有時需要大的景觀,而產生新的思想則需要置身於新的環境。藉由景物的流動,內省和反思反而比較可能停駐。


茲將本詩和拙譯列於後,和大家分享!

音樂神童莫札特
作者 潮州社PP Austin丁天降
渥佛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91年)。奧地利薩爾斯堡的音樂家之子,5歲時就作出協奏曲,6歲時被稱為鋼琴神童。他自幼便因罹患猩紅熱等病症,生平又飽受貧困煎熬,終在1791年的12月5日,由於接受他人委託趕作〈安魂彌微曲〉,在譜到〈落淚之日〉第9小節時孱弱的身體因為抗拒不過腎臟病引發的尿毒症侵襲,遽然別世歸天。
在他35年的短暫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的歌劇傑作,如〈費加洛婚禮〉、〈唐琪〉、〈魔笛〉、交響曲〈邱比特〉、〈安魂曲〉、〈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等,都是古典派音樂的不朽傑作。6歲時他就在瑪莉亞‧泰麗莎面前演奏,8歲時,莫札特和姊姊一同跟宮廷音樂家的父親學習音樂,同年也作交響曲,才華洋溢的他,日後經常隨著父親到歐洲各地演奏,10歲寫歌劇,真的是一位天才型的音樂神童。他在3歲稚齡時就會看譜辦音,4歲時會拉提琴,5歲時會彈鋼琴,6歲以後便開始巡迴演奏獻藝,因而博得歐洲聽眾的美譽為「樂壇神童」「自然的菁英」、「音樂的化身」,乃至於「世上最有音樂性」等諸多的讚美。14歲時,莫札特就開始撰寫歌劇和作曲,先後完成了〈魔笛〉等20齣歌劇、25首鋼琴曲、49首交響樂、50首協和聲樂曲,使其躍臻「最具魔力和戲劇感的作家」地位,普獲世人愛戴,連羅馬天主教宗都感動地頒賜「金靴刺騎士」殊榮給莫札特。而波蘭的鋼琴名家蕭邦在死前亦指定葬禮時彈奏莫札特作品,由此可以看得出這位作曲家在當時樂壇的地位是何等崇高了。儘管如此,莫札特依然時常受到窮苦和謠言困擾,難得的是他從來就不把悲哀寫進樂譜中,聽其音樂,都是使人生氣蓬勃、活潑明快而喜悅安祥,美妙動人的旋律與節奏,確使音樂中有美好的世界。
將精神貫注於莫札特的音樂中而受沉醉,便是覺得這裡有著世上所曾有過一位最有音樂性的人,是音樂本身的化身。這個人的短促生命,未嘗他的神奇,停止過使世人的眼睛覺得炫耀。作曲家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哥諾特、理查‧史特勞斯都在莫札特身上看出他是眾音樂大師的大師。當他和德國音樂家巴哈、韓德爾相識便在他創作的樂曲中可以看出。純粹的德國音樂幾乎可說在他的時代已存在了,但當他著手寫出德國舞曲與歌劇時,民間的德國要素便進入他的曲中了。
莫札特26歲時結婚,夫婦在維也納(奧地利首都)的生活非常困苦,因為少有人支持他。1791年,名曲〈魔笛〉公開發表,一舉成名,受人肯定之後,他反而一病不起。
一般相信,莫札特不只是幼時就有了智慧,而且是神奇地發展,那便是說,是兒童的時候,他的作曲就如他已長大成人時一般。莫札特寫作得很有技巧與吸引人的魅力,這是實在的,但他的偉大作品都是在成年後才寫出的。莫札特也是獨奏等級的一位小提琴與鋼琴家。他的父親有一次寫信給他說:「你只要不辜負你自己的才能,而以火熱勇敢的氣魄去演奏,你會成為歐洲首一位小提琴家的。」但他較喜好鋼琴,他在18世紀於維也納所寫作的一系列無可比擬的鋼琴協奏曲,便是為自己演奏而寫作。
莫札特最後寫出的6個交響樂,都是著名的,在他作出最後一個交響樂之後三年多,莫札特便逝世了,時年36歲。正如舒伯特(奧地利歌曲之王,1797-1828年)一樣,莫札特是自己助了一臂之力去摧毀自己的。兩人都似乎受魔鬼困住心靈,而人的肉體是不能抵受勞累與精神緊張的壓力。如俗話云:「愛名利無顧惜生命。」這也許是人性軟弱的一面吧。
莫札特死後,因為窮困和暴風雨的影響而草草地掩埋,以致事後竟遍尋不著安息處,但後人以其出生地命名為「莫札特市」,倒也堪稱是世人對他的一種致敬追懷了。莫札特雖然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但葬禮卻非常冷清。或許是常言所說「天妒英才」。莫札特、舒伯特兩位傑出的音樂家都是英年早歸天。日月長,人生短,人生無法自主無可奈何。但是音樂作品至今依然廣受愛聽,永垂不朽。
作者 潮州社PP Austin丁天降


在他35年的短暫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的歌劇傑作,如〈費加洛婚禮〉、〈唐琪〉、〈魔笛〉、交響曲〈邱比特〉、〈安魂曲〉、〈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等,都是古典派音樂的不朽傑作。6歲時他就在瑪莉亞‧泰麗莎面前演奏,8歲時,莫札特和姊姊一同跟宮廷音樂家的父親學習音樂,同年也作交響曲,才華洋溢的他,日後經常隨著父親到歐洲各地演奏,10歲寫歌劇,真的是一位天才型的音樂神童。他在3歲稚齡時就會看譜辦音,4歲時會拉提琴,5歲時會彈鋼琴,6歲以後便開始巡迴演奏獻藝,因而博得歐洲聽眾的美譽為「樂壇神童」「自然的菁英」、「音樂的化身」,乃至於「世上最有音樂性」等諸多的讚美。14歲時,莫札特就開始撰寫歌劇和作曲,先後完成了〈魔笛〉等20齣歌劇、25首鋼琴曲、49首交響樂、50首協和聲樂曲,使其躍臻「最具魔力和戲劇感的作家」地位,普獲世人愛戴,連羅馬天主教宗都感動地頒賜「金靴刺騎士」殊榮給莫札特。而波蘭的鋼琴名家蕭邦在死前亦指定葬禮時彈奏莫札特作品,由此可以看得出這位作曲家在當時樂壇的地位是何等崇高了。儘管如此,莫札特依然時常受到窮苦和謠言困擾,難得的是他從來就不把悲哀寫進樂譜中,聽其音樂,都是使人生氣蓬勃、活潑明快而喜悅安祥,美妙動人的旋律與節奏,確使音樂中有美好的世界。
將精神貫注於莫札特的音樂中而受沉醉,便是覺得這裡有著世上所曾有過一位最有音樂性的人,是音樂本身的化身。這個人的短促生命,未嘗他的神奇,停止過使世人的眼睛覺得炫耀。作曲家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哥諾特、理查‧史特勞斯都在莫札特身上看出他是眾音樂大師的大師。當他和德國音樂家巴哈、韓德爾相識便在他創作的樂曲中可以看出。純粹的德國音樂幾乎可說在他的時代已存在了,但當他著手寫出德國舞曲與歌劇時,民間的德國要素便進入他的曲中了。
莫札特26歲時結婚,夫婦在維也納(奧地利首都)的生活非常困苦,因為少有人支持他。1791年,名曲〈魔笛〉公開發表,一舉成名,受人肯定之後,他反而一病不起。
一般相信,莫札特不只是幼時就有了智慧,而且是神奇地發展,那便是說,是兒童的時候,他的作曲就如他已長大成人時一般。莫札特寫作得很有技巧與吸引人的魅力,這是實在的,但他的偉大作品都是在成年後才寫出的。莫札特也是獨奏等級的一位小提琴與鋼琴家。他的父親有一次寫信給他說:「你只要不辜負你自己的才能,而以火熱勇敢的氣魄去演奏,你會成為歐洲首一位小提琴家的。」但他較喜好鋼琴,他在18世紀於維也納所寫作的一系列無可比擬的鋼琴協奏曲,便是為自己演奏而寫作。
莫札特最後寫出的6個交響樂,都是著名的,在他作出最後一個交響樂之後三年多,莫札特便逝世了,時年36歲。正如舒伯特(奧地利歌曲之王,1797-1828年)一樣,莫札特是自己助了一臂之力去摧毀自己的。兩人都似乎受魔鬼困住心靈,而人的肉體是不能抵受勞累與精神緊張的壓力。如俗話云:「愛名利無顧惜生命。」這也許是人性軟弱的一面吧。
莫札特死後,因為窮困和暴風雨的影響而草草地掩埋,以致事後竟遍尋不著安息處,但後人以其出生地命名為「莫札特市」,倒也堪稱是世人對他的一種致敬追懷了。莫札特雖然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但葬禮卻非常冷清。或許是常言所說「天妒英才」。莫札特、舒伯特兩位傑出的音樂家都是英年早歸天。日月長,人生短,人生無法自主無可奈何。但是音樂作品至今依然廣受愛聽,永垂不朽。
建構企業總部城堡
作者 台中社PP Propeller林允進
今天剛好是我滿75歲生日,我想分享一下喜悅的信息,我企業總部大樓即將完成,這幾天正在修建大樓前方臨路的明堂景觀,因工廠高出路面1米多,剛好是30米大道「五權西路」大轉彎的地方,所以建立了雙重石牆在臨路30米長土壠上,其總高1米3,寬3-5米的草皮上再種植8棵翠綠長青樹有造形的針柏,右側有15米寬的正門,左側有10米寬的副門。
正門連接一間守衛室,其前方有三角形公園,內有一大塊像山水畫一般的墨綠石,上方有個黑色大茶壺,細水長流由壺嘴流出沿著墨綠石流向前方的石刻大水缸中,內有小型馬達再抽水到茶壺內,如此形成川流不息的小瀑布,三角公園內有一棵大羅漢松,及一顆針柏,兩棵五葉松,守衛後面還有小塊綠地,上有一棵針柏。我滿心喜悅的參與造景設計規劃,就像在修建企業王國的城堡一樣。石牆主要在守護土壠不會滑動,又有擋下坡急速車流的煞氣,前方的大道就像張開兩隻手臂一樣歡迎八方財神進來。
企業總部是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的鋼構大樓,地基將近2,000坪,建物平面926坪(45╳68米),地下為停車場,一樓挑高五米,預計建造鋁合金遊艇及貨櫃出貨區,有保留車道給中型卡車繞廠一周,後方是一片天然樹林,頂樓有太陽能板,六樓有佛堂及我們經營層及研發、生技、品管、財務的辦公室,五樓是業務、管理部、生管、經營企劃等部門的辦公室,以及廚房餐廳、大會議室。四樓是精密鑄造區,三樓是加工區,二樓是包裝區,包裝後經由專用電梯到一樓貨櫃平台裝櫃出貨。
回想我這一生,出身在彰化海邊的農家,父母兄長勤奮務農,在我12歲時,他們買了一塊500坪土地建造了自己的家,全家非常高興。我35歲時從台大出來創業,可說白手起家,毫無創業基金,夫妻省吃儉用,一點一滴累積資金,加上銀行的支持,從大里廠到台中工業區一、二、三廠,目前企業大樓稱為第五廠,加上興達港的大方船舶,企業版圖一直擴大,但我們並不想上市櫃,一切靠自己累積盈餘及銀行貸款,充滿了冒險。因為我內心充滿了「正向積極」的正能量,我相信我的事業可以造福人群,並將個人所得提撥一部分來行善,所以我總覺得很幸運,可以買到好地理,用心的建構出絕佳風水寶地,另一方面我們很幸運的栽培一批非常優秀又忠誠的工作夥伴,可以讓公司持續的成長。
去年我們在美國達拉斯成立分公司及發貨倉庫,今年就有兩位40歲的美國人要全職的為公司作業務經理,在北美行銷螺槳推進器及鑄鐵壺及鍋具,所以我可以勇敢的往前走,建構企業城堡。因為今晚我們夫妻及大兒子即將飛往芝加哥,第一次到美國參加鑄鐵鍋具展,希望下週五我們回來可以見到我們的企業總部城堡的全貌。
作者 台中社PP Propeller林允進

正門連接一間守衛室,其前方有三角形公園,內有一大塊像山水畫一般的墨綠石,上方有個黑色大茶壺,細水長流由壺嘴流出沿著墨綠石流向前方的石刻大水缸中,內有小型馬達再抽水到茶壺內,如此形成川流不息的小瀑布,三角公園內有一棵大羅漢松,及一顆針柏,兩棵五葉松,守衛後面還有小塊綠地,上有一棵針柏。我滿心喜悅的參與造景設計規劃,就像在修建企業王國的城堡一樣。石牆主要在守護土壠不會滑動,又有擋下坡急速車流的煞氣,前方的大道就像張開兩隻手臂一樣歡迎八方財神進來。
企業總部是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的鋼構大樓,地基將近2,000坪,建物平面926坪(45╳68米),地下為停車場,一樓挑高五米,預計建造鋁合金遊艇及貨櫃出貨區,有保留車道給中型卡車繞廠一周,後方是一片天然樹林,頂樓有太陽能板,六樓有佛堂及我們經營層及研發、生技、品管、財務的辦公室,五樓是業務、管理部、生管、經營企劃等部門的辦公室,以及廚房餐廳、大會議室。四樓是精密鑄造區,三樓是加工區,二樓是包裝區,包裝後經由專用電梯到一樓貨櫃平台裝櫃出貨。
回想我這一生,出身在彰化海邊的農家,父母兄長勤奮務農,在我12歲時,他們買了一塊500坪土地建造了自己的家,全家非常高興。我35歲時從台大出來創業,可說白手起家,毫無創業基金,夫妻省吃儉用,一點一滴累積資金,加上銀行的支持,從大里廠到台中工業區一、二、三廠,目前企業大樓稱為第五廠,加上興達港的大方船舶,企業版圖一直擴大,但我們並不想上市櫃,一切靠自己累積盈餘及銀行貸款,充滿了冒險。因為我內心充滿了「正向積極」的正能量,我相信我的事業可以造福人群,並將個人所得提撥一部分來行善,所以我總覺得很幸運,可以買到好地理,用心的建構出絕佳風水寶地,另一方面我們很幸運的栽培一批非常優秀又忠誠的工作夥伴,可以讓公司持續的成長。
去年我們在美國達拉斯成立分公司及發貨倉庫,今年就有兩位40歲的美國人要全職的為公司作業務經理,在北美行銷螺槳推進器及鑄鐵壺及鍋具,所以我可以勇敢的往前走,建構企業城堡。因為今晚我們夫妻及大兒子即將飛往芝加哥,第一次到美國參加鑄鐵鍋具展,希望下週五我們回來可以見到我們的企業總部城堡的全貌。
四、各社活動輯要
CLUBS IN ACTION
CLUBS IN ACTION
吾愛吾社
編輯後記

《療癒的水》是一則關於堅持、修復與希望的故事。從抗爭到和解,從挫敗到奇蹟,《療癒的水》記錄了美國克拉馬斯河歷經百年終於重回自然的歷程,亦呈現出扶輪社員吉姆‧魯特如何以扶輪精神串連部落、企業與政府,共創改變。這不僅是一場環保運動,更是社區再生與文化復興的典範。
本期專訪AKS會員顏精華,身為神經外科醫生的他,行醫50年,憑著醫者仁心,除了在醫療領域全心付出,還以捐獻扶輪基金的方式實踐「行善天下」的理念。他透過參與扶輪社,推動多項國際醫療服務與人道關懷專案,從幫助不丹、柬埔寨到帛琉,皆留下了深刻的善行足跡。文章展現了他以專業和善意改善世界的感人故事。 這篇文章不僅是顏精華醫師充滿感動的生命故事,更展現了扶輪精神的實踐典範。
「扶輪賦予力量」記錄了一位來自印尼峇里島的醫師Yulan Permatasari,她因扶輪全球獎助金專案受邀到台灣林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研修。透過這次深入的多學科訓練,她學習了先進的顱顏外科技術,尤其是在兔唇與顎裂修復方面。她將這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帶回峇里島,為當地兒童提供更精準且長期的醫療照護。
主題徵文如「全球獎助金」、「地區獎助金」收到了許多來自社友們的佳作,充分展現了扶輪精神的核心價值。我們深感榮幸能看到這些豐富的見解與創作,這些文章不僅啟發了更多的善行,也成為彼此學習與交流的珍貴資源。雖然徵文已結束,但我們相信,相關主題依然值得被深入探討,並持續為扶輪的使命注入新能量。因此,我們誠摯邀請大家以文字延續這分熱情,您的每一份投稿都將是激勵更多人行善的重要力量。讓我們攜手,一同為社會創造更多感動與影響力!

《療癒的水》是一則關於堅持、修復與希望的故事。從抗爭到和解,從挫敗到奇蹟,《療癒的水》記錄了美國克拉馬斯河歷經百年終於重回自然的歷程,亦呈現出扶輪社員吉姆‧魯特如何以扶輪精神串連部落、企業與政府,共創改變。這不僅是一場環保運動,更是社區再生與文化復興的典範。
本期專訪AKS會員顏精華,身為神經外科醫生的他,行醫50年,憑著醫者仁心,除了在醫療領域全心付出,還以捐獻扶輪基金的方式實踐「行善天下」的理念。他透過參與扶輪社,推動多項國際醫療服務與人道關懷專案,從幫助不丹、柬埔寨到帛琉,皆留下了深刻的善行足跡。文章展現了他以專業和善意改善世界的感人故事。 這篇文章不僅是顏精華醫師充滿感動的生命故事,更展現了扶輪精神的實踐典範。
「扶輪賦予力量」記錄了一位來自印尼峇里島的醫師Yulan Permatasari,她因扶輪全球獎助金專案受邀到台灣林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研修。透過這次深入的多學科訓練,她學習了先進的顱顏外科技術,尤其是在兔唇與顎裂修復方面。她將這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帶回峇里島,為當地兒童提供更精準且長期的醫療照護。
主題徵文如「全球獎助金」、「地區獎助金」收到了許多來自社友們的佳作,充分展現了扶輪精神的核心價值。我們深感榮幸能看到這些豐富的見解與創作,這些文章不僅啟發了更多的善行,也成為彼此學習與交流的珍貴資源。雖然徵文已結束,但我們相信,相關主題依然值得被深入探討,並持續為扶輪的使命注入新能量。因此,我們誠摯邀請大家以文字延續這分熱情,您的每一份投稿都將是激勵更多人行善的重要力量。讓我們攜手,一同為社會創造更多感動與影響力!
